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页(1 / 1)

加入书签

('

天下有名的坚城成都,曹操寄予厚望的军事要塞樊城,都在配重式投石车的轰击下最终告破。

王昶是真的不敢想,自己驻守的潼关,能守住多久。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王昶是真的觉得,自己守住潼关的可能性真的不大。

原因很简单,王昶对潼关的认知,跟张溪对潼关的认知,是有误差的。

在张溪的眼里,潼关那必定是千古雄关,后世更是有“天下第一关”的美称,自然应该是坚固异常的。

张溪对此的认知来源,是上辈子积累下来的刻板印象,毕竟潼关这地方,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次战斗,也经历过历朝历代不停的加固修缮,基本上来说,只要主将不是被逼着主动出战,潼关一般不会陷落。

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关。

但,在王昶的认知中,这个潼关,虽然确实地势险要,可确实不是什么雄关。

潼关,是当年太祖武皇帝为了抵御关中的凉州集团,新修建的关隘。

如果不是太祖武皇帝跟凉州马韩的潼关之战,这座潼关,恐怕如今知道的人都没有多少。

在此之前,关中屏障,一直是在潼关身后百余里地的函谷关,那才是两汉以前,真正的“天下第一关”。

在王昶眼里,这个潼关,不过是一座在十几年前刚刚修建出来的新关隘而已。

真的,太祖武皇帝的战略眼光是毋庸置疑的,潼关选址非常重要,彻底卡住了关中的东门户,地理位置非常的险要,确实是一个战略要地。

但这座潼关,确实是修筑时间不长,因此,不管是关墙厚度,还是箭楼数量,又或者是藏兵洞数量,跟身后百余里的函谷关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眼看着对面不停的修建配重式投石车,造了十几台张溪还觉得不够,还在不停的爆装备……王昶心都要凉了。

有心主动出战吧,实在是无法面对张溪,可要是继续这么死守的话,就靠潼关的关防,真的能撑得住这样的轰击么?!

可张溪不这么想啊。

他又不知道这个潼关不是他脑海里经过历代加固后的潼关,上辈子的张溪也没去过潼关,不知道眼前的潼关和后世的潼关到底有什么区别……他只知道潼关是千古雄关,是真的怕投石车不够用的。

就这样,张溪不放心之下,一直在努力的爆装备,打造投石车,而王昶呢,因为羞愧,始终不敢主动对汉军发动攻击,只能据守潼关险要,眼睁睁的这么看着。

打造投石车也需要时间,张溪打算参考成都的战例,先打造个五十架投石车试试水,而这,起码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因此,潼关战事,暂时的停了下来。

张溪这边的战事是暂停了下来,但右扶风地区,战事又起。

满宠在迁民,把长安最后的二十万百姓迁入关内,但这也需要时间。

曹真虽然只给了满宠十五天的时间,逼得满宠鸡飞狗跳的,但曹真也不是不想多守几天,给满宠争取更多的时间。

只是,时间上不允许而已。

随着天气日渐转暖,曹真看着一天天慢慢化去的积雪,心里的那份焦急劲,可就别提了。

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别说十五天,恐怕十天之后,曹真就该随时担心,渭水的凌汛什么时候到来了。

