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页(1 / 1)

加入书签

('

张溪默然不言,他知道这是诸葛亮在安慰自己,但张溪也有自己的原则——是自己的错,自己就得认。

因此,回到馆驿后,张溪还是乖乖的跟诸葛亮当面认错。

诸葛亮倒也不以为意,继续宽慰了张溪几句。

毕竟张溪还年轻,他在张溪这个年纪的时候,考虑事情也难免不周全。

关键是张溪自己察觉到了自己的错误,后来也肯认错,这个品质,就比很多人要强,再锻炼上几年,就能担当大任了。

不管怎么样,这次面见周瑜,诸葛亮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而隔天一早,周瑜前往面见孙权,并且在军议上,力陈出兵抗曹的理由。

简单来说,就是当着文武群臣的面,给孙权算军事账,让孙权意识到,曹操没有八十万大军,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前面诸葛亮帮孙权看清了自己投降的后果,后面周瑜告诉孙权,咱们打曹操能赢……这样孙权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今年26岁的孙权,可不是没有自己主见的黄口小儿,也不是没有进取之心的庸碌之主,他当即决定,联合刘备,出兵抗曹。

当即拜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由周瑜统领江东水师三万,陆军两万,起兵抗曹。

这已经是孙权现在能掌控的所有兵力了。

而孙权也担心这些士卒不够,因此他表态自己会在柴桑继续组织援军,也就是说服江东世家出兵,统兵作为周瑜后援。

“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吾,吾当与孟德决之。”

孙权这句话,说的相当有气势,也让周瑜很感动。

但周瑜心里却清楚,孙权这话也就是说说,如果自己前军不能获胜,那么孙权压根组织不起什么后军……当初鄂县之战就是如此。

这帮子江东世家,捡便宜打顺风仗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快,真要遇到什么挫折了,一个个就知道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谁来就咬谁。

所以,周瑜领命后,便开始集结部队,整理军务,至于跟刘备的盟约,全权交给鲁肃去处理。

鲁肃得到了孙权的授意,跟刘备结盟,然后前往馆驿,跟诸葛亮商定了盟约细节后,转呈孙权看过无误后,孙权盖上了自己讨虏将军的大印,再由鲁肃亲自过江,让刘备过目用印。

盟约中约定,两家结盟抗曹,江东军借道江夏郡北上,江夏需要沿途开放县城保证江东军的补给和粮道,同时要负责保卫粮道通畅。

同时,江夏水军要随同江东水军一同出战,听从左都督周瑜的指挥,不过江夏水军统领依然是江夏那边的人担任,江东军不会插手军队统帅。

而对于曹军可能沿汉水而下的部队,以及可能从江夏北部入境的曹军部队,孙刘两家的陆军组成联军,归由刘备指挥,一定要保证阻拦这两路曹军,避免这些曹军威胁水军侧翼。

盟约从整体上来说,还算公平。

虽然刘备军付出的要多一些,但基本都是一些钱粮物资上的消耗,主要的抗曹兵力,还是以江东为主的。

刘备毕竟势弱,能争取到这样的结果,已经是诸葛亮能力的体现了。

而刘备在看到这样的结盟条件后,根本没多想的就直接盖章确认了,顺便询问鲁肃,诸葛亮和张溪什么时候能回来江夏,他这边用兵不能缺少这两个人。

鲁肃则委婉的告诉刘备,诸葛亮作为双方盟约的联系人,需要呆在联军内负责协调,而张溪嘛……大都督对他寄予厚望,希望留他在军中效力。

刚刚结盟嘛,正处在盟约的蜜月期,刘备一时也不好强行把人叫回来,只好同意了江东的这个安排。

诸葛亮倒是无所谓啊,他就跟《三国演义》里那样,周瑜还专门安排了一艘小船给他当座驾,他优哉游哉的一点都不累。

可张溪不行,张溪是要每天去军营报到的。

张溪就不明白了,你堂堂周公瑾,不去跟诸葛亮过不去,找我干什么?!

这事儿就透着邪性。

而在周瑜的营中待了几天,张溪总算是搞清楚了周瑜征用自己的目的了。

“听闻将军在江夏时,执掌军中操练,精通陆战之法,故此,瑜特请将军来,襄助操练军马,望将军万勿推辞!”

