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页(1 / 1)

加入书签

('

按照刘巴的意思,这种预算制度,如果要彻底贯彻的话,必须从朝廷到地方统一推广,单独推广会造成各部门和三省,中央和地方的对接不顺畅,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既然这种制度那么麻烦,为什么刘巴还非要费心吧啦的上书请奏,来实行这种制度呢。

因为这种预算制度,不仅仅涉及到户部批准预算,在行政的各方面,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都是成熟的政治家,有些事情只要张溪开了一个头,往深了想,很容易就能想到更多。

比如中书令诸葛亮,在看完奏章,听完刘巴和张溪的讲述后,立刻意识到,这种制度对中书省做出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以往,工部就是提交一份工作报告,表示:中书令呐,哪里哪里的水利设施该修了,哪里到哪里的路损坏严重,也该休整了。

每到这个时候,诸葛亮只能通过报告中描述的情况来自己计算工程量,然后找来户部尚书刘巴,询问户部还有多少钱粮,要预留出多少钱粮来保证这些工程进行。

所有的事情,都得靠自己身在成都的中书令来预估,一点参考物都没有。

可一旦有了预算报告,需要用到多少物料,工程进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都必须写清楚,这样诸葛亮起码能有个直观的概念,对他做出决策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尚书令法正也非常支持这个预算制度。

中书省下了决断,自己这个尚书令要负责执行……啥都不知道执行个屁啊。

你要修路,修多久,要怎么协调各部,粮草供应多少,是否需要兵部和户部的协助,这些都不知道,只能一边修一边花钱,最后这个钱花到哪儿去了,到底用了多少就只有一个流水账。

可出了问题呢,要追查是什么阶段出了问题,就凭一个流水账根本看不出任何问题来,最后所有的黑锅都要他这个尚书令来背……凭什么?!

而有了这个预算报告,修工程也好,各部协调也好,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各自要尽到的责任,这些事情在报告生成前就必须先协调好,每个阶段的工程进度也必须做出预规划,完不成的话,谁的责任一目了然。

至于门下省,那就更需要这个预算报告了。

门下省可是审计部门啊,负责对所有的行政政策的执行进行审计。

预算报告加上完工报告,可是审计部门必看的两样东西,一千多年后都是这么干的。

没有预算报告,就一个完工报告,谁知道你们中间有没有偷工减料啊。

这年头的门下省审核一个工程进度,是做不到在每个大型工程地安排一个监理的,只能是在完工后进行检查而已。

可有了预算制度,门下省只要对照预算制度上的时间节点,随机抽查工程进度就可以了,不仅能随时监督工程进度,监督贪污腐化,还能省下不少的人力物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甚至于御史台的虞翻,也觉得这玩意儿是个好事情。

这年月的御史台没有风闻奏事的权利,他们要监督百官,不光光是去茶馆酒肆道听途说,他们是需要有实际的证据才能弹劾的。

中央官员也就算了,都在眼皮子底下,做点啥缺德事儿很容易就能被人知道,但地方官员,御史台只能通过不定期派出巡查御史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地方官员的政绩,一个是税收,一个治下丁口,最后就是到底做了多少利国利民的事儿。

以前要监察这些东西,一个是听当官的自己说,另一个则是去民间走访世家和乡老……可这年头,当地官员和世家乡老之间的关系,基本都是互相合作,互相依存的关系,你能找出什么问题就有鬼了。

现在好了,如果地方也采用这些预算制度,不管是财政预算还是工程预算,都必须上报到中央,而御史台派出巡查御史,甚至不需要通过当地官员和乡老,拿着报告自己去找,自己去看,一看就能知道这帮人到底干了些什么事儿,有哪些是真的在为国为民,有哪些是在滥竽充数。

这玩意儿弹劾起来,那就是一弹一个准,谁都跑不掉。

中央四大职权部门,都非常赞同这个预算制度,并且有心把这个制度推广到全国……这个年,张溪根本过不好。

谁让他是这个制度最初的提出者呢。

而且在针对各部的情况不同,这个预算制度的实施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工部尚书简雍,开了三天会后第四天就向刘备请辞……工部是急需推广这种预算制度的地方,而简雍认为自己本身能力不足,下面的官员除了各司主事和左右侍郎外,大部分都是将作监的匠人们。

这些将作监的工匠们,除了将作大匠蒲元是儒生,只是喜好工事才担任这个职位,剩下的工匠,大字都不认识一个,怎么搞这个预算制度啊。

大家都只知道该埋头干活啊,什么预算,真不懂啊。

又比如吏部尚书秦宓,他也不懂,他一个管官员升迁和调动的部门,难道也需要制定预算?!

是升迁还是降职,是留任中央还是出镇地方,各级官员变动,俸禄调整,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的,怎么可能提前去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来决定官员任命呢?!

而刑部尚书也无法理解……预算计划,难道每年处死多少人,都要提前做好计划,不够数量的就硬凑指标么?!

如果说兵部,户部,工部,礼部这些部门确实需要执行预算制度的话,但吏部和刑部,真的不需要啊。

对此,张溪不得不一一耐心的做出了解释。

吏部确实不需要对官员调动实行预算制度,但官员的俸禄总额,你总得心里有个数吧……总不能为了做好人大家一起升官,一起涨工资吧?!

你要这么干,刘巴第一个找你拼命你信不信?!

至于刑部,全国各种刑事案件都要汇集到你刑部,你确实不需要对杀人名额做出预算,但这些案件审核是不是需要投入人力物力?!

这些就是你需要做出预算的地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不是定指标啊。

预算制度,是允许跟实际结果不同的,只要你能说出能让人信服的理由就可以了。

预算制度只是一个预先的计划,计划赶不上变化这种事儿大家都懂,只要能说清楚原因,是因为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的,那就算御史台,也不能用这个来弹劾人吧?!

第490章 汉中预度部

预算制度是一个新鲜事物,哪怕四大职权部门都觉得这事儿有必要推行下去,但毕竟牵扯的范围太广了,一旦要推行就是全国推行,上下需要协调的地方太多了,必须慎重。

而慎重的结果,就是要不停的讨论。

不仅要完善这个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任何制度都不能生搬硬套的,必须符合当前的情况才行,这点不仅仅是张溪,诸葛亮等人也非常的清楚。

还要设置出一些过渡手段,慢慢的让中央各部乃至地方习惯这样的制度,不能猝然实行,否则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而要执行这个预算制度,目前大汉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人。

就像简雍诉苦说的那样,最需要实行预算制度的工部,却连真正能写出合格预算报告的人都没有几个,而全国工程又这么多,各种工程门类繁多,把工部所有识字的人派出去制定预算报告,这个人手也不够用。

而地方上就更别说了,他们连什么是预算报告都不知道,更别说写这个预算报告了。

所以,这事儿,必须要推行,但不能着急推行,还是得一步一步的来。

而怎么一步一步的推广,这些事儿,还是得需要好好讨论一下的。

别的人也就算了,张溪和刘巴这俩始作俑者,肯定是要一直伴随着整个讨论到最后的。

因此……章武二年元旦,张溪大年夜才正式放假,回家跟老婆孩子一起祭祖过年,过了年初五就又被诸葛亮给抓到府里去,继续讨论这个预算制度推行的问题了。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