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页(1 / 1)
('
所以这些年,满宠一直是比较注重自己的名声的,这次镇压魏讽叛乱,满宠虽然也是对魏讽一家进行了严刑拷打,看似严酷,但满宠始终把牵连的范围控制在魏讽一家的范围内,并没有要扩大打击面的意思。但现在嘛……给老曹家的人干活,总感觉没啥选择的余地。没办法,曹操也好,曹丕也罢,这对父子俩,在该心狠的时候是真的心狠,不管是不是有罪,只要这俩父子觉得你该死,那你就必须去死。满宠虽然也想要名声,但满宠可不想让曹丕觉得自己已经没用了……这可就不是名声问题了,是一家前途的问题了。没有了曹氏的庇佑,就满宠早年干的那些事儿,足够他全家死好几回的了。所以嘛,这次面对曹丕的任命,满宠咬咬牙,撸袖子上吧!因此,一个魏讽谋反案,经过满宠的酷吏手段之后,诛杀了近百人,全都是在邺城有名有姓的官员或者名士。而这些官员和名士基本都是大家族的人,因此受到牵连的人,多达近千人,不是流放边地就是发配充军。就此,曹丕借着魏讽谋反案,重新清理了一遍邺城的潜在反对势力。在做完了这些事情以后,曹丕琢磨着,这样做也不是治本的办法。毕竟,只要有大汉天子的这面大旗在,外面又有像刘备这样不死心的野心家,随时可以让人心发生变动,变得不利于曹魏统治的。这种事,想要治本的话,那就必须从那个大汉天子的身上下手。当然,曹丕多少还有点底线,他又不是司马昭那个臭不要脸的玩意儿,当街弑君这种事儿,曹丕再怎么样也干不出来。曹丕只是想让大汉天子帮个忙,把皇帝的位子,禅让给他,让他们曹家替代刘家,成为新的“天下之主”。换句话说,曹丕要“行大事”,要“受禅称帝”了。第474章 三国时代曹丕“受禅称帝”的想法,已经不是想了一天两天了。或者说,从曹操开始,这个想法就一直都有,这属于曹家两代人的夙愿。是的,曹操有写过《让县自明本志令》,表达自己只想做一个征西大将军,只是时局所迫,才一点一点的让自己走到了现在的位置。但那个时候,曹操是汉丞相,虽然说权倾一时,是一代权臣,但他到底还是汉臣。可当曹操彻底突破汉臣底线,加封为魏公的那一刻开始,曹操的野心,就已经不能用《让县自明本志令》来阐述了。这个时候,用曹操的另一句话来阐述曹操的野心,其实更为合适——“若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换句话说,曹操只是抹不开面子,不想在他这一代称帝,而是想把这个称帝的机会留给儿子曹丕,成全自己汉臣的名声而已。这时候的曹操,不是不想称帝,只是为了名声不能称帝而已。因此,曹操才会在生前一遍又一遍的清除反对势力,把自己的老巢从许都迁到邺城,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曹丕上位做铺垫。本来曹丕以为,曹操的铺垫已经足够了,自己上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应该是“受禅称帝”……但谁知道刘备横插一脚,发动了北伐。这就成了曹丕上任魏王后,第一个正式的考验。如果不能摆平刘备,那曹丕即使贸然称帝,也只会收获反效果,不会被人承认和信服的……曹丕不得不带着十五万中军前往长安,跟刘备一决高下。现在呢,虽然曹丕丢了凉州和半个雍州,但好歹说起来,曹丕也守住了长安,最终是逼得刘备不得不撤兵罢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丕并不能算是输了。凉州嘛,苦寒之地,对中原和河北的世家大族们来说,那地方早就该放弃了,丢了也不心疼。至于雍州……雍州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关中三辅地区,只要这些地方不丢掉,那么曹魏就依然算是占据着雍州。因此从表面上看,曹丕这次亲征,可以看做是“击退”了刘备的北伐,初步树立起来了“威望”。