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页(1 / 1)
('
可刘晔是真的没想到,曹丕居然没有这样的魄力,连在屯田民的事情上跟世家冒险对弈的魄力都没有,反而选择了真正的下策。你要真的求到世家头上去,那么别说屯田民,就是其他的权利,可能你也要因此丢失……为了守住南阳和关中,这个代价,真的值得么?!刘晔一时间,还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回答曹丕。他就没想过曹丕会有这个选择。其实,刘晔说了这么多废话,还把屯田民的事儿列为下策,不过是为自己的下半生考虑而已。在刘晔看来,曹丕应该是会选择征召屯田民的事儿来解决现在兵力短缺的问题,而到了那个时候,出这个主意的人,必然会被世家嫉恨……刘晔说这是下策,不过是为了撇开关系而已。反正我刘晔说了是下策了,是天子乾纲独断……你们这群世家,有能耐怼天子去啊!!!本来刘晔都已经把借口全想好了,结果曹丕居然给自己来这么一出……这叫什么事儿?!真的,站在魏臣的角度,刘晔真的该劝劝曹丕,总得听出点好赖话吧,给你上策你不选,你非要选个下策?!但站在自家的立场上,站在自己后半辈子的立场上……真的要自绝于天下世家么?!刘晔没这个胆子。而就在刘晔纠结之际……内侍突然进入德阳殿,向曹丕回报,太尉贾诩求见。曹丕一听贾诩到了,当即也顾不得询问刘晔的意见了,起身到门口迎接。一方面,贾诩的身份极高,身为三公之一的太尉,同时又对曹丕有恩义在身,曹丕出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另一方面……比起刘晔,曹丕还是更相信贾诩。这个老狐狸,面对如今的情况,一定还有其他的办法的。第646章 退避三舍贾诩可不是自己来的洛阳,他是被曹丕一封私人书信,给招到洛阳的。这事儿,还得从满宠离开洛阳,前往长安督军开始说起。本来呢,曹丕这次出征,至少从纸面阵容上来看,文臣武将是真的不少。文臣方面,有蒋济,刘晔,满宠,贾逵,孙资,刘放等,武将方面,有曹真,张郃,郭淮,张辽,徐晃,曹休,司马懿等,可以说是济济一堂。但这个打仗吧,就是这样,打着打着,曹丕把能派的人都派出去了,这才发现,好像自己身边,连个像样的谋士都没有了。武将倒还好说,毕竟这些将军基本都是驻扎一地,而且明显还都够用,暂时不用着急。但谋士这边,曹丕发现自己身边除了一个刘晔勉强还能出主意外,剩下的都是玩政治的。军略这个东西,跟政治是真的不一样,孙资,刘放两人虽然政务娴熟,但终究对军略的理解相当的浅薄,指望他们出主意给自己,那曹丕还不如问刘晔呢。因此,曹丕发现自己谋士不足后,立刻给身在邺城的贾诩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择日南下,来洛阳这里给自己参谋军务。而贾诩呢……贾诩确实是个老狐狸,非常擅长浑水摸鱼。可也正因此,贾诩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摸鱼,天子会觉得高兴,什么时候摸鱼,会让天子觉得难受……因此,贾诩在接到曹丕的私人信件后,根本没有多做准备,当天就直接坐车架离开邺城,南下直奔洛阳。这才在这个关键时刻,来到了曹丕的面前。曹丕看着已经七十多岁,一脸风尘仆仆,但依然赶到洛阳听命的贾诩,心里更是说不出的感动。本来曹丕的意思,是让贾诩先好好休息一下,恢复一下体力,明天再议事,但贾诩拒绝了。“陛下,老夫来时,闻听前方战事颇紧,还请陛下细言之,军情紧急,不可耽搁。”贾诩这话说的,又一次把曹丕给感动到了。看看吧,这就是你们这帮世家嘴里的“无德之辈”……大敌当前,“无德之辈”想着为国出力,你们这帮“有德”的世家大族们,就惦记着挖我的那点屯田民。特么谁才是真正的“无德之辈”?!