第894页(1 / 1)
('
“你来了!”
见张异进来,朱元璋抬起头,将一份奏疏送到张异手里。
“蓝氏自缢了?”
张异拿到奏疏的手微微抖了一下。
他旋即叹了一口气,道:“也好……”
从蓝氏写信给蓝玉,让他投降开始,朱元璋的死亡名单上,肯定有她一个。
老朱从不会因为跟你是亲家,就会放过你的人。
更何况,无论是亲家母,还是常遇春的妻子,古人的三观和后世的现代人不同,
她犯了罪,皇帝给她赐死,也不会影响朱元璋和常遇春之间的关系。
不过老朱没有第一时间去抓她,在满城追捕造反大臣的家眷的时候,也没有蓝氏。
不过张异能想象,当听见蓝玉造反被抓的时候,蓝氏自己承受了多少压力。
她惊恐,最后自缢,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而且她的自缢,至少也给朱标和常氏一个交代……
如果老朱亲自让人送一杯毒酒上门,老常家和老朱家的最后的体面也没有了。
“太子殿下陪着太子妃去了……”
朱元璋对蓝氏的死,倒是没有太多的情绪波动。
张异自己私底下都怀疑,逼死蓝氏,未必不是老朱亲自做的。
一个妇道人家,面临那种绝望的情境,只要有人挑唆一番,蓝氏畏罪自杀是自然而然之事。
他深深看了老朱一眼,看破不说破。
朱元璋跟张异商讨京城中具体情况。
如今顺天府的混乱,比起胡惟庸造反那天尤有甚之。
朱元璋一口气拿了顺天府那么多人,导致这座城市的运转都成问题。
涉及造反这件事,从来都是宁杀错无放过。
但杀戮带来的后遗症,总要解决。
张异有条不紊的回答朱元璋的问题,指点他应该如何解决。
顺天这座城市,从某种程度而言,都是他一点一滴造出来的,胡惟庸都比不上他对顺天的了解。
而且随着文官集团的倒台,春秋派的官员上位。
张异在处理京城事务中,获取的便利性会更高。
老朱默默听着,然后突然询问道:
“那日,你在李善长求饶之后,说入关后自有大儒辩经,朕似乎隐约听过?”
张异知道老朱想要什么答案,于是将清兵入关后的历史,简单跟朱元璋说了一遍。
尤其从钱谦益说到水太凉……
老朱冷笑连连。
“原来是朕杀得不够狠,说起来,这件事上,朕确实不如那些女真人……”
“是也不是!”
张异将自己看他说出,老朱默默听着。
“这理学,荼毒不浅……”
老朱说下这句话的时候,张异就明白,从宋末元初被捧起来的程朱理学,大概要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了。
程朱之学,如果只说他的危害,那未免有失偏颇。
可程朱之学的兴起,确实和皇权息息相关。
如果一种学说,已经对皇帝的统治造成伤害,那老朱也不介意将它灭除。
当然,当他做下这件事的时候,就等于与天下人为敌了。
以前朱元璋的做法,已经算是徐徐图之,可如今连李善长都针对自己之后,
老朱和这些人之间的仇恨,已经不可调和。
莫看理学凶猛,可它真正发展起来,也不到百年而已,当统治者铁了心去引导舆论。
很多规矩,终归还是要看上位者如何引导。
如果其他人想做这件事恐怕不容易,但放在朱元璋身上,却不算难。
他身为开国的皇帝,他手里的兵权和勋贵集团,足以震慑任何人。
而文官和地方士绅喜欢玩的挟民意来裹挟皇帝的套路,在这些年报纸的普及之下,
也逐步瓦解。
“你给朕出个方案,关于科举改革……”
“是,陛下!”
张异领了任务,不过他转头问:
“那您想要扶持哪种思想呢?”
朱元璋闻言一愣。
张异知道他肯定还没想过这个问题:
“陛下,道术道术,贫道擅长的是术,您要将科举改革,将理学清出去。
总要给一套新的理论,作为指导……”
“你认为什么合适,你道家的无为而治?”
老朱的表情有些微妙的变化,饶有兴趣的询问。
“道家的东西,不太适合治天下,可辅之,不可主用!
其实臣觉得,新儒家的理论不错,如果融合一些新的东西,正好可以作为未来的指导思想!”
张异也明白,他虽然不喜欢儒家,但中华文化圈为什么会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上千年,无数的精英研究这套理论,它的许多东西都是最为完善的。
与其因为一些东西就直接将整个儒教否了,不如改造。
朱元璋听他痛陈利害,也是赞许点头。
新儒家的运动,是孔讷提出来的,将他扶持起来,成为新儒家运动的主导者,正好可以消除自己准备队程朱之学动手的弊端。
对于重新启用孔家,老朱倒是不排斥。
反正所有人,对于君王而言,不过是利用的工具而已。
“但孔讷毕竟年轻,他的理论,尚不成熟!”
“陛下放心,只要您将他立起来,理论的成熟,不是问题!”
“好!”
君臣二人之间,几句对话便是决定了孔讷的命运,作为未来的衍圣公,他再次被张异老朱拿出来当挡箭牌。
关于科举改革的事,张异和皇帝又聊了许久。
此时,老朱又是“不经意”拿起一份资料。
“这就是你给朕的,关于宫中和城中密道的图录?”
“是,陛下!”
张异见老朱询问,低头承认。
老朱一边翻阅,一边感慨:
“也是多亏了你做准备,不然朕这次就真的翻车了!
张异,你确定这已经是全部的地道?”
张异的身体,猛然震动,瞳孔也剧烈收缩。
不过他表情不变,回:
“陛下,臣已经将所有的地道都交给您了!”
“很好,你出去吧!”
“臣,告退!”
从御书房出来,张异只感觉自己瞬间汗流浃背。
刚才朱元璋不经意的询问,让自己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
“伴君如伴虎呀!”
张异过了许久,才舒了一口气。
他平复自己情绪,继续忙碌去了。
第四十三章 归隐之意,皇帝的心魔
“陛下的性子,确实有些改变!
他变得更加多疑了!”
出了宫,张异回到北京的春秋观。
春秋观中许多学员已经被释放回来,直接被朝廷收编,成为朝中的基层官员。
如今城内,人心惶惶。
不过有朱元璋镇场子,边军的问题,也瞬间得到解决。
果然正如他猜测的一样,蒙古人知道朱元璋出现的时候,果断退兵逃了。
这也侧面印证了,胡惟庸造反的时候,确实联系了蒙古人。
这场持续不到十天的造反,加上皇帝诈死的消息传出去,许多胡惟庸的残党大吃一惊。
他们许多人,是配合京城的消息,开始在地方动作。
尤其是胡惟庸一开始就准备定都南京,压根没想在北京停留。
南京那边,也有人夺权成功。
可随着皇帝回归,他们所谓的夺权,不过成了笑话。
朱元璋的威望,在大明的军队中几乎无人可及。
所以京城在杀人,地方上依然也在杀人。
整个京城,弥漫着一丝丝血腥味。
就在这肃杀的氛围中,没有人注意到正在养病,却逐渐虚弱的张天师,张正常。
张异搀扶着他,说起皇帝问他的事。
老张脸上有些担忧之色。
朱元璋本就是一个多疑之人,如今经历过锦衣卫的背叛,他心中的戒备心理恐怕更重。
张异说起的那个地道问题吗,一个不好是有杀生之祸。
“皇帝问你地道,是不是怕你还藏了一手?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