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页(1 / 1)

加入书签

('

效仿当年南中之乱后,马谡在越巂郡的做法,开科取士。

这建议一出,立刻遭到了黄权和庞统的一致反对。

开玩笑了,你在越巂郡开科取士,跟在关中开科取士,能是一个概念?!

一个是偏远山区,人手不够,你开科取士又都是选择吏员,不算正儿八经的理民官……因为这个,马谡在越巂郡瞎折腾,一帮世家看在马谡也是世家出身的份上,懒得理他罢了。

但如今,你要在关中地区开科取士,这个影响力就完全不一样了。

关中地区你都要开科取士了,那回头是不是益州和荆州都要这么做啊?!

这样的话,一直以来把持着上升通道的世家大族们,还怎么掌控和拿捏那帮寒门子弟,以此来巩固自己在地方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黄权和庞统都是世家大族出身,他们不可能看着这样的政策出台,来毁坏世家在这个时代生存的根基的。

再一个,黄权和庞统也不能说都是私心,实在是他们知道世家们都是什么德行,哪怕黄权和庞统能说服巴郡黄氏和襄阳庞氏对此表示支持,但其他世家呢?!

如今关中初定,这要是因此闹到再烽烟四起,汉军要来回平叛,疲于奔命,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张溪的这个主意,虽然好,但,也是不合实际的。

这两人的反对意见,不能说没有道理,刘备也不得不细细思考其中的利弊。

但张溪不服气啊,他反问这两位世家出身的大才,如果用老办法察举制的话,从提举到考察,起码要一年时间……这一年时间,关中百姓就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下么?!

从益州或者荆州那边调动基层管理过来管理关中,这帮关中世家们难道就能痛快的答应么?!

好,就算这帮关中世家迁徙走了大半,剩下的人翻不出什么浪花来……关中四十六个县,每县一个县令,一个县丞,一个县尉,这是标准配置,还不算底层吏员,加起来就要一百多人。

这还只是县一级的,如果在算上州郡一级的官员佐吏,这些人才缺口,你们荆州世家和益州世家们,真的都能补的上来?!

张溪这通反问,倒是把庞统和黄权都给问住了。

不管是荆州世家也好,益州世家也罢,他们最基本的利益都是在本州,如果有在本州出仕的机会,他们一定会想办法争取,但在别的州,他们的兴趣不会太大。

毕竟不能带来太大的利益,最多也就是一些大世家要分家的话,会考虑本州以外的地方。

而且实话实说,庞统和黄权心里都清楚,这帮世家子弟,出仕的目的都想着当大官,起码得是县令起步……你让他们去当低半级的县尉,县丞他们都不怎么乐意呢,更别说是更下层的吏员了。

这个缺口,荆州,益州世家们,是无论如何也补不上的。

而且就算能补上,刘备也不能答应。

好不容易在满宠的“帮忙”下,关中世家的数量和规模都降到了历史最低,要是还让那帮荆州和益州的世家插手进来,那刘备不是白忙活了么。

因此吧,在张溪的反驳,刘备的个人意愿,以及黄权,庞统的坚持下,对于关中的取士制度,出现了一个奇葩的玩意儿。

刘备以光复大汉旧都的名义,邀天下之士共赴长安,在长安取士治理地方。

天下士人,只要有地方名士或者州郡官吏的推荐,都可以亲赴长安,参加由刘备亲自主导的考核,考核通过者,可选官录用,出仕一方。

这个消息一出,天下震动。

第681章 奇葩取士

刘备的“长安取士”,确实是一个奇葩。

这个政策,前半段,看着像是察举制的延伸,又有点像曹魏的九品中正制,需要地方名士或者州郡官吏的推荐。

换句话说,这对地方世家豪强们还是有利的。

这年月,毕竟还是世家子弟有这个条件读书识字,一般的寒门子弟,在学识上,依然还是无法跟世家大族的子弟们相比的。

但实际上,刘备对于这个地方名士的认定,并没有那么严格,而且也不限于一州只有那么一两个名额,也不要名士对被推荐人做出评定,只需要推荐就可以了。

至于后半段吧,你要说他是察举制或者是九品中正制吧,他偏偏是用考试的方式来决定是否录取,而不是通过名士评定来决定一个人是否有才能。

而你要说他不合礼法呢,这个考试也是刘备这个大汉天子亲自主持的,真要说起来的话,察举制的最后,也是需要天子亲自考察被举荐人才的品德,学识,这也能算是一种考试的方式。

可你要说他是科举制……反正张溪是打死不承认,这玩意儿算科举制。

科举制可不只是让皇帝亲自出面组织考试,那可是从乡试,会试,殿试为一体的,一整套人才选拔制度。

但张溪也知道,在这个时代贸然开启科举制,那名声,不见得会比隋炀帝好到哪儿去……张溪也没办法,只能是选择了妥协。

而对于庞统和黄权来说,他们也觉得他们是妥协了,同意采用考试作为察举制的最后一关,而不是以地方名士的评定来决定一个人是否具备出仕的资格。

毕竟,这年月,察举制的弊端也已经显现出来了,尤其是东汉末年,出现了不少滥竽充数的玩意儿,甚至在桓灵时期,还流传过这么一首歌谣。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这里面有桓,