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页(1 / 1)
('
可粮草的问题,该怎么办?!从长陵到渭城,不过四五天的路程,王昶又是去救援的,想着进了渭城就有补充,因此携带一些干粮,不带辎重,倒也能行。而从渭城撤退过渭桥,退入长安,也不过是三四天的时间,剩下的干粮省着点用,再加上满宠的接应,倒也不愁……可从长安到潼关,足足三百多里路呢。你满宠不给我任何解决后勤粮草的办法,也不给我任何的支持,只是催着我上路……我能怎么办?!要不是为了维护太原世家的体面,王昶都有心出城后直奔渭城,找张溪谈谈投诚条件了。但可惜,王昶必须为了家族声誉着想,因为这么点问题就投降的话,未免有些过于荒诞了。因此啊,王昶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很快,王昶就想到了一个不错的办法。从长安到潼关,这一路上,肯定还有一些走的比较慢的迁徙民众,而这些人手里,应该是有不少的存粮的。当然,王昶也不是真的要把这些百姓逼死,只是征用来应急,等到了潼关,有了后勤补充后,这些百姓通过潼关的时候,再给他们补偿回去就是了。而且为了不至于让这些百姓真的半路饿死,王昶也只是征收了一半的口粮,百姓依靠剩下的一半口粮坚持到潼关,根本不是问题。真的……王昶也没想到,那些负责押送的郡兵士卒们,一听说蜀军将至,居然会做出抢劫百姓,一哄而散的事儿出来。这种事情,在王昶的心里是不可想象的,在王昶率领的禁军里,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他真的没有经历过啊。但不管王昶怎么觉得自己冤,这笔账,张溪是已经算到了满宠头上,回头要是知道是王昶领军干的这事儿,张溪连王昶都能一起恨上。太不拿百姓当人了。第661章 张溪骂阵面对这样哀告的百姓,就张溪的那个性格,他能说啥?!而且人家高帽也给你带了,言必称“刘皇叔仁义”的,你能拿他们怎么样?!好在人不多,不过千余人,张溪好歹是带着粮草辎重车的,分他们一些,让他们能坚持到回归乡里,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儿。同时嘛,经此一役,关中地区基本已经是可以确定能拿下了,正好也可以趁着这个时机安定一下关中的民心。无非是一些军粮而已。唯一的麻烦是,这么做,会有点耽误时间。一千多饥民挡在你的面前,你从收拢这些人,到分发食物和干粮,总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为了彰显汉军仁义,多少重要出面跟这些说点好话,安抚他们早日归乡耕种之类的……麻烦。要知道,张溪如今可是要跟魏贼抢时间,去抢占潼关的。而且根据这些百姓的证言,魏贼援军已经于两天前就通过了这里,他们又是不带辎重粮草的轻装上路,靠着劫掠百姓获取给养……真有可能跑不过他们的。因此吧……当再次上路后,没走一天的时间,张溪又遇到了一群衣衫褴褛,困守在一处山坳内的百姓时,张溪真的是有点纠结了。之前虽然耽误了一点时间,可到底影响不会太大,这次要是继续停下来接济这些百姓……这么下去,可就真的耽误了。天知道前面还会有多少因为迁徙而导致散乱的饥民等着自己?!可……有些事儿,张溪可以硬着心肠下命令,但有些事儿吧,张溪的性子,实在是看不得的。这年月的百姓已经足够苦了,而张溪上辈子就是一个普通小老百姓,他接受的教育,他的良心,实在不允许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而无动于衷。再一个……刘备以“仁义”立身于世,如果他麾下的将军见到百姓饿死而不顾,刘备也不会高兴的。区区潼关,抢不到还可以强攻,最差,也能对峙,把潼关地区沦为战场,自然也可以截断魏军迁民的通道……可这个民心要是丢了,再想找回来,可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了。张溪给自己找了足够的理由和借口,下令全军暂停行军,收拢山坳内的百姓进行救助。顺带再次咒骂一遍满宠,以及那位不知道姓名的缺德援军将领。闹得王昶一个劲的打喷嚏。当然,事后张溪才明白,这次的百姓,还真的不是王昶的锅……但多少跟王昶还是有点关系的。这群百姓,不是被王昶率领的士卒征粮了,而是单纯的,被押送自己的长安郡兵们给抢了。前一批抢了粮食的郡兵一哄而散,免不了有些人就来到了这群百姓的押送队伍中,然后这么一说,那么一听……事情就彻底失控了。这年月的士卒,没几个是德行能好的,就算有好人,在这个时代的军队里待久了,也好不到哪儿去……一听说蜀军将至,再一看同伴抢劫发了财,又有细软,又有粮食的,这就算在那个山里占山为王,也比押着这群百姓入关日子要好过的多啊。然后吧,就有样学样了。这批山坳内的百姓遭抢,虽然不是王昶动的手,甚至来说,只能算是乱世里的常态,但……如果没有王昶开了征粮的坏头,其他郡兵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胆子,直接劫掠百姓啊。再说了,说到底,劫掠百姓的也是魏军,就算跟王昶没太大的关系,难道跟满宠,跟那个大魏朝廷也没关系么?!这一路上,张溪领兵一路走,一路接济百姓。有些是倒霉催的让押送郡兵给抢了的,有些则是不愿意跟随魏军迁徙而躲入山林,却因为粮食准备不足,大冬天也没法打猎生存,不得不出山寻求活路的……这些人,张溪是真的不能不管。闹得张溪又是也感慨……别人到了一个地方,遇到的百姓都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换成自己了,怎么就成了救济大队长了?!而且吧,后来张溪也琢磨过来了,自己遇到的这些百姓,不管是被人抢了的,还是从山里出来的,基本都是差不多地方的人,也就是说,张溪即使代表刘备收拢了这些人的民心,以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效率,影响范围也不过是几个村子,甚至连县城都到不了。救济了数千人,汉军仁义之名,最多也就是在关中的几个村子里流传……相比较于偌大的关中地区,这点名声,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和影响力。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正比,闹得张溪领兵抵达潼关,安营扎寨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领兵直抵潼关城下,他要亲自骂阵。不用想了,经过三四次耽搁的张溪,肯定是跑不过长安的魏军援军的,这点上张溪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这次亲自出面骂阵,主要是想看看,到底是哪个缺德玩意儿领的军,居然干出劫掠百姓口粮的事儿来。真的,虽然这年代的军队分属势力不同,但军法却是通用的,七禁令五十四斩都是一样的……劫掠百姓,是明确的五十四斩之一。要搁张溪手下,这种领军将领,有多少个杀多少个,绝不留情。这几天给张溪气的不轻,因此,他难得的冒险亲临潼关,要求潼关主将出阵答话。这属于战前古礼,这种答话一半是用来劝降或者劝说退兵的嘛,哪怕双方说呛了也不能直接开打,必须得双方回营后再正式作战,属于一种礼节性的会面。只是张溪也不确定,这种书上记载的古礼,在这个战乱的年代,还有几个人愿意遵守……回头万一潼关守将是个莽夫,根本不懂什么意思,直接弓箭招呼可咋办?!所以啊,就张溪那个胆小谨慎的性格,能主动提出跟潼关主将答话,可见是真的气到了。但好在,如今的潼关守将,是王昶。太原王氏出身,世家子弟,就注定了王昶不可能在这种古礼上怠慢,一听说张溪要约请自己阵前答话,王昶二话没说的就答应了。当然,王昶现在多少有些小得意。自打跟张溪交手以来,一共两次正面交锋,一次是作为副将,轻易被人看破自己的疑兵计,一次是作为主将,轻易被人调虎离山,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