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页(1 / 1)
('
所以嘛,张溪赶紧的去找关羽说道说道,结果关羽还在气头上呢,再次把张溪给赶了出来。其实吧,张溪想到的这些,二爷作为名将早就想到了。但没办法啊,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这些年,二爷基本已经把南郡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临沮以北了。这地方,已经相当的靠近襄阳了。也就是说,二爷如果下次要用兵,根本不需要考虑野战的问题,他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攻克襄阳这座坚城的问题。所以二爷才会有意识的加大军中长刀兵的配比,这样将来攻城的时候才能占到便宜。你拎个三米长的长枪或者一米多的盾牌,你打算怎么攻城?!云梯你都爬不了吧。最后不还得是换成长刀才能攻上去嘛。所以啊,二爷其实是想过的,只是在气头上,看见张溪就想到这货帮着弟子骗走了自己的女儿,还嘲讽自己……能好好解释就有鬼了。张溪当然很不满,为此还专门写信给徐庶,想邀请徐庶跟自己一起联名写信给在成都的刘备,让他劝劝关羽,不要为了加强攻城的实力,削弱部队的野战能力。然后吧,就被徐庶写信给劝说了。徐庶虽然一直呆在荆南,但是对于荆北的局势也是非常了解的。这些年呐,曹操方面一直没有放弃南下对南郡进行骚扰,几乎每年都来,但每次来,都没占到什么便宜。别看曹军方面每次都吹嘘,说是某某人又击败了关羽,取得了胜利,但实际上呢,原本能在南郡北部跟关羽来回拉锯,甚至一度能进攻到靠近江夏郡青泥口位置的曹军,这两年全都撤到了临沮以北去了。甚至连乐进,都放着好好的襄阳太守不当,被曹操调去跟张辽一起守合肥了。从一个方面军司令,变成了另一个方面军的副手,这要是真的打的好,曹操能这样安排了?!所以嘛,这些年别看关羽跟襄阳曹军一直是来回拉锯,但战线,确实是一直在往襄阳方面推进,下次交战,搞不好就是在襄阳城下了。记过徐庶的解释,张溪总算明白,为什么关羽要加大军队中长刀兵的比例了。但这个事儿,也不能怪张溪,毕竟张溪到南郡才不到四个月,而且军中的事情,一向是关羽一手掌管的,张溪没有接触,自然不如徐庶知道的多。同时张溪也埋怨,既然如此,二爷就好好的说嘛,动不动就轰人啥的,挺伤自尊的。自己今年都三十了,而立之年的人了,不要面子的么?!但是吧……算了,谁让他是二爷呢。不过军队野战的问题,还是要想办法提高一下的。毕竟张溪知道历史线的进程,明知道二爷会被徐晃在野战中击败,不加强军队的野战能力,显然也是行不通的。只是,如何才能兼顾野战和攻城,这是一个需要张溪去思考解决的问题。第255章 炼铁这年月啊,养兵费钱,而且是费很大的钱。现在刘备集团在荆州只有四个郡的地盘,其中宜都郡还是从原来的南郡中分出去的,实际上掌控的其实还是原本荆州三个郡的地盘。这些地方在籍人口加起来大概也就是在十二万户左右,六七十万人而已。如果按照官面数据来看,荆州士卒能有六万,都算是穷兵黩武了。十人养一兵,在任何时代,都是承受极限了。但实际上,荆州士卒,一共有将近八万人。这就不得不说道说道,这个时代的奇葩现象了——实际人口和在籍人口的差别。在籍人口数量十二万户,并不代表荆州只有这么多的人,有很多人,其实都是被世家大族隐匿起来的流民和隐户。这些人,不用交税,但也不上户籍,他们也都是世家的佃农,或者是屯田户,而且数量一点都不比在籍人口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西晋司马炎灭亡吴国后,根据当时的户籍册做过统计,天下一共就只有九百多万人,然后就有营销号跟隋朝顶峰时期,人口五千多万人做比较,据此说明,三国乱世导致的严重后果。但这些人根本不会去跟大家说明,就在五年后,司马炎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天下丁口有一千六百多万。五年时间啊,差不多翻一倍……总不能多出来的七百多万人都是在这五年内新出生的婴幼儿吧?!就这,还是在司马炎不敢大幅度得罪世家的情况下普查下来的结果。当然,不是说要为三国乱世洗地,毕竟这种乱世下,百姓死亡率高,人口锐减是确有其事,而且确实也该是这时代的诸侯们背锅,但……也没有到十不存一这样严重。嘛,说回正题。因为世家大族隐匿了大量的人口,导致诸侯的税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嘛,世家大族在这方面,也得做出一定的让步。比如说江东,他们就采用了“世兵制”,除了孙权直接掌控的那几万部队外,其他的士兵都是世家大族们的私兵,孙权对此是不掏一分钱养兵的。这样有好有坏,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孙权控制下,实际的军民比例可以大幅度下降,把养兵的负担交给那些世家和不交税的隐户。而曹魏不同,曹魏是用军屯和民屯的方式来养兵的。不管是军屯还是民屯,这些屯田民都是不计入户籍的,也就是说,曹魏真正的军民比,其实也不算太高,真正受苦的是大量的屯田民。至于刘备这边呢,因为起步晚,从占据荆州到打下益州,也就是五六年的时间,还没来得及彻底整理这方面的事情,所以刘备集团采用了一个折中的方式——让世家大族出钱出粮,换取刘备集团对他们隐匿人口的默许。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刘备底子薄,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整理内部,只能是采用折中应急的方案。也就是说,荆州大地上,在籍丁口只有十二万户,但养兵却高达八万人,可除了士卒数量偏多外,其实在籍丁口交税养兵的负担,其实也不是很重。大部分的养兵费用,都是世家大族们提供的。张溪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因此,在考虑如何增加荆州军战力方面,没有考虑增兵扩军的想法。钱粮也许不缺,但士卒招募总要占据丁口和徭役份额,十二万户的自耕农,也许在经济上撑的住八万人的士卒,但再扩招,人口数量上撑不住。招兵服役,只能从有户籍的自耕农或者逃难的流民里招,世家大族又不会主动的把自己隐匿的丁口拿出来,交给张溪训练当士卒。所以嘛,要提高荆州军战力,人数方面不能动,那就只能从军械方面去想办法了。为此,张溪琢磨了很久,如何改良军械,提高士卒的野战能力。这年头,野战除了肉搏外,最大的攻击利器就是弓弩……这方面,张溪是没有太好的办法的。弓箭方面,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一个合格的弓箭兵,张溪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快速增加弓箭兵的数量的。因此,纵然张溪有一套所谓的“流水线”作业,可以加快弓箭等军械的生产,但对于弓箭兵数量,张溪还是会受到这个时代的制约。弩兵呢,倒是一个好的选择。只是吧,手持弩的射程偏近,在战场上大概也就只有射击三四次的机会,而且还得是在重兵保护下才能射击,射击完毕后就得退后休整,更换武器后才能进行肉身搏杀,非常的麻烦。蹬弩……操作太麻烦,一个蹬弩团队需要三到五人,张溪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大规模的训练蹬弩部队。说真的,张溪都有心跑去成都,让那个死鱼头赶紧的把诸葛连弩给弄出来,到底看看是长啥样的,给它画影图形保存起来,省的再失传了。对了,还有木牛流马……总觉得不可能是独轮车那么简单的东西。嘛,又扯多了,还是说回荆州军军械。在没有太好的办法改良远程武器的情况下,张溪想来想去,好像就只有从手持近战兵器上想办法。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