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页(1 / 1)

加入书签

('

如果魏延没有攻占眉县,而自己这边还分出一万五千人去抢占武功……就靠剩下的不到四万人,要拖住急于撤军的郭淮,真有那么容易么?!

而一旦让郭淮军主力退回了眉县,都不用多,只要能退回去两万人……整个关中战局又会陷入僵持的。

至于领兵从武功县兵出长安……这种事儿想想就好。

张郃又不是傻子,自己如果领兵占据了武功县,那么张郃肯定会有所反应的,根本不可能给自己再分兵进攻长安的机会。

恐怕自己前脚刚刚领兵渡河,后脚张郃就已经领兵围困武功县了……一旦让张郃重新夺回武功县,过了河的张溪,可就彻底没有退路了。

那个时候,如果郭淮还领兵安全的撤回了眉县……那张溪就彻底憋死在右扶风和长安之间了。

在这点上,即使是黄权,也没有要支持庞统的意思。

在黄权看来,出兵抢占武功县是必要的,由张溪亲领一万五千人前往也是必要的,但过河偷袭长安就没有任何必要了。

有那个功夫,还不如先稳守武功县,然后想办法联络在上庸的孟达和寇封,一起对右扶风施压,给长安制造紧张的气氛,让长安不敢轻易往眉县再派出接应部队,这样比较稳妥。

大体上来说,黄权也是比较支持庞统的计划的……渡河偷袭长安那部分不算。

而诸葛亮嘛……说真的,这次诸葛亮的选择,多少有点出乎张溪的预料。

这个“一身唯谨慎”的诸葛孔明,这次并没有选择支持张溪这个明显更加谨慎的计划,而是选择了站在庞统这边。

甚至,诸葛亮比黄权还要激进,他连庞统那个渡河偷袭长安的计划,也一起支持了。

多少有些……不太容易让人接受。

第568章 留守的文钦

战略会议上,四个人表态得出了三比一的结论,因此四人达成一致,采用庞统的策略,并上交给刘备,由刘备最终决断。

很快,刘备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采纳了庞统的计策,调整战略应对。

张溪得到的任务,就是要领兵两万人,前往抢占武功县,并且在合适的时机,自主选择是否渡河,偷袭长安。

是的,张溪要带领的兵力反而变多了,而这,其实是诸葛亮这个家伙撺掇的后果。

诸葛亮这死鱼头,这次就跟彻底颠覆了人设似的,极力支持庞统的冒险计划,并且还帮着庞统找补了渡河计划中的漏洞——如果张溪偷袭长安不利,要退走的时候武功县又被张郃占领,诸葛亮建议张溪,可以直接进军右扶风,联络上庸的寇封孟达出兵接应。

但不是撤退,而是直接就这么占据右扶风,反过来断了张郃的后路。

毕竟,整个右扶风地区,张郃能控制指挥的军队,也不会超过一万五千人,而张郃即使要领兵进攻武功县,也得留下一部分士卒看家,能带去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一万人。

这样的话,张溪只要留下五千人驻守武功县,张郃就很难攻破,而那个时候,张溪如果还有一万五千人,不管是偷袭长安,还是转道进攻右扶风跟张郃换家,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到了那个时候,就不是张郃要不要继续进攻武功县的问题了,是张郃要不要回援右扶风,甚至是救援长安的问题了。

基于此,诸葛亮是支持庞统这个渡河计划的。

而对于眉县方向,诸葛亮也认为,魏延攻占眉县的可能更大一些……如果魏延没有攻占眉县的话,那么郭淮根本没有必要这么着急的撤军。

眉县虽然距离长安远了一些,但步兵行军也不过是十天左右的时间。

而现在,距离魏延进军陈仓道已经二十多天了,长安就算反应再慢,这个时候应该也已经派出了援军,如果眉县没有失守的话,郭淮根本没有必要急着回军,因为长安过来的援军,也足够去支援眉县了。

只要长安派出一万援军抵达眉县,那么魏延的两万人要攻克一万两千人驻守的眉县,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郭淮也就没有必要从五丈原前线撤军。

所以,诸葛亮经过自己的分析,还是更倾向于魏延已经攻破了眉县……这种情况下,支持庞统的战略计划,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四个人已经做出了决议,那么即使张溪的计策没有被采纳,但该他干的事儿,他还是要无条件接受的。

不过在张溪领兵抢占武功县之前……文钦的这五千步卒和两千骑兵,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攻破这部分留守的魏军,之后的应对计划,根本无从谈起。

至于怎么攻破这部分魏军……这不需要张溪去担心什么。

如今郭淮已经率领大军撤退了……大军一旦撤走,再要想回来救援,可是一件非常麻烦,并且相当不现实的事情。

因此,这留下的魏军,基本是不可能得到任何援军的。

虽然这支魏军似乎还有两千骑兵可以调用,但步兵只有五千人,占据的营寨也只有一座……这比历史上马谡守街亭还要惨,马谡守街亭好歹带了一万余人呢。

而进攻方,虽然不是历史上张郃进攻街亭时的五六千骑兵,但这次汉军步兵总数却高达五万人……几乎是十比一的军力比,比五六千骑兵更可怕。

这时候,汉军已经不需要玩什么谋略了,强攻就行。

再加上,领兵进攻的大将,是张飞……不仅仅是百战老将,更是张郃见了都得哆嗦的天下名将。

文钦现在真的很难受,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

生理上,面对张飞指挥的两万多大军的围攻,文钦只有五千人布防,作为全军主将,他必须身临一线指挥,鼓舞全军士气,同时自己也得加入战场,帮助守卫……数次来回奔波救险,确实累的够呛。

心理上……文钦都不想去回想。

一方面,数千人面对数万人的围攻,想要稳住防线,本身就是一件心理压力非常大的事情,更别说郭淮还要求他坚守十天……底线也是要坚守五天。

另一方面……这个就属于是文钦自身的心理落差了。

早些年,“魏讽案”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文钦在邺城,也是被人称颂的“少年将军”,被不少人称赞为有“名将之资”……可现在,真正的遇到了当世名将,文钦才知道,自己和真正的名将,差距有多大。

虽然战场经验不足,但文钦自认为自己是属于有谋略的那种将军,而对面的张飞……不是以武勇闻名的么?!

结果一天的防守下来,文钦却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不管自己做出什么样的应对,张飞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调整,始终都压着自己进攻,哪怕文钦都动用了骑兵支援,却依然无法扭转战局。

这里面固然有自己兵力不足的缘故,但这种被人全面压制的感觉,让文钦的内心,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挫败感。

原来自己这个所谓的“少年将军”,跟真正的当世名将比起来,差距居然这么大的么?!

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只能被动挨打啊!!!

一天的防守下来,文钦依然还在坚守自己的营寨,并没有被张飞攻破营寨,但……一天防守伤亡了五百多士卒和两百多骑兵,文钦真不知道自己能坚守几天。

打仗不是打游戏,士卒不会为你坚持到最后一人,战损到了一定程度,士卒就会崩溃的,到那个时候,不管你如何督战,士卒该跑还是会跑,你不让跑就直接哗变逃跑,甚至可能宰了你再跑。

一天的防守,就伤亡总数加起来就有七百多人……四天下来,伤亡就接近四成了。

一般的士卒,伤亡率接近三成就会出现溃兵,到了四成就该溃败了,到五成还不溃败的,除了那些精锐,比如禁军,其他的士卒都扛不住。

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的话,文钦非常悲哀的发现,自己可能扛不过第五天。

文钦手下的士卒,并不是什么精锐,只是普通的军卒而已,如果就这么坚守五天,肯定撑不住的……必须想想办法。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