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页(1 / 1)
('
关羽看看张溪,再看看手里的苗刀,笑了。“元长素来惯于指挥士卒,恐从未亲身杀敌吧?!”关羽笑着对张溪说完这话,然后手持苗刀,让张嶷去取来一根长枪持好。接着,就看关羽在长枪一步之外启动,先是单手撩开长枪,然后一个健步上前,换成双手持刀,迎头猛劈,直接把张嶷手里的长枪枪杆给砍断了。张溪看的一阵无语。“君侯武艺,溪佩服!”张溪拱手,说道,“只是,士卒争锋,恐无人有君侯般武艺,枪杆虽是木质,能砍断者,终究是少数尔。”是,长枪枪杆确实是木质的,但你能砍断枪杆,并不代表所有的士卒都能砍断啊。关羽听了,又是哈哈大笑。张溪一脸莫名其妙,终究是张嶷有点看不下去,小声的跟张溪科普着说道,“郡守,阵前士卒对战,距离之间不过数步差距,苗刀可单持撩挡突刺,亦可双持劈砍,而长枪一旦近身,回转不便,只能后退自保……苗刀有大用。”张溪听了个似懂非懂,关羽却不以为意,毕竟张溪打仗的风格他也听说过,冲锋陷阵从来不是张溪干的事儿,这种只有在生死间才能体会到的东西,张溪不懂也不奇怪。关羽真的很喜欢苗刀,刀身细长,能突刺能劈砍,长度比环首刀长,可以有效的减少士卒往前冲杀的距离。以往面对长枪兵,手持环首刀的士卒至少要三四步才能近身,而现在只需要一两步就可以持刀突刺或者劈砍,已经大大的提高了作战能力了。别小看这少掉的两步,有时候就是生死之间的差距。确实,就长度而言,苗刀确实比不得朴刀,但苗刀可以在单持和双持之间来回切换,在乱战中活动空间会比朴刀更大,而且最重要的是——苗刀用铁少啊。在关羽看来,朴刀这个东西,依然适合是走精兵路线,少量配备部队,关键时刻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但苗刀,才是真正适合军队制式列装的东西。而且关羽还考虑到了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朴刀需要专门训练军士们使用,手持和加长杆后的使用方式是不同的,不练很多人都掌握不好,但苗刀不用,只要会用环首刀的士卒,就可以无缝切换使用苗刀。这年头,环首刀可是制式兵器,很少有士卒不会用环首刀的。就这样,关羽亲自拍板,暂停营中朴刀的锻造,改为全力打造苗刀。至于那个新的制铁之法……关羽本来还想着要派人把匠户们都给统一安置起来呢,没想到张溪已经提前安排好了,连锻造的区域内,无军令都不得擅入。张溪好歹也是被诸葛亮训过一顿的人,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早一步的就想好了保密措施了。关羽对此很满意,不过回府后还是催促着张溪,赶紧把方法写下来,给成都的刘备送去,这种东西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比什么朴刀,苗刀什么的要重要的多。这方面还真的不用关羽提醒,张溪早就在写了。而且不仅仅是“灌钢法”,“炒钢法”张溪也让军中工匠试过了,虽然炒出钢材的几率依然不高,但炒出熟铁的几率还是很高的,把炒钢法和灌钢法合用,可以大大的提高炼铁的效率,起码比现在军中使用的块锻法要高的多。这些东西张溪都记下来了,然后派人给成都送去。成都那边呢,也在年底前,把张溪要的一些典籍,给张溪送来了。这些典籍全部是纸质的,而且诸葛亮也终于搞出了油墨,用雕版印刷术印刷了,看着就公正整齐。这些书到了江陵,张溪这才想起还有这么一档子事儿呢,赶紧的跑去找伊籍,询问岳麓书院的修建情况。伊籍则无奈的向张溪表示,这大冬天,百姓连出门都不愿意,谁来给你修建书院呐。张溪嘱咐伊籍监工修建岳麓书院的时候,已经是八月下旬了,九月是秋收时节,大家都忙着收割稻谷,谁有时间来修什么书院。