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页(1 / 1)

加入书签

('

不仅有賨人,还有流民,想要有耕地的流民。

而张溪立刻把这些人归置归置,派出五百士卒护送,全都给诸葛亮送过去。

再然后……该回头收拾那帮子不要脸的世家了。

本来吧,张溪觉得,自己解决了山贼的事儿,重新占据了宝源山的盐泉,断了世家的财路,这些世家一定会有大规模的反弹的。

不说造反吧,制造一些动乱,让张溪头疼为难,应该会有的。

但巴东郡的世家们……不得不说,巴东郡真的是个好地方。

这地方真的没有什么大型世家,能在刘备面前说的上话的世家代表是一个都没有,基本都是一些大家族的分支。

而这些大家族,本来就不愿意因为分支的发展,轻易去得罪张溪这样的刘备集团核心人物。

再加上私盐这事儿,其实在世家们看来,其实也不是那么重要的事儿。

张溪的认知,有些偏差。

这年头的盐,是官营的。

官府从制盐到贩盐,都是一手抓的,盐价多少,都是官府说了算的,民间和世家是没有定价权的。

像现在是乱世,官盐价格偏高,私盐价格偏低,虽然有百姓会买私盐,但只要官府重新控制了盐矿,重新组织生产,这个盐价肯定就会降下来,那么世家的私盐就会卖不出去。

这样世家就成了给官府白打工,稳定盐价的工具人了。

当然,如果哪天刘备决定下放官盐的售卖权,也就是售卖盐引……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旦有机会掌握一项大宗民生交易的定价权,世家们可不会有什么顾及。

别说张溪,就是刘备本人,敢动他们的盐引,他们也一样敢把他赶下台。

但在这个时代的盐铁官营政策下,是没有类似明玉珍,张士诚这类人物的生存土壤的。

所以对世家来说,贩卖私盐一者不长久,二者犯当权者忌讳,这种事儿,有机会的话可以私下做,赚点小钱,但绝对不会为此付出太大代价的。

再加上张溪也没想着把世家给赶尽杀绝了,更没有让这些世家把之前私吞的盐利给吐出来,只是严整了规矩,重新把盐利收归官府而已。

这种情况下,世家们除非是缺心眼了,否则为啥要跟手握兵权的一郡太守对着干?!

为了这么点事儿就制造动乱或者直接起兵造反……那死了就别进祖坟,省的连累本家。

第232章 佐官

一段时间的忙碌,把张溪忙的猪脑子摇成了鸡脑子……感觉脑子越来越小,不够用了。

这段时间又是整顿盐务,又是跟世家之间交涉的,憋的张溪实在忍不住了,写信给诸葛亮,进行了一番控诉。

别的郡,佐官一大堆,好多事情都可以扔给属下去做,凭什么到了自己这儿,就变成了自己一个人处理所有的事情了?!

我的郡丞呢?督邮呢?功曹呢?主簿呢?!

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我一个人来处理吧?!

很快,诸葛亮给张溪回了一封信,表达了对张溪的谴责和鄙视之情。

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忙着呢,别来烦,自己解决。

张溪收到回信后楞了好一会儿,然后脑子才转过筋来。

大汉实行的是二元君主制,郡守这个级别的官吏,是可以给自己征辟幕僚,担任一郡佐官的。

当然,如果按照惯例,郡丞或者长史的职位,是必须要上级任命的,不可能让一郡太守彻底掌控一郡实权,总要有个能制衡的人。

但现在是乱世,郡丞或者长史的职位,只要太守上报,成都的刘备同意就可以了,也不一定非要让刘备亲自任命。

隔壁的巴西太守张飞就是那么干的。

这也是诸葛亮回信抱怨的原因——这不是他该管的事儿,张溪忙,那是张溪自己造成的,跟他无关。

张溪顿时无语的默默鼻子,开始琢磨着,从哪儿去拉人来充当巴东郡的佐官。

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拉拢本地世家豪族,把一些佐官的位置交给这些家族出身的人。

