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页(1 / 1)

加入书签

('

但孙权现在称帝,一切的计划都乱了。

孙权这一称帝,不仅曹魏不能忍,大汉这边也不能忍。

可如果大汉也出兵攻打孙权的话,那孙权是绝对撑不住曹魏和大汉的联手夹击的。

一旦孙权灭亡,而刘备集团又不能抢占长江防线的话,那么曹魏一家独大之下,以刘备集团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要独抗曹魏,实在是太困难了。

因此,诸葛亮的建议是,不能承认孙权称帝的合法性,同时也不能坐视孙权灭亡。

诸葛亮的建议跟贾诩的建议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派使者斥责孙权“僭越称帝”,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诸葛亮只是建议让在荆州的关羽和王基加强对江陵,武陵,零陵,江夏四郡的兵力部署,做出一副要进攻江东的样子,但实际上按兵不动,坐观江东和曹魏大战。

贾诩是建议曹丕真打,只是怎么打需要好好谋划,可大汉这边是真没有这个能力去真打,所以摆出一副架势来给天下人看,回头再看孙权的反应,是不是可以用政治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刘备思来想去,再三权衡利弊后,无奈的接受了这个建议。

诸葛亮这个中书令做出了决策,刘备这个皇帝采纳了,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是尚书省去执行,门下省负责监督了。

法正领命后,叫来了户部尚书刘巴和兵部尚书张溪,跟这俩商量关于改变荆州兵力部署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走个过场而已,毕竟关羽是大将军,同时还是假节,总督荆州军政事的人,只要刘备这边下一道圣旨给关羽,关羽自己决定怎么去做就可以了。

但这不是中央官制改革了嘛,该有的流程还是得有的,没有刘巴和张溪的背书,门下省的这个圣旨也是发不出去的。

这就是个流程的问题嘛,因此刘巴和张溪两人也就是走走过场,在中书省的决策书上盖章同意就可以了。

刘巴是无所谓啦,只要不是真的用兵,他都不反对……当户部尚书的,就没有不抠门的,你到了这个位置上,不抠门都不行。

真要出兵讨伐东吴,那刘巴肯定第一个上书反对,表示户部钱粮不足,干啥都缺钱,百姓都吃不饱呢,现在绝对不是打仗的时候……可现在只是调动一下兵力布置,需要消耗的粮草非常的少,那刘巴就没有必要连这点事儿都哭穷了。

至于张溪嘛……说实话,张溪到现在都没有实感,怎么自己就成了兵部尚书了?!

虽然兵部尚书这个位置呢,真不需要军方第一人来坐,但交给自己,是不是有些不太合适?!

张溪自认为自己就是个没啥出息的人,资历和阅历都不够,让自己做兵部尚书,掌管一国军事,是不是有些太过于冒险了?!

这事儿吧,张溪得知消息的时候,曾经去找过诸葛亮,想让诸葛亮帮忙跟刘备说说,这么重要的职位,交给自己,真的没有问题么?!

然后诸葛亮似笑非笑的看着张溪,问了张溪一个问题——如果不交给张溪的话,那么交给谁,才能让刘备真正觉得放心?!

张溪被这个问题问的一愣一愣的,但随后思考了一会儿,发现……特么还真的只能是自己来做。

兵部尚书这个位置非常重要,只能是皇帝相信的人来出任,而这个人,还不能跟朝中任何势力有太大的牵扯,必须要有一定的独立性。

而刘备集团麾下,符合这样特征的人,其实就三个人——诸葛亮,张溪,徐庶。

连法正和庞统都不行,法正虽然是东州派,但在大局势下,他是益州豪族的代表,而庞统,则是妥妥的荆州世家豪族的代表。

这俩人就算本身人品信得过,但他们在重要位置上的决策,难免会受到自身代表集团的影响。

如果只是日常政务还不要紧,兵部尚书这种决定国家军务的职位,刘备没那么蠢的会交给这两个人。

真要论能力,其实法正和庞统两个人,都是更擅长军事而不是政务的,但刘备宁可把这俩放到尚书令和侍中这两个重要的政务决策单位也不让他们中任何一人出任兵部尚书,未免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而三个人选中,诸葛亮要承担更重要职责的中书令,刘备也不可能让他去当什么兵部尚书,徐庶则需要留在荆州辅佐关羽,毕竟荆州那边的局势可比成都要复杂的多,刘备也怕关羽一个人应付不过来,所以徐庶必须留在荆州。

