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页(1 / 1)
('
至于江东是不是能突破合肥,就全看江东的本事了,毕竟这事儿对他们也有利。关羽暂时可以不去考虑成都方面和江东方面的事儿,只需要考虑眼前的襄阳。这次召集军议的目的,就是跟大家商量一下,这个襄阳怎么打的问题。要不要打,这不是考虑的前提,主公下令了,又是牵制为主的辅助攻击,肯定是要出兵的。只是怎么打,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关羽的想法,是只要收到曹操从邺城起兵的消息,就尽起荆州之兵攻打襄阳。这年头消息传递有滞后性,再加上河北地区离的荆襄有些远,关羽估计,等他收到曹操起兵消息的时候,曹操可能已经率军过了黄河了。那时候起兵正合适,等到曹操进兵到洛阳一带的时候,大概就能接到自己进攻襄阳的消息,这样曹操就会犹豫,到底是西进去长安,还是南下救襄阳。这样就可以起到延缓曹操援军的目的了。至于汉中……区区夏侯渊,怎么可能是大哥的对手。这就是关羽的想法。可这个想法,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只是反对的重点有点不一样。张溪和徐庶是认为,不能全力攻打襄阳,毕竟东面的人是什么态度,咱们还不知道。虽然主公也约了江东一起出兵,但江东是不是出兵,什么时候出兵,都不是咱们可以掌控的。如果把荆州的士卒都抽调北上,万一没打下襄阳,反而造成了荆州空虚……江东那边的人可不会放过这种好机会的。即使是文聘,也谨慎的表示,即使要抽调郡兵,至少公安和南郡两地,要安排下足够的人手守卫,不能这么轻易调走,否则连第一道防线都没有的话,未来回军也不一定能守得住南郡。而潘濬和王基这认为,既然是佯攻,咱们需要做的就是虚张声势,派出少量的部队进行游击,营造出一种要大举进攻襄阳的架势,逼迫曹操增兵襄阳就好,没有必要一定打襄阳。主要是咱们的粮草供给不足,今年的收成最多增加八万大军三月的用粮,只有七八个月的粮草,很难跟曹操的大军对峙。打呢,大家都是不反对的,但问题是怎么打。关羽依然坚持己见,毕竟他想拿下襄阳城都想了快六年了。最多关羽退一步,表示可以在荆南和南郡留下一部分兵力守备,防备江东小人,但襄阳城,他肯定是要带领大军攻打的。嗯,至少不能低于五万大军。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曹操会主动分兵的基础上,如果不把襄阳城打的告急了,曹操真有可能仗着襄阳城的防御体系,拒不救援,西出潼关援助夏侯渊。潘濬和王基还想再劝,毕竟粮草问题不容小觑,一旦双方僵持,那就是劳而无功,空费粮草而已。有这个浪费的空间,还不如留着,防备将来还有大灾的时候,可以用来赈济灾民。对此,关羽不采纳。王基还好点,毕竟他新上任,在搞清楚刘备集团内部的框架结构后,不会去跟关羽争执什么。但潘濬真的忍不了。潘濬的脾气其实不好,挺暴躁的。这两年在零陵那个破地方呆着,那地方人本来就比较燥,再加上潘濬这些年好不容易改造出些许良田来,又糟了蝗灾,闹得灰头土脸,地方世家的人还嘲笑他“劳而无功”……现在眼看着关羽非要浪费粮食,当时就急了。当场跟关羽争辩了起来,到后来二爷争不过,索性眯眼不听。而潘濬也不含糊,直接就指着关羽的鼻子骂他是“穷兵黩武”,“一介莽夫”了。还是张溪看着情况不对,赶紧的把二爷给拦住,然后示意徐庶赶紧拦着点潘濬……好嘛,老哥这个暴脾气,够可以的哈。第278章 江东密议虽然在史书上了解到,关羽和潘濬两人不睦……实际亲眼看到了才知道,这哪里是不睦啊。真的,两人没有打起来,都算是关羽大度,而潘濬事后没说关羽坏话,也算是潘濬有德了。潘濬也是,当着面的喷关羽是“莽夫”……反正张溪是不敢的。