这年月,世家把控着知识所有权和解释权,寒门能出人才的几率都很低,更别说百姓了。

能管理州郡的人才,基本都是世家大族出身,偶尔有些寒门出身的人,跟世家大族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前段时间,张溪又是整治粮草亏空,又是整顿盐务,虽然世家们都没有太激烈的对抗,但你要说他们一点不满都没有,那也不可能。

而在这个时代,彻底得罪世家豪强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儿去。

所以,张溪思索了好久,最终还是决定——拿出一部分州郡佐官的职位出来,安抚一下巴东郡的世家豪族们。

只是,得看是什么职位。

郡丞这个职位,是一郡太守的副手,如果太守出征在外,那么郡丞就要担负起太守的职责,也需要帮助太守处理一些必要的公务……虽然看似重要,但说到底,副手就是副手。

只要张溪这个郡守还留在巴东郡,这个郡丞就没啥用处,而张溪如果领兵离开巴东郡去征战,留下的郡丞也没有军权,只有处理政务的权利,也不用担心郡丞会在张溪离开期间图谋不轨。

而且郡丞这个职位算是高官,俸禄和社会地位都不低,将来升职必然是一郡太守,发展潜力很大,拿来收买世家人心显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至于其他的幕僚么……

功曹掌人事,这个不能给世家,否则一郡之中就全是世家的人了。

主簿掌文书,这个可以给,反正只是秘书工作,最后的决策拍板还得是张溪自己来

督邮掌军务监察,这个也不能给世家,军权肯定要抓牢了,督查这种职位,更是不能交给不放心的人。

至于更下级的“掾”“史”,“书佐”级别的官员,倒是可以交给本地世家,他们都是地头蛇,这种基层的活,不通过他们也很难推行到位。

基层官吏的重要性,张溪不是不知道,但在这个时代,必须通过世家豪族来执行,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一直没能摆脱地方豪强的约束,更何况现在是汉末时期,地方宗族豪强势力最鼎盛的时候。

张溪也知道这样做的坏处,但没办法,历代帝王将相都没有能彻底改变的事儿,靠他一个人去做,实在是太为难他了。

只能顺应这个时代的做事方式,对世家既要打击,不能让他们太过压榨百姓,欺瞒官府,又要注意交好他们,一旦他们不配合你工作,你再好的政令,也出不了太守府。

所以嘛,张溪在郡治鱼腹县,再次召集了本地豪族世家的代表们,向他们传达了要征辟一郡佐官的事情。

世家大族们立刻眉开眼笑的表示积极配合,推荐族中优秀子弟入仕……同时,心里的一块石头也放下了。

前段时间张溪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世家大族们提心吊胆的。

张溪的做派,不管是粮仓的事儿,还是围山剿匪恢复盐务的事儿,给世家大族的感觉,那就是张溪根本没把本地世家放在眼里,就是一个依仗兵权胡作非为的人。

巴东郡的世家大族们基本都是巴郡或者成都那边派来的分支,底蕴和实力都不够,再加上张溪本身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巴东郡大族也不可能通过成都城里的世家给张溪进谗言,让刘备罢免他。

所以巴东郡的世家们私下里也都联络过了,尽量不得罪张溪,但也不会对张溪的政令过多的配合,只要保证不惹毛这个“愣头青”太守就好。

但现在,张溪的做法,又让世家大族们感觉到,好像这个郡守,也不是不能沟通的。

地方世家,尤其是像巴东郡这样的世家分支,如果要发展壮大,最终跟本家平起平坐,光靠在本地兼并土地,积累财富是不够的。

土地终究只有那么多,巴东郡又不算太大,靠兼并土地出头,撑死了也不过是本家的又一个附庸而已。

因此,他们也要做官,凭借族中的青年才俊入仕,在一方获得名声,几代积累之后,就可以跟本家分庭抗争了。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