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页(1 / 1)
('
倒不是看不上刘备的女儿,主要是……在大汉,外戚的名声不太好。再加上关平确实跟赵云的女儿接触比较多,互相知根知底,而刘备的女儿……驻守新野的时候关平都已经跟随关羽打仗了,而刘备的两女儿还在玩过家家呢。关平很难把刘备的女儿当成女人来看待,一直是当成妹妹看待的。所以嘛……赶紧回家去找自家父亲,这次可不能再让人给抢先了。关平这一跑,张溪有点懵。但想到这货跑的理由,还有自己不明不白的被人造谣,张溪也忍不住了。回到书房,写了一封书信给寇封,把这个混蛋给骂了个狗血淋头,让他自己去想办法擦屁股,跟诸葛亮解释去。而另一边,关平也回府跟关羽说了这事儿,结果关羽思考了良久,也写了两封书信。一封给赵云,回顾昔日情谊的同时,给自己长子提亲。另一封给了诸葛亮,说明了具体情况,省的这个军师觉得自己不给他面子。而诸葛亮吧,现在也头疼。主公去了柴桑,有书信过来。在江东的谈判,并不顺利。油江口地理位置太重要,再加上周瑜的坚决反对,因此孙权那边咬的很死。当然,刘备倒是没有什么危险。有庞统帮着周旋,鲁肃帮忙护持,孙权本人也没有要对刘备不利的意思,所以刘备除了跟孙权磨嘴皮子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凶险。倒是在谈判期间,鲁肃曾经有个提议,有点让刘备心动。鲁肃的提议是,刘备用长沙,桂阳,江夏三郡,换取周瑜刚刚攻取的南郡……这样就不用纠结油江口的归属问题,也算是孙刘两家联盟击退曹操后,平分胜利果实,顺带的,以一郡换三郡,想来周都督知道了也不会拒绝的。别说,这个提议刘备有点动心,就是觉得代价有点太大,凭啥江东要以一换三?!因此,刘备写信问问诸葛亮,这个事儿能不能做。诸葛亮这会儿正考虑这个问题呢,没想到接到了关羽的来信,以及稍后寇封写来的告罪文书。诸葛亮差点被气笑了。这种事情,私下来信说一下就好,既然是个误会,那等主公回来,说上一声,也就是了……那有三换一的事儿来的重要。因此,诸葛亮把关羽和寇封的书信暂时搁置在一边,仔细思考起三换一的问题。有一说一,长沙郡现在被江东渗透的相当严重,本身就不算是刘备军独占的地盘,而且要让江东势力撤出长沙,好像也不太现实。再说了,整个荆南四郡的人口和农业加起来,都比不过一个南郡,如果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一换三虽然吃亏了一点,但也不是不能接受。但从军事的角度讲,如果荆南四郡一分为二,以湘水为界分割的话,那么江东就有了进入荆州的跳板。更何况江夏郡是压在江东头上的一块石板,有江夏郡在,江东的长江进攻路线就会被彻底堵死。可如果把江夏郡让给江东,那么江东就可以从荆南,长江,汉水,三条路线进攻南郡,再加上北面襄阳的曹军,南郡就会变得非常的不利。因此,军事上来说,这事儿太不划算。诸葛亮本来都打算写信告知刘备,让他拒绝这个建议了,但随后,刘备又有一封书信到了。鲁肃不知道是跟孙权说了什么,孙权又在一换三的建议上加了一条——孙权保奏刘备为荆州牧。如果加上这条的话……诸葛亮又开始沉思了。现在刘琦病故了,刘备军虽然实质上占领了荆南四郡和江夏,但在法理上,刘备并不具备占据荆州的大义名分。虽然刘备也可以在自己部下的支持下,自立为荆州牧,但这种自立,全看诸侯认不认……反正曹操是肯定不承认的。但孙权如果保奏的话,虽然孙权的讨虏将军名号是差了点,但作为实际上的江东之主,又刚刚击败了曹操,孙权的保奏还是很有分量的。