好不容易安抚下了关羽,潘濬却已经气呼呼的离席而去了。军议到了这个地步,基本上就是不了了之了。隔天,关羽以荡寇将军督荆州事的身份,在军中下达了备战令,要求廖化和马良两人配合,准备辎重粮草……闹得张溪和徐庶赶紧的跑去关羽的府邸,询问缘由。以怒兴兵,可是兵家大忌啊。再说了,你二爷好歹是镇守一方的人了,怎么还这么经不住刺激,难不成你现在就要起兵,进攻襄阳不成?!然后二爷表示,你们小看我关某人了二爷没有生气……虽然他还是很讨厌潘濬骂他,说起潘濬来都咬牙切齿的,但二爷承认,潘濬说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粮草囤积不易,确实不应该随意消耗。但潘濬到底是一方书生,领兵经验有限,对于曹操这个人,更是缺乏足够的了解。曹操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用兵最强的主君,就潘濬和王基所说的虚张声势,曹操很可能根本不为所动。所以,襄阳必须打,而且必须打到曹操觉得疼,否则根本不可能把曹操的军队吸引到襄阳来。二爷相信自己的决策是对的,该听的谏言也听了,他不会完全抽调武陵和零陵的守军,也会在公安留下足够的守备部队,只依靠水师和部分陆军北上,进攻襄阳。但考虑到潘濬所说的粮草不足的问题,二爷下令提前让军中安排粮草辎重,甚至可以通过一些手段,从江东,汝南等地收购粮草,尽快的补足这个粮草不足的问题。至于这么做会不会暴露战略目的……开玩笑,荆州攻打襄阳,本来就是佯攻,如果能提前把曹操集团的视线吸引过来,引起曹操向南阳等地集结兵力,那不是好事一件?!再说了,关羽这么多年不停的往南阳,汝南等地安插间谍,收买当地豪族,花了这么多的钱粮……现在不就是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了么。张溪和徐庶听完了关羽的讲述后,总算是放心了不少。二爷不是以怒兴兵,而是有节奏,有条理的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布置,这就可以了。顺便的,张溪和徐庶两个人也留了下来,跟二爷一起参详一下在襄阳以北的布置,看看能不能利用一下这些间谍和地方豪族搞点事情。至于潘濬,在江陵呆了三天后,听说关羽已经开始了备战,长叹一口气,决定回零陵去。而张溪和徐庶,则是在半夜拜访了驿馆,跟潘濬聊了好一会儿,第二天天明前才离开。因此,潘濬离开江陵的时候,并没有任何一个人相送,而潘濬也是一脸愤懑,非常不满的离开了江陵。据传言,潘濬离开江陵的时候,对关羽相当的不满,称其为“独夫”,而对徐庶和张溪,也有怨言,说两人到底是寒门出身,没有远见云云……这消息很快就通过了细作,传到了一些有心人的耳朵里。再然后吧……就没啥事儿了。荆州还是在全面备战,趁着秋后粮价便宜,在四处的收购粮食,甚至关羽还命令费祎,通过纸张的交易,从孙权那边搞来了一批粮食……自然孙权也知道了关羽在备战的事儿。江东对于关羽备战的情况,虽然有所担心,但因为孙乾出使江东,带来了刘备的亲笔信,知道关羽是冲着北面的曹操去的,倒也不是太在意。相反,现在孙权比较注重的,是刘备信里提到的事情。刘备早晚要打汉中,这个不是秘密,只要是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只是时间问题。没有汉中在北面拱卫,就靠那几座关隘,是守不住益州的。所以刘备来信说他要进攻汉中,孙权第一时间就信了。真正让孙权琢磨不透的,是刘备邀请他出兵合肥的事儿。出兵合肥,全据淮南,窥视青徐,对孙权是有利的。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