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页(1 / 1)

加入书签

('

因此,曹丕无奈,只能先结束这次议事,回到魏王宫,跟自己真正的心腹,刘放,孙资两人商议。

这两人,是曹丕的心腹,而且这两人的姓氏也很奇葩……有时候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曹丕的恶趣味。

这时候的刘放和孙资两人,都是曹丕的秘书郎,而且常年跟随曹丕,经常跟曹丕一起谈论国家大事。

有一说一,这俩人,倒也能力出众,只是吧……有点跟陈祗类似,后期弄权祸国,引出了司马懿秉政,所以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根本不给这俩货立传。

曹丕把自己的两难处境跟这两人一说,这俩人思考了一会儿,立刻给曹丕出了一个主意。

现在最让曹丕头疼的既然是政治问题,那就从政治层面去解决,解决了政治问题,之后再考虑军事问题嘛。

既然现在许昌很危险,随时都有被关羽偷袭的可能,那就别让天子在许昌待着了。

当然,迁都的影响力也很大,孙资和刘放也不敢轻易主张迁都,所以这两人给出的主意是——天子巡幸邺城。

是的,咱不迁都,大汉的都城还是在许昌。

但是呢,这些年魏王治理河北,成效卓著,而且河北自从平定后,百姓安居乐业,日常思沐皇恩,天子出巡河北,驾临邺城,也是彰显大汉天子威仪的好事嘛。

曹丕立刻就懂了。

这两人是建议让天子到邺城来先避一避,省的被关羽给抢走了。

而且将来如果曹丕要代汉自立,那么也省的再跑到许昌去逼天子写什么退位诏书了,反正人就在邺城,什么事儿就近“商量”,一切都齐活了。

当然,所谓天子巡幸邺城,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就算刘协到了邺城,那也是被软禁起来的,谁还会真的让他显示什么“天子威仪”么?!

而一旦天子不在许昌了,关羽领兵进攻许昌的可能性就非常的小,这样只需要让张辽谨守南阳,让许都令司马懿做好许昌防务就可以了。

至于打退了关羽的进攻后……那这个大汉天子也就别回许昌去了,直接就在邺城禅位给自己,自己登基称帝就可以了。

曹丕顿时觉得自己为难的处境得到了解决,赶紧下令给华歆,王朗等人,让他们前去许昌,“说动”天子,巡幸河北,驾临邺城。

刘协不想去邺城,真的,非常的不想去。

谁都知道邺城是曹氏的老巢,自己去了邺城,还有没有命出来都不好说。

但刘协这个人,只要他有曹髦一半的勇气和担当,他也不至于会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曹操至少比司马昭有底线,干不出当街弑君这样的事情来。

可惜,刘协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担当,他即使再不想去,那也没有胆子不去。

因此,在建安二十五年的七月,大汉天子发诏巡幸天下,第一站是河北邺城。

第393章 矛盾

身在襄阳的关羽,听到天子巡幸邺城的消息后,微微皱眉,但最终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说实话,这次关羽北上进攻,还真的没有想过要偷袭许昌的事儿。

不是不想迎回汉帝,实在是许都方面的防备很严密,那个叫司马懿的许都令不好惹,再加上关羽也怕曹丕狗急跳墙,对汉帝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情。

毕竟曹丕不是曹操,做事底线和性格关羽都不了解。

如果说关羽对曹操还有一丝莫名的信任,觉得曹操不可能害死大汉天子……但这个曹丕,关羽就不能相信了。

因此,关羽这次的目的,就是进攻南阳。

如果有可能,就收回南阳,全据荆州。

但如果事有不谐,也得牵制住南阳到洛阳一带的兵力,让这些曹军不敢轻易救援长安。

为此,关羽也在认真的准备着。

而成都方面,七月份的时候,张溪,法正,诸葛亮三人,已经抵达了汉中南郑,开始准备北伐的准备工作。

诸葛亮负责调度粮草,法正负责分析情报,做出进攻方略,而张溪的任务很简单,就是督促营中军士操练。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溪再一次见到了魏老匹夫。