等到秋收结束后,伊籍按例发动了一个月的徭役,让百姓进山修建书院,但一个月的时间,能把书院附近的土地平整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徭役结束后,百姓是肯定不会再来帮你修了,只能在外雇工来修,可这个钱粮补贴,马良一直没批,伊籍也不好私自做主。再过了一段时间,马良倒是把钱粮给批下来了,但已经入冬了……大冬天的让人干活,实在不人道的。总结起来一句话——现在的岳麓书院,就是一块平地。张溪那个郁闷的,岳麓书院连个藏书阁都没有造起来,现在书却已经送来了。没办法,张溪只能带着这些书籍,厚着脸皮去拜访了司马徽,先把书放在司马徽这边暂时保存,等到岳麓书院的藏书阁造好了,再给搬过去。顺便的,张溪挨了司马徽好一顿训,说他不尊重知识啥的。能咋办,这位是既德高又望重的,你在他面前,争辩一句都算失礼,更何况这次确实是张溪的错,没有好好盯着工期。事后吧,张溪也确实去了一趟岳麓山,看到了才刚刚平整好的土地……冬天了,土地都冻上了,这时候动土,那才是真的事倍功半啊。打地基的事儿,只能是等到开春后再说,只是这么拖下去的话,猴年马月能造好这个书院?!闹得张溪都在想,要不要试试制水泥……这玩意儿造房子快啊,打地基也方便,而且结实耐用的很。穿越者嘛,有几个不想搞水泥的。但张溪冥思苦想了好久,发现了一个不得了的事实——他不会造水泥。别说水泥了,连三合土张溪都只知道个大概,好像是用石灰,黏土和砂石搅和在一起弄出来的,但具体比例是真的不知道。真的,如果给张溪重来一次的机会,张溪穿越的时候肯定要带上个度娘,贼温柔,贼善解人意的那种,有啥不懂直接问,多方便。现在是没机会了,只能怨自己穿越前没有好好的读书。第258章 闲谈江东诸将建安二十年的冬天,来临了。今年的气候有点反常,天气不算特别的冷,荆南大地上基本没有下雪,但冬雨一直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又冷又湿的,连徐庶都在给张溪的信里抱怨这事儿。江陵地区,今年只下了一场雪,剩下的时间也是阴雨绵绵的,让人浑身难受。按理来说,荆州地界的天气不应该这样的,今年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就是那么奇怪。而在淮南地区,这种情况就更加严重了。淮南地区本身就不怎么下大雪,有也是小雪……但今年,断断续续的下了快一个月的雨了。这就让本来打算在濡须口跟曹操对峙的江东军很难受。是的,曹操又南下进攻淮南了,而且还是希望在濡须口一带取得突破。孙权嘛,上次逼走了曹操,这次当然不虚啦,一边命令濡须口的守将蒋钦负责坚守,另一边则拜吕蒙为都督,率兵支援濡须口。但这一个月的雨,浇的江东军上下,士气低落。当然,曹操那边其实也不好受,但曹操那边的情况,跟江东的情况不一样啊。曹操是真的一人说了算的,军粮和士卒大多是来自军屯和民屯,受到的约束比较小。可江东这边,因为实行的是世兵制,江东的士卒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世家大族的私兵。而江东的世家大族,正常情况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江东本地世家,一类,是淮泗军功集团。淮南这地方,是淮泗集团的老家,同时也是孙权北出占据青徐的瓶颈,只要突破了这个瓶颈,那么淮泗集团一方面可以杀回老家,衣锦还乡,另一方面就可以辅佐孙权进入中原腹地,进取天下。但江东本地世家们,会把自家花钱养的私兵,来帮淮泗集团的人夺回家乡,帮助孙权问鼎天下么?!很显然,人家又不傻缺,当然不乐意啦。先不说你孙权进军青徐后,能不能真的问鼎天下,就说那帮淮泗佬,哪个江东世家的人喜欢的?!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