这样在政治上,刘备就有了在荆州扎根发展的法理依据,不用再打着刘琦的旗号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好像也不是不行。但这事儿实在太大了,关系到以后整个刘备军团的发展路线,诸葛亮这时候也不敢自己一个人下决策,因此他写了两封信,一封给徐庶,一封给张溪,用军中快马送出,听取两人的意见。但很快,诸葛亮又接到了刘备的来信,信上告知诸葛亮,不用考虑三换一的问题了,这事儿啊,让周瑜给否决了。得,诸葛亮又得赶紧发出信件,把这事儿告诉徐庶和张溪……这一阵忙叨的。第147章 出巡一郡换三郡的事儿,最终是没成。原因很简单,周瑜不同意。鲁肃提出的这个建议,虽然获得了孙权的赞同,但南郡这个时候是在周瑜的掌控之下,周瑜还是南郡太守,又是天下名将,江东柱石,孙权肯定也要问问周瑜的想法。因此,刘备给诸葛亮写信征求意见,孙权也会写信给周瑜征求意见。周瑜的回信自然是拒绝。南郡是他花了很大代价,打了大半年才打下来的地方,屁股还没坐热呢,怎么能这么轻易的给换出去呢?!再者说了,自己又不是没给好主意,只要孙权现在扣押了刘备,逼迫关张等人为他所用,那么整个荆州都是江东的,何必跟别人分来分去。很显然,周瑜只是考虑到了军事层面,孙权真要这么做,政治层面的影响实在太大,别说鲁肃反对这么做,就是孙权,现在也下不了这个决心。这个时候的孙权,还是有着进取天下的野心的,因此这时候还很爱惜自己的羽毛,可不是被张辽揍的鼻青脸肿,不得不破罐子破摔的时候。所以,孙权采纳了周瑜的部分建议,收回了一换三的提议,但同样的,也没有采纳周瑜扣押刘备的建议,还是坚持按照原本的协议规定,要求刘备退出油江口。这事儿暂时僵持住了。一时间在江东得不到什么结果,刘备也不想再柴桑久待,因此托词江夏有紧急军情,打算暂时离开柴桑。孙权也知道一时间要让刘备吐出已经占领的油江口很难,除非双方现在就翻脸……因此也没有过多挽留,而是亲自送刘备到了渡口。然后吧,这时候的刘备,就有点不厚待了。“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这就是刘备临分别前,对孙权说的话,显然的不安好心。而孙权对此的态度这是笑笑,根本不以为意。孙权早期的看人和用人还都是比较准确的,晚年发病是晚年的事儿,这会儿他还有进取天下的野心,没想过据长江自守,因此也不会因为刘备的一句话,就对周瑜这样的统兵大将有所猜忌。就这样,两家暂时分别,关于油江口的问题,也只是暂时搁置。鲁肃和周瑜,对孙权的这个决断都有些不满意,分别上书给孙权提意见。鲁肃是觉得,油江口这事儿不能造成既成事实,如果孙权不同意把油江口划给刘备,那就该严令刘备撤兵。而周瑜这是觉得孙权就不该放刘备离开,直接扣押了刘备,那刘备军没有了主心骨,很容易一哄而散的。但孙权已经做出了决定,鲁肃就在身边,他的话孙权都不听,更别说远在南郡的周瑜了。周瑜的书信送到柴桑的时候,刘备都已经回到三江口,见到了文聘了。刘备在鄂城呆了五天,一方面是回到江夏,巡视一下防务。另一方面,则是收一下文聘的心。对于文聘,刘备还是很欣赏的,也知道他现在的处境。文聘虽然说接受了关羽送来的文书和官印,但谁都知道他先是刘表的人,后来是刘琦的人,始终游离在刘备的圈子之外。所以刘备特意在鄂城呆上几天,表达了对文聘的信任和支持,也让文聘很感动,暂时认可了刘备这个主公。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