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页(1 / 1)

加入书签

('

胡惟庸造反案,牵连的人比起原来的历史轨迹中的胡惟庸案还要惊人。

胡惟庸案,张异隐约记得牵连了数万人。

而胡惟庸的造反案,张异估摸着,没有七八万人牵扯其中,压根平不了这件事。

老朱这次可不仅仅是要打击胡惟庸案,而是打击整个程朱学派,包括那些在野的,天天针砭时事的大儒。

他听姚广孝说过,许多写书反对过朱元璋的,或者对政局不满的文坛领袖,也被老朱给清算了。

这次运动的波及,恐怕不是一两年,或者几万人能消除的。

古代的法律,喜欢连坐,张异也改变不了这些东西。

可这其中,确实有些不该死的人。

“殿下不用同情那些官员,他们心如明镜,胡惟庸造反的事情,天下人皆知!

既然他们揣着明白装糊涂,陛下如今清算也怨不得别人。

这程朱的根,陛下想挖一挖,死人不可避免!

不过牵扯十万八万人,确实有些过了,贫道要是有机会,就劝一劝吧!”

朱标闻言,面色严肃,他站起来,给张异行了一个礼。

张异能给老朱提意见,是需要冒着风险的。

他明知不可为而为,就已经是深明大义了。

张异无声点头,既然答应了朱标,而且他也准备辞行,那就干脆去求见皇帝吧。

如今的张异进宫,已经是非常方便的事。

他走到宫门口,就已经有人主动去通报,皇帝同意后,他缓缓走向御书房。

在御书房门口,他见到两个跪着的老人。

都是他熟悉的人。

刘伯温,宋濂。

第四十四章 姚广孝,你是朕的人还是他的人

“你二位怎么来了?”

张异见到二人,忍不住出声询问。

宋濂看了张异一眼,那目光有些冰冷。

张异跟宋濂关系实在一般,自从后边这货跟自己翻脸之后,两人的交情一直没建立起来。

而刘基,跟张异的关系倒是不错。

刘伯温本应该洪武八年死了,不过张异提醒他没事别上京城。

他大概也是预知到了什么,所以面对胡惟庸在朝堂中的攻讦,他就缩在青田没有出来。

所以在洪武十一年,他虽然很老,看起来身子骨也不太好。

可终究还是活了下来。

刘基要给张异打招呼,宋濂忍不住出声:

“刘夫子,陛下的所作所为,跟这个妖道逃不脱关系……”

张异见他开口,似乎明白了什么?

他朝着刘伯温使了一个眼色,然后转身去御书房。

通报,皇帝允许之后,张异进入房间。

朱元璋奋笔疾书,整个人似乎被一种特殊的杀气笼罩。

“说吧,你来这里作甚?”

老朱头也没抬,只是询问张异。

张异低下头道:

“臣是来跟陛下辞行的……”

听到这句话,朱元璋才猛然抬头。

他本能想拒绝张异,但似乎明白什么:

“你父亲的身体……”

“陛下明鉴,人总要落叶归根!”

皇帝阴沉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人性的变化。

“也是,当年见到张爱卿的时候,他还是意气风发,谁想到,世事无常……”

“时也命也,面对便是!”

张异接过老朱的话,君臣二人竟然陷入了无话可说尴尬。

“给你看看!”

朱元璋似乎也感觉到,他和张异之间的氛围有些微妙,主动将一道拟好的圣旨交给张异看。

“陛下想要取消民间供奉,祭祀程朱的仪式……”

张异看到圣旨上的内容,神色微变。

他明白这一天迟早要来,却没想到老朱这次是铁了心。

趁着手中的屠刀血未干,顺势迁怒程朱,合情合理。

如果放过这个师出有名的机会,想要再动理学,那推行的阻力就大了许多。

张异也明白了,为什么刘伯温和宋濂会跪在外边。

宋濂是当世大儒。

刘基也是。

他们二人告老还乡,本就不想掺和天下事,可皇帝要清算程朱和理学,等于要灭了他们的信仰。

这两个老人上来,恐怕是抱着殉道的决心来的。

取消祭祀程朱,改革科举,从官方层面上去否定程朱理学。

一旦朝廷走上这一步,明清占据统治思想的程朱之学,应该会不复存在了。

程朱之学,哪怕是朱熹还在的南宋,其实也没有真正流行起来。

让它成为主体思想的,还是蒙古人的放任和扶持。

官方能将它扶持起来,如果朱元璋真的舍得割肉,也能将它打压下去。

刘基和宋濂也是看到了其中的趋势,才会不惜冒险前来求皇帝。

“朕让人通知孔讷回来,希望他不负所望,承起责任!”

朱元璋用略微复杂的情绪,看了张异一眼。

张异见时机成熟,问:

“陛下,臣在外边看到了刘夫子和宋先生……”

“不过是想为程朱续命,劝朕网开一面罢了!

不过朕既然走到这一步,就没有回头路了。

退一步,朕也承受不起那种后果。

就如你说的,如果朕不能让天下大儒为朕辩经。

那未来,朕和朕的子孙们,还要承受那些人的觊觎!

这是,阶级斗争!”

噗~

张异差点被一口水给噎死。

陛下,您从哪里听来的名词?

他有些震惊地看着朱元璋,旋即明白肯定是姚广孝那家伙教的。

阶级斗争不是这么用的陛下,张异很想吐槽。

可是如果解释清楚阶级斗争,大概他的小命也就不保了。

不过朱元璋说得也有道理,从他对程朱之学动手的那一刻起,他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胡惟庸的这场造反,让他明白了双方不死不休的局面。

他必须推动这场改革,因为如果此事不能在他活着的时候解决,朱标也好,还是未来的朱雄英,大概率都没有能力去完成改革。

所以不管宋濂和刘基怎么跪,都跪不回皇帝的回心转意。

更何况张异本身,也不认同他们的看法。

他推动了朱元璋去改变这个世道,他也向往更加开放的思想环境。

“难怪臣进来的时候,宋夫子会对臣怒目而视,大概在他眼中,臣就是迷惑陛下的奸臣吧!”

“是不是奸臣朕不知道,但朕知道你小子还藏了一手。

既然新儒家是你鼓动孔讷搞出来的,在孔讷回来之前,你就承担起这部分责任吧。

你人可以回去,但这件事别落下……”

张异:……

老朱这是逼他写一本类似姚广孝的《道余录》?

张异无声点头,他发现自己和老朱变得有些无话可说。

不过既然答应了朱标,他还是冒险说一句:

“陛下,关于胡惟庸案涉案的那些人……”

“怎么,你还想吸收到春秋学院里,成为你的学生?”

朱元璋一句话脱口而出,却让张异心里咯噔一下。

他笑起来:

“当然不是,不过臣在天书上看到一句话,臣觉得很有道理!”

“什么话?”

“知识就是力量!”

张异见朱元璋不解,主动回答:

“这些人的家眷里,很多人都是读书识字的,他们就是大明的财富。

与其将他们杀了,流放到苦寒之地弄个九死一生,不人不鬼。

不如留下来,发挥更多的利用价值。

比如培训成工匠,产业工人……

或者成为教导和推广文字的老师!

陛下您也知道,关于蒸汽机的应用,还有臣推动的关于北方工业化的计划。

现在进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人才少呀,虽然慢慢培养,以后咱们大明的人才还是会逐步赶上来。

但这个时间,可以是十年,也可以是二十年。

您看眼下这些罪臣就不一样,将他们劳动改造之后,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