万一一直是这样的回暖天,曹真恐怕连十五天都撑不住。

这么下去可不行,必须想办法。

而摆在曹真面前的路,其实就两条。

一条,就是抓紧时间,趁着春汛没有到来之前,主动后撤,撤入武关道,然后留下郭淮驻守武关,自己领兵急行军,去救援宛城。

至于满宠和长安百姓的迁徙队伍,那就真的只能不管他们,听天由命了。

另一条,就是正面出击,跟蜀贼干一场,想办法驱散堤坝上的蜀贼,暂时控制堤坝,不给蜀贼决水灌城的机会。

但这一条……估计是往人家蜀贼设好的口袋里钻,也是下策。

曹真愁啊,愁的天天跟郭淮商量。

而郭淮嘛……郭淮的建议,是第二条。

二十万百姓啊,但凡不是没有政治头脑的莽夫,都不会认为这二十万百姓无关紧要。

而对面的蜀贼,虽然也是用阳谋逼的两人进退两难,但主动出击的话,战场之上,拼的就是主帅的指挥应变,拼的就是士卒用命了。

虽然主动出击之后,主动权会掉落到蜀贼手里,但如今的局势,主动出击,魏军多少还有点优势的。

一旦积雪化尽,双方都在泥地上作战的话,大魏禁军的战斗力,还是要比蜀贼高出一点的。

而双方主帅的指挥能力嘛……说真的,曹真和郭淮,真不觉得两人加起来,会比对面的张飞加刘备的指挥组合要差。

对面那两位,一个莽夫,一个常败将军,也就只有汉中一回的战绩值得吹一下,还是以多打少……真不觉得这俩有啥大能耐的。

第663章 槐里之战

真不怪曹真和郭淮这么想,实在是情势所迫。

继续坚守,早晚要被水淹,到了那个时候一点办法都没有,还不如搏一把,出城一战呢。

虽然一样有风险,毕竟自家兵力处在绝对的劣势,但……任何年月打仗,都不是比谁兵多就算完了的,要是这样的话,武皇帝在官渡也别打了,直接投降袁绍得了。

至于赤壁……嗯,武皇帝说了,他那是因为军中瘟疫,自己烧船撤退的……绝对跟那个周瑜小儿无关。

嗯,嗯,就是这样……起码在大魏官方的口径上,就是这样。

总而言之吧,出战,还是有获胜的希望的。

曹真,郭淮,都算是良将,军中所部又都是禁军,而蜀贼那边吧……张飞就一莽夫,三年前在上邽,郭淮跟他打过交道,虽然也不好惹,但也不算太难缠。

至于刘备……是,刘备确实是当世英雄,但可惜,英雄未必有亲自临阵指挥的才能。

起码跟太祖武皇帝比起来,刘备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刘备一辈子征战,除了汉中之战打的精彩一点以外,其余军事生涯,确实没啥闪光点。

收荆南四郡,那是人家主动投降的,入川,对手是刘璋那个怂货,曹真和郭淮是真的觉得,换他们上也行。

真的,如果刘备在汉中之战的对手不是太祖武皇帝的话,曹真和郭淮说不定直接就把刘备的这个战绩给忽视掉了。

而庞统,诸葛亮不过是军中谋士,黄权,吴懿等辈不过一先锋之才……也就是老将军赵云和那个眉县守将魏延还需要提防一二,但曹真和郭淮觉得,自己的能力,也未必比这两人差。

因此,曹真郭淮二人,对主动出战寻求破局,还是有一定的信心的。

但……有些事儿吧,不是曹真,郭淮想的如何,事实就是如何的。

刘备终究不是他们认为的那个刘备,庞统和诸葛亮,也不是单纯的谋士,甚至黄权,吴懿等人,也不仅仅是先锋之才。

刘备这人吧,前半辈子,不是以少打多,就是以乌合之众,新募之兵对抗精锐之众,他打不过人家,实在是太正常了。

刘备确实不是什么军事家,做不到周瑜,曹操那样以少胜多,但你要真把他当成不会指挥的庸才,那就有点太小看人了。

诸葛亮和庞统,确实一直是谋士的形象出现的,但这俩并不是没有军事指挥能力。

庞统可能在这方面稍微差点,但既然能制定战略,他的眼光到底是在的,对战场的把握能力不会差到哪儿去,又不是某些第一次上战场指挥的菜鸟,只是从来没有单独领过一军而已。

至于诸葛亮……那就更不用说了。

如今的诸葛亮,是因为刘备麾下人才济济,根本不需要他什么事儿都一肩挑,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拜托,武庙十哲的人物,跟你开玩笑呢?!

就是把曹真和郭淮都加一起,在同等兵力下,这俩都不够诸葛亮一个人欺负的。

至于黄权,吴懿两人,受限于益州封闭的环境,一直名声不显,可不代表两人的能力差到哪儿去。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