这么盘算下来,可不就只有张溪这个能让刘备信任,但同时又跟荆州派,益州派都没有利益牵连的人来当这个兵部尚书了么?!

再说了,现在大汉的老一辈将军们都还在呢,刘备也是马上皇帝,张溪的这个兵部尚书,不过是处理一些郡兵和卫戍士卒的征兆工作而已,也没有什么大事需要他来决策。

这段时间,正好也是让张溪能慢慢的学习和熟悉兵部尚书职责的时间,等到将来万一需要张溪独当一面了,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刘备的看人和用人,可以说是当世独一份的,这点连曹操都不一定比得上。

经过了诸葛亮的劝解后,张溪总算是明白过来为什么自己成了兵部尚书,也知道了自己的职责……但说实话,这个兵部尚书,现在真没啥大事儿可做。

军卒征召入伍和发动徭役征发卫戍部队的事儿,张溪都交给了手下的两个侍郎张裔和姜维来做。

张裔是老资格的文官了,也曾经出镇一方,政绩斐然,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脾气太大,看不惯的事儿就要喷,但也因此跟益州派大佬杨洪结仇……刘备大概就是看中了张裔这点,才让他来兵部当侍郎这个二把手。

至于姜维……很显然,这是姜维进入刘备人才夹带的信号,刘备打算大力培养姜维。

这两个人,一个人有能力有经验,一个人虽然经验不够但天赋和能力都不差,有这俩帮忙,张溪只要主抓大事就可以了。

可现在的大汉,刘备刚刚称帝,各部非常的忙碌,户部和工部更是忙到不可开交,唯独兵部是比较清闲的……没谁一称帝就对外发动战争的,现在是休养生息的时间。

这样的话,张溪其实也觉得,不是不可以接受。

第484章 搞事儿的孙权

在了解到自己的具体职责后,张溪当这个兵部尚书,才算是当的稍微安心一点。

学习还是要学习的,不仅仅要自己摸索,也要经常虚心的跟张裔这样有实际政务经验的人请教……这倒是把张裔弄的一愣一愣的。

倒不是因为上级向下属请教让张裔不适应,而是张裔认为,张溪也是从地方一步一步干过来的,实际的政务经验应该不缺才对。

至于军事方面……开玩笑了,大汉前将军会不懂军事?!

张溪要是不懂军事的话,那么郭淮,张郃这些人,赶紧去将军号,回家陪老婆孩子去吧。

所以张裔真的不懂张溪到底在干什么。

可张溪既然虚心请教了,张裔也不能藏着掖着……反正教一个姜维是教,再多一个张溪也不麻烦就是了。

倒是张溪突然发现,好像自己真的不是什么都不会。

张裔跟姜维讲述的那些,其实张溪都能听得懂,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实际政务领域,其实张溪真的不缺乏锻炼。

到了军事方面,虽然张溪对征发士卒的事情很少管,缺乏一定的实际经验,但张裔所说的那些,其实也不是实际操作,更多的是讲监督和训练……当官的啊,负责统筹就好,对吏卒的征发手段要知道,但没有必要自己实际去操作,只要做好监督工作,防止吏卒作奸犯科就可以了。

好歹也是主政过一方的人,这方面其实张溪也熟,谁也不至于比谁差。

听到最后,张溪终于恍然大悟了……自己缺的,真不是什么实际的政务经验,缺的,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自己穿越过来十几年的时间,也不是什么都没学会的,这么长时间的征战,出谋划策,主政一方,早就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这个时代的治政方法了。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