虽然因为邓艾的关系,张溪跟魏延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以前那么僵硬了,这时候的魏延,也不会觉得张溪是什么浪得虚名之辈。

但早期两人关系就不好,张溪不稀罕魏延这个臭脾气的人,而你指望魏延这个孤傲的人主动向张溪低头,那也不可能。

因此嘛,两人的关系还就是那样,有公事说公事,没公事,两人见面都觉得对方烦人。

法正对此就是呵呵一笑,啥也没说。

法正这个人的性格,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他要是看不顺眼的人,没弄死你都是因为他现在身居高位,懂得爱惜羽毛了。

因此法正对张溪和魏延不合,压根没觉得有哪里不对的。

虽然是同僚,但也没必要一定是和睦相处,互相看不惯没问题,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就行。

这就是法正对两人不合的看法。

但诸葛亮看不下去啊。

从长远角度来考虑,诸葛亮,法正,魏延,张溪都是一个世代的人,大家的年龄差距都在十岁以内。

现在的刘备集团,老将们慢慢的都在老去,而中生代的这些人里面,真正有领兵作战能力的人,也就是张溪和魏延两人,这两人要是不合,将来也会让人很头疼的。

从短期的角度看,这马上就要北伐了,以魏延和张溪的地位,肯定是要随军出征的,两人不合,总不是一件好事儿。

因此,诸葛亮试图说和一下两个人……至少别把两人不合的事实直接摆在桌面上,起码维持一个表面的团结嘛。

当然,诸葛亮主要是跟魏延去劝说,毕竟魏延的地位比张溪要低,哪怕要低头,也不该是张溪来找魏延低头。

可魏延老匹夫的脾气,他要是愿意对张溪低头,当初在鄂城的时候就低头了,何至于到现在。

别看魏延把二爷当成榜样和偶像,但魏延的傲,和二爷的傲是全然不同的。

二爷的傲,是针对那些看不起他的人,针对那些敌对势力的人,以及针对那些尸位素餐的人……对真正有本事的自己人,二爷其实一点都不傲的。

没看到二爷其实跟马良,费祎,张溪都能非常愉快的合作么。

但魏延的傲,就是孤傲,一种“爱谁谁,老子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的傲。

现在的魏延,是承认张溪有能力的,但魏延觉得,自己也是有能力的人,所以没必要特意去跟张溪搞好关系。

如果张溪愿意跟自己和好,那自己也可以接受,但让魏延主动低头,那是想都别想。

真正能让魏延心服口服的人,只有刘备,除了刘备外,哪怕是诸葛亮,魏延最多就是给个面子,不跟你当面闹而已。

因此,诸葛亮劝说魏延,主动跟张溪低头,结果魏延一脸当耳旁风的样子,让诸葛亮很无奈。

诸葛亮是知道魏延的性格的,但诸葛亮也珍惜魏延的才能,不希望魏延把自己的人际关系搞的这么差。

可有人不了解魏延,不知道魏延的性格脾气,一看到魏延这么怠慢自己的偶像,顿时也怒了。

这个人,叫杨仪。

杨仪实在看不下去魏延对待诸葛亮的态度,忍不住说了魏延几句,结果魏延对着杨仪吹胡子瞪眼的,吓唬杨仪。

嗯,这次还好,至少魏延没有拔刀……但梁子却是又结下了。

诸葛亮那个心累啊……一个还没劝好呢,你怎么又得罪了一个?!

杨仪这个人,其实诸葛亮也知道,性格脾气的缺点也很大,跟魏延相比好不到哪儿去。

但杨仪也跟魏延一样,能力是真的强,尤其在后勤粮草军械的分发管理上,真的帮了诸葛亮很大的忙。

所以啊,虽然诸葛亮知道杨仪这个人性格脾气也不好,而且还心胸狭窄,但看在他有能力的份上,诸葛亮也愿意用他。

这次北伐,诸葛亮主管全军的军械粮草,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就把杨仪给带来帮忙了。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