周瑜依然一脸微笑,平易近人的对张溪拱手作揖说道,一点都没有因为张溪疑似指责他忘恩负义就对张溪有意见。

但张溪面对周瑜的要求,是相当的为难。

合着是听说了自己擅长训练士卒,所以让自己帮着训练士兵呐?!

“都督过誉了!”张溪赶紧的先回礼,然后才说道,“不瞒都督,溪所会者,陆战也,如今江东破曹,所用皆是水军,溪实不懂水军之妙,请都督另请高明。”

对吧,你指挥的是水军,要陆战之法做什么呢?!

再说了,这年头,哪有你这样大大咧咧的让人帮你训练士卒的,不知道士卒操练之法一般都是不传之秘么?!

虽然说结盟了……

“欸,水战之法瑜自会操练,然水战可败曹,却不能破曹,败曹后终需水军上岸陆战,方能克敌破城……既为盟友,还望将军不辞辛苦,代为传授陆战之法。”

特么你这就过分了啊,哪有一结盟就要人家军中机密的?!

这种事儿……

“此事重大,不敢欺瞒将军,待溪问过主公后,方能答复。”张溪拱手说道。

周瑜倒也没有为难张溪,点点头表示可以,还说如果张溪实在为难的话,他可以亲手写一封信给刘备,相信刘备看在盟友的面上,应该不会拒绝。

张溪才不信这货的鬼话呢,下了值赶紧去诸葛亮的小船上,询问诸葛亮的意见。

诸葛亮却是笑了,说道,“我早知周公瑾之意矣……传他无妨!”

张溪一愣,心说你就不怕将来两家翻脸了,人家陆战水平高了给你增加麻烦?!

诸葛亮继续说道,“如今两家盟好,练兵之法虽重,但若周公瑾真欲求之,主公想来也不会拒绝,终究破曹还需江东士卒出力,传其陆战之法,对我等也不无好处。”

说完这些冠冕堂皇的话后,诸葛亮却拉过张溪,小声的在张溪耳边说道,“吾观元长训练之法,军姿与蹴鞠,传之既可,鸳鸯阵却不可轻传,彼若问,元长便推诿此为主公秘法,汝亦不知。”

好家伙,这……也对,这才是诸葛亮嘛。

第112章 进军陆口

张溪装模做样的“写”了几天,然后把临时写的一些关于站军姿,体能训练,军中蹴鞠的练兵之法,经过诸葛亮的加工润色后,直接交给了周瑜。

周瑜看了以后,顿时如获至宝。

这年头的练兵之法基本都是口口相传,周瑜虽然知道一些,但并不擅长,从鄂县回来后周瑜也尝试着自己训练了几个月,但效果并不好。

但现在张溪提供的这一份“兵法”,看着言之有物,有些东西跟周瑜所知所想都不谋而合,显然不是张溪随便瞎写了糊弄周瑜的东西。

周瑜本来真没想过张溪会把一篇“兵法”交给自己,他也知道这年月练兵之法的重要,所以只是想让张溪帮忙训练一下江东士卒就可以了。

但谁知道张溪居然给了他一个意外之喜,直接把练兵之法交给了自己,说是什么看在两家结盟的份上,刘备奉上的诚意啥的。

刘备的诚意值多少钱一斤周瑜不想知道,他只知道,有了这个练兵之法,江东军的战力将更上一层楼。

因此,周瑜赶紧抄录了一份备份,原书直接送去给孙权,让孙权好生保管。

接下来……别说,周瑜看张溪,顿时觉得顺眼多了,连带的对诸葛亮的态度也和缓了不少。

那天晚上跟诸葛亮唇枪舌剑了一个时辰,商定盟约细节……虽说各为其主,但周瑜也是见识到了诸葛亮的言辞犀利,对诸葛亮多少也有点意见的。

但现在嘛,周瑜看诸葛亮都觉得挺顺眼的。

收录完张溪的“兵法”后,周瑜开始整军备战,经过十几天的整肃军队后,周瑜向孙权请辞,出兵前往江夏。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