曹丕感动之下,也不想驳了贾诩的面子……当下,拉着贾诩,赶紧说起了如今的前线战况。而贾诩嘛……贾诩心说我就是客气客气,这么说不显得我一心为国嘛……还真的就直接商议军情啊?!可听着听着吧,贾诩脸色也凝重了。战况发展到现在的这个地步,确实是不能再久等的,耽误一天的功夫,都有可能会出大事儿。但有一点,贾诩是真的很好奇——前线的那帮将军们,到底是怎么了?!集体降智了?!怎么能打成这个样子的?!贾诩是真的不理解,三线战事,除了南阳张辽那边是自家主君瞎指挥造成的后果,另外两线的将军们,对这样的战况,肯定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尤其是关中方面。固然,关中战事失利的主要责任,是夏侯楙的不战而逃,但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后面的战事之中,郭淮,曹真,张郃三个人,拖拖拉拉,犹犹豫豫,决断瞻前顾后,这才造成了如今的局面。深陷困境不思快速突围,居然还幻想着反攻眉县……你们这帮人就没想过万一反攻失败后,整个关中和三辅要承受什么样的损失么?!怪不得天子都不跟自己玩客套了呢,如今的战事,确实已经到了非常紧急的关头了。而贾诩一边皱眉,一边询问天子,对如今的局面,天子可有决断。如果曹丕有决断了,那贾诩就不会越殂代疱,只会在曹丕决断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建议和修改,绝对不会去反对曹丕的决断。如果曹丕没有决断,这时候贾诩才会选择说出自己的决断,给曹丕提供参考。这就是老狐狸的生存之道。因此,当曹丕说了刘晔的上中下三策,以及自己的想法后,贾诩只是简单的瞄了一眼刘晔,对刘晔的上中下三策,却没有做出任何评价。实话实说啊,虽然刘晔的策略里包含了太多的弯弯绕绕,但贾诩一眼就能看出,刘晔的策略中,所谓的下策才是真正的上策,曹丕如果执行这个策略,虽然有些风险,但也是一个不错的应对方法……但很显然,曹丕对这三个策略都不满意。既然天子对这三个策略都有所不满,那贾诩干嘛还要去评价,这三个策略,到底哪个更好呢?!天子问自己的,是自己有没有什么谋略,可以解决目前的困境,而不是让自己来帮天子在这三个策略中做出选择。因此,贾诩对着目前的形势,各种情报分析文稿,认真的阅读思考了好一会儿,这才开始琢磨用词。“老臣倒是有一计,只是……有些……欸……”贾诩这个吞吞吐吐的劲,给曹丕憋够呛。“太尉有话,不妨直说,我自有判断。”曹丕赶紧的许诺催促着,说道。贾诩一听这话,顿时了然,微微一笑,说道,“天子可知,春秋时期,晋文公退避三舍之典故?!”“退避三舍?!”曹丕闻言一愣,然后默默的琢磨了起来。很显然,曹丕好歹也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个文学批评家,退避三舍的典故,曹丕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典故不需要别人来提醒自己,曹丕需要考虑的,是贾诩提到这个典故的背后意义。这是……让自己选择一时的退让,来换取更大的战略活动空间?!可问题是,向谁退让呢?!总不能是向蜀贼退让吧?!两家可是不死不休的仇敌,一个号称是禅让代汉,一个是号称延续汉室……两家的立国基础就是互相矛盾的,根本不存在退让的可能。所以……太尉的意思,是让我对江东小儿退让?!难道是让自己选择刘晔的策略,承认孙权小儿的帝位,然后用青徐和淮南剩余的城池,换取孙权再次背刺荆州?!实话实说,这主意,看着还行,但……孙权小儿,会这么容易上钩么?!再一个,从内心上来说……曹丕觉得膈应啊。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