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页(1 / 1)

加入书签

('

真要到了那种情况下,张溪就算想投降,估计也是被俘后投降……甚至都不一定能撑到被俘,搞不好直接就挂在通往长坂坡的路上了。

这事儿……得仔细考虑一下才行。

跟老吏聊完之后,张溪整个人都变得心事重重,但好在,已经临近年底,大家的心思都放在了过年上,也没人注意到张溪的不寻常。

而张溪回到客栈后,开始认真地考虑起自己的出路问题。

本来去招贤馆面试找工作的时候,张溪其实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为了解一下燃眉之急,将来到底怎么做,是降曹还是跟刘,张溪并没有想的那么远。

但现在,必须开始提前规划了。

毕竟这个世界不对劲,那就不能只考虑眼前,必须想的多一点,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的更久一点。

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张溪发现,摆在他面前的,其实并没有太多可以选择的余地。

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知晓后期的发展,摆在自己面前的选择只有三条——曹,刘,孙。

总不能现在还缺心眼的去投刘表吧,不说刘表还剩下几年可活,有这个功夫直接北上投曹操不行么,也省的当个降臣啊。

可问题是,三家到底选谁好呢?!

第7章 三国

东汉末年分三国,分别是魏,汉,吴。

当然,这个汉是刘备建立的季汉,不是传统的汉室,也仅有一州之地。

既然知道汉末分三家,而且这三家还会持续五六十年的互相僵持,那么张溪就只会在这三家里选择自己的未来。

有一说一,这个时候的曹操,其实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再过两三年,曹操就会彻底平定河北,顺手还收拾了现在闹得欢腾的乌桓。

即使后来在赤壁遭遇了一场大火,曹操也没有伤筋动骨,依旧雄踞北方,是三家中势力最强大的一位。

可以说,之后的北方,会是一片相当安定的环境,投靠曹操,其实是这个时候最好的选择。

而且对于张溪的身份背景来说,投靠曹操也有莫大的好处。

曹操这个人,对世家的态度是既合作,又打压的。

这些年曹操可没少拿世家开刀,也没少杀所谓的大儒。

而要跟世家作斗争,黔首百姓是指望不上的,曹操因此“唯才是举”,启用了一大批寒门子弟。

这对张溪这个寒门子弟来说,投靠曹操也有不小的出人头地的机遇。

如果没有太大的野心的话,去曹操那边当个郡内官吏,这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曹操有着各种好处,就有一点不太好——曹操还能称得上乱世英雄,他儿子曹丕可不是。

曹丕不差,真的,有一说一,没有黑他的意思。

作为曹魏实际上的开创者,曹丕的能力,在这个时代的主君里都是排的上号的。

但曹丕在一件事上犯下了很大的错误——为了篡汉称帝,他对世家做出了妥协。

不是小的妥协,而是各方面全面的妥协,以此来换取北方世家对他称帝的支持。

政治上他采取了九品中正制,间接造成了“上品无寒士,下品无豪门”的结果,导致了上升通道堵塞,世家豪门在实际上把控了朝廷事务。

经济上为了应对通胀,取消了五铢钱的流通,回归到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虽然张溪不是很懂经济学,但张溪也能感觉到这种方式的不妥,这等于是把物品定价权拱手让给了世家豪门。

毕竟这年月,能进行大宗货物流通的人只有世家豪门,一旦以物易物,豪门就可以肆意对物品进行定价,借此盘剥百姓。而百姓也没有任何办法,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根本挡不住世家豪门的联合冲击,到最后百姓只能把自己的多余物品卖给豪门,接受豪门的盘剥。

如果只是这样倒也还好,大不了老百姓就守着家里的几亩地过安生日子,倒也不会太差。

但曹丕这时候默认了一件事,这就比较混账了。

那就是曹操留下来的“屯田制”,被世家插手了。

屯田制分为两种——军屯和民屯。

曹丕至少脑子没坏,军屯依然是按照曹操时期定下的规矩,老老实实的在执行着,这给曹魏的军事行动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

但是民屯,就在曹丕的默许下,被世家渗透成了筛子。

按照曹操制定的规矩,民屯是组织民众开发无主荒地,官府提供耕牛农具,无地百姓充当屯田客劳作,最终收获按五五比例分成。

黑是黑了点,但在这个连年征战的乱世,能有这么一个地方安置流民,也算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了。

而且这些屯田客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成为曹魏的兵源……在这个时代,这算是一件“仁政”了。

但曹丕时期,世家开始频繁插手民屯事务,先是一步步的安插人手掌控屯田所,接着又开始偷偷的提高分成比例,从五五分成变成四六分成。

而世家做出这些事儿,要是搁在曹操那会儿,说不定就得借个粮草官的人头用一下了……但曹丕却视而不见。

这么一来,世家还能跟你客气?!

有良心一点的给屯田客两成收入,保证他们饿不死就行,每年都给世家劳作。

狠心一点的直接就吞并了屯田所得土地,把屯田客变成自己的隐户,又吞地又要人的,吃相相当难看。

而曹丕对此的态度就是默认。

这就造成了曹魏后期的民屯彻底成为世家的所有物,盘剥百姓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曹丕这么做,张溪也不是不能理解。

曹丕不傻,他大概是想通过给点甜头给世家,让世家支持自己称帝,等到自己根基稳固了,再回过头来收拾这群世家。

但他没想到,不仅他自己,就连他那个“颇有武皇帝之风”的儿子曹睿都是短命鬼,压根没有时间等到根基稳固的时候。

之后的事情就没法说了,曹魏彻底被世家掌控,连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背后都是世家互相利益交换的结果。

张溪发现,如果他选择投曹魏的话,前期曹操还活着,那他说不定还能混的好点,可一旦等到几年后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嗯,不管是从道德上,还是从身世背景上,张溪好像都会很不好过。

作为一个寒门,在世家林立并掌握实权的地方,根本看不到任何出头的机会。最好的结果大概就是找个世家依附过去,勉强能比黔首过的舒服一点而已,最差的结果……估计是连皮带骨的被那群世家给吞了,渣都不剩下。

再一个,颍川张家本家干嘛要让张溪出来分家啊……不就是为了降低生存风险么。

要投曹魏的话,颍川本家自己就能干了,何必让张溪出来分什么家啊。

所以嘛,张溪仔细想了一下,好像投曹魏不能作为第一选择……到了那种实在没办法,只能要保命的时候再说。

暂时搁置完曹魏,再看看孙吴……算了,还不如投曹魏呢。

东吴那地方,与其说是孙家做主,倒不如说是江东世家,孙家,淮泗集团互相斗争妥协的产物。

早年孙策很有雄心壮志,想要打下一个属于孙家的产业,带领着淮泗集团在东吴杀了个人仰马翻……然后就被江东世家给收拾了。

之后孙权上台,改变了孙策的策略,利用江东世家和淮泗集团的矛盾,成功让孙家在江东立足,并且发展壮大……从这个角度讲,孙十万这个人年轻时候还是很强的。

起码在内政角度,真的很强。

但之后嘛,孙权基本就是在江东世家和淮泗集团之间左右摇摆,一会儿利用江东集团打压淮泗集团,一会儿利用淮泗集团打压江东集团……一手“制衡”玩的贼溜。

但这么一来,东吴这个地方就变的很奇葩。

军政并不是出于君上,甚至很多时候,孙权还要看两大集团的眼色……与其说是一国,不如说是一个政治军事联盟。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