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页(1 / 1)
('
再然后,两人分别,徐庶回武陵郡去镇守,而张溪则回到自己的府邸,跟赵累,王基等人交接南郡事务,同时召见张嶷,让他把矿区事务交给邓艾,自己前往关羽军中报到。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来到了四月底。许都方面传来消息,四月初的时候,耿纪与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金祎等发动叛乱,趁夜攻打许都,焚烧大门,试图挟持天子出逃,并射中曹操留在许都的丞相长史王必肩膀。虽然这事儿吧,耿纪,吉本等人压根没翻出什么浪花来,隔天就让王必给平定了……但已经在邺城起兵,渡过黄河的曹操一听此事,赶紧令大军改道,前往许都镇压叛乱,安抚地方。特么许都是什么地方啊,早年曹操的老巢,天子所在。许都这地方也是经历过不知道多少次明里暗里的权谋斗争,又被曹操不知道清理了多少敌人,才能让曹操安心前往河北邺城建都称王的……现在居然还有人试图谋反?!更不要说,这帮人的目的,是呼应关羽,挟持天子出逃。这要是真的让那帮人成功了,事情还得了?!许都这地方实在是太敏感了,曹操必须亲自过去坐镇,让谁去他都不放心。而很显然,这是关羽这些年在襄阳以北的一些布置,现在发挥作用了。而关羽得知耿纪,韦晃等人的叛乱后,也迅速做出安排,准备起兵进攻襄阳。虽然关羽也知道,自己接到消息起兵的时候,耿纪,韦晃等人的叛乱可能已经被平息了,但这个不重要。在许都的叛乱,势必会引起荆北等地的人心不稳,曹操也肯定会驾临许都,而自己这个时候起兵进攻襄阳,可以更好的牵制住曹操的兵力。因此,关羽决定,兵分两路,起兵进攻襄樊。一路,是关羽亲自领兵,率领水军沿汉水而上,从西侧逼近襄阳,另一路则是张溪率领的陆军,进攻临沮,然后转道绕小半个圈子北上,进逼襄阳。关羽挑的时机可以说很好,而孙权这边,挑的时机也不差。在得知曹操已经率军进兵许昌,同时关羽也已经起兵进攻襄樊后,江东孙权以宗室将领孙瑜,孙桓为主帅,领兵三万,进犯合肥。孙权就不相信了,曹操能放着汉中和襄阳两地的得失不管,这时候跑来跟自己争夺合肥。一时间,刘备攻汉中,关羽攻襄樊,孙权攻合肥,曹魏三面迎敌,颇有些疲于奔命的感觉。曹操也非常的头疼……是真的头疼。面对这样的糟糕局面,曹操的头风病又犯了,而且非常的厉害。曹操也是自作自受,明明有个可以帮他治疗头风病的名医华佗,每次治疗还特别有效,最重要的是,人家还真的没有提议要给你脑袋开瓢……就因为人家求官不成,请假逾期不归,曹操就把人给杀了。现在好了吧,活该疼死你。但曹操总是一代枭雄,非常坚强的顶着头疼的毛病,分析局势,做出应对。首先,曹操领军赶到许都,第一时间搜捕全城,把所有和耿纪等人有关联的人士全部抓起来。这种事情,在曹操眼里,那就是宁可杀错不能放过的。紧接着,曹操在得到关羽出兵进攻襄阳的消息,立刻派遣曹仁领军一万,前往襄阳迎战,要求曹仁务必击退关羽,保住襄阳。至于合肥方面,曹操首先命令合肥守将张辽死守,然后亲自写信给在徐州镇守的臧霸,让他在必要的时候出兵增援张辽。臧霸这个人吧,虽然是服从曹操调令的,但本质上还是半个地头蛇,曹操也不好得罪死,不然徐州之地再乱起来,那曹操真的就难受了。做完这些事情,曹操继续把目光放到汉中……正在进攻汉中的刘备,才是他曹操的心腹大患。但问题是,曹操现在不敢轻易离开许都,必须得等到把许都的这一堆事儿摆平了,曹操才能放心的西进,只能暂时让夏侯渊坚守不出,等待自己的援军。顺便的,写信把曹洪,曹休,曹真三人一顿猛批……面对张飞马超这样的莽夫,你们三个人打的跟狗屎一样,要是守不住陈仓道,那你们仨就别回来见我了。