至于淮南和青徐二州……那地方不过是暂时让给江东而已,只要等到西线战事彻底结束,腾出手来,难道还能拿不回来么?!起码曹丕身边的人,都是这么说的。因此曹丕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要代汉自立,其实也是说得过去的。因此,在五月回到邺城以后,曹丕开始加紧筹备代汉自立的事情。而曹丕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年号。现在是建安二十六年,一个年号用了二十六年了,也该换换,表达一下新气象了。因此,曹丕“建议”把建安二十六年,改元为延康元年。有一说一,这好像不是太合礼法,毕竟改元这种事儿,一般是在年底公布,在第二年的年初才正式启用的。但曹丕可等不及了,直接在五月份的时候宣布改元,并且立刻使用。这就造成了一个混乱的景象……曹魏内部除了邺城外,其他地方都还在使用建安二十六年的年号,更别说江东和刘备集团了,根本没人在意曹丕改的这个所谓延康元年。而到了七月份,西线的战事彻底平息,曹丕任命骠骑将军曹仁总督雍凉二州,驻守长安,防备蜀贼。之后,曹丕就开始加紧逼迫刘协“禅位”的事情了。本来在曹丕继位以后,曹魏的统治核心地区,经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祥瑞”,比如黄龙、凤凰、麒麟、白虎、甘露、醴泉、奇兽,无奇不有。就是在刘备北伐,曹丕坐镇长安期间,都曾经在长安见到所谓的“麒麟”瑞兽。这些东西怎么来的,其实曹丕一清二楚,不过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品德,堵天下悠悠众口的。到了延康元年的七月,太史丞许芝突然上书给魏王,说如今天下初定,祥瑞却纷纷现世,说明是天生明主在世。这时候的刘协,当大汉天子已经快三十年了,这个天生明主,肯定说的不是刘协……配合曹丕刚刚继位魏王,这个天生明主是谁,就已经很明显了。紧接着许芝又一转话语,又开始拿“代汉者当涂高”说事儿,引经据典的对这一年发生的所谓“祥瑞”一一做出了解释,得出结论是“天命在魏”,这已经是赤裸裸的在提议曹丕可以代汉自立了。这封疏奏,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不过是在胡说八道,引用的经典解释也非常的牵强,不过是在强行吹捧曹丕拍马屁而已,这样的文章,你但凡正眼看它一眼,都算你智商有问题。但曹丕却看了,不仅看了,还特别做出了很长的批示。原文记载在《献帝传》里,全篇又臭又长的,就不做转载了。曹丕大概的意思就是举了周文王和周公旦的两个例子来说事儿。周文王掌控天下三分之二,依然对商王行臣子之礼,而周公旦掌控国家大事,最后依然还政于王。这两人因为有这样的美德,得到了自古的认可和传颂,至于像尧舜禹等大贤,他曹丕是压根比不了的,所以许芝说的这些话,他怎么敢听呢?他现在最大的理想,就是辅佐汉室治理天下,功成后交还政权,辞职还乡。说的挺好听的,但问题就在于,许芝这个太史丞,在朝廷中不过是是不入流的小官而已,他的疏奏,能让魏王曹丕看到就已经很神奇了,而魏王还专门做出了批示,这事儿就更神奇了。这事儿,但凡有些政治头脑的人,只要稍微想一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接下来该怎么做,一些大臣们就直接心领神会了。有些人胆子比较小,所以他们直接上书魏王,诉说了曹操,曹丕两代人对汉室的功劳,又说两人平定天下多么的不容易,现在“祥瑞现世”,“百姓思得明主”,在加上谶言已经说明了,“代汉者当涂高”,请曹丕不要“有负天下众望”。胆子大一点的人,像华歆,直接上书给汉献帝,表示汉祚将终,天下人需要魏王来统治,您老人家就应该识时务一些,赶紧退位让贤。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