就在曹操做出布置的同时,汉中的战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夏侯渊眼看刘备大军囤积在阳平关前,派出了张郃前往马鸣阁道外的广石,一方面护卫阳平关侧翼,另一方面也可以东出威胁刘备大军的粮道。而刘备也迅速做出了反应,派遣魏延和陈式率领一万大军,翻山进攻马鸣阁道,试图切断广石和阳平关之间的联系,保护粮道的同时,也是打破阳平关坚守的犄角之势。夏侯渊的反应也不慢,赶紧派出徐晃,配合身在广石的张郃,两个名将联手,夹击魏延和陈式。双方围绕着马鸣阁道,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第284章 马鸣阁道魏延这个人吧,不知道算是幸运,还是倒霉催的。早期魏延只是刘备的部曲,一个大头兵而已,在这个看重出身和家世的年代,魏延其实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但他遇到的主君是刘备,唯才是举,看人极准的刘备。刘备一眼就看中了魏延有成为大将的潜质,把他从普通的士卒提拔为部曲将,还曾经把自己的亲兵白毦兵交给魏延指挥。这是魏延的幸运,毕竟愿意从大头兵里提拔出将领来的君主,在汉末这个时代,大概也就刘备和孙权两个人。魏延之于刘备,大概就相当于吕蒙之于孙权。只是早期的刘备自己都寄人篱下,新野县还是刘表为了对抗曹操,借给刘备安身的,因此魏延一直是以刘备亲兵的身份,留在刘备身边而已,并没有多少锻炼的机会。后来,张溪前往江夏任职,刘备把魏延塞进了护卫队,而张溪也体察了刘备的心意,在鄂县保卫战后,以魏延作战有功为名,在江夏给魏延弄了个校尉的官衔。从这里开始,魏延就算是有了正式的武官编制了,不再是一个大头兵,而是正式的底层武将了。再之后,刘备入川,魏延就开始倒霉了。本来吧,跟着张溪充当攻取益州的先锋军将领,魏延本以为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结果一路上尽遇到投降的人了,也就在雒城外打了一仗,功劳大头还被黄忠这个老头给拿去了。没办法,雒城一战,北门先登的人是黄忠,擒获刘循的人也是黄忠手下的士兵,魏延没能抢过这个老头。最后论功行赏,魏延也只是得了一个牙门将军的官衔……赵云升任翊军将军后,留下来的职位。牙门将军这个官职吧,说高不高,但好歹也是杂号将军了,说低也低不到哪儿去。毕竟刘备打的是匡扶汉室的旗号嘛,官职上得遵循汉制,上报朝廷……刘备可以原创官职,但不能修改官制。举个例子来说,刘备可以原创牙门将军,翊军将军,军师将军这样的官职,但这些官职也依然是杂号将军,临时官职,不能把这些官职像四方将军那样固定下来,这样是违反汉制的。当然,曹操和孙权就没有这么多的顾虑,曹操把四征将军作为固定官职,位还在四方将军之上,而孙权直接把都督这个临时职位给固定下来了。好吧,官职和官制的事儿,一时半会儿说不完,留到以后再水吧……还是说回魏延。魏延其实也不是不满意牙门将军这个官职,他不满意的是,这个官职是赵云升任后留下来的,导致大家一听说魏延的官职,下意识的就会觉得吧,魏延不如赵云。魏延是不服气的。论武艺,两人切磋过,短时间内难分胜负,论指挥,魏延擅长指挥步卒,赵云擅长指挥骑兵,不好比较,论资历……这个魏延确实比赵云要晚几年投靠刘备,但前后时间差距也不大。魏延吃亏就吃亏在,他并没有单独领兵的经验,而人家赵云在入川的时候,独领一军,连克江阳,犍为二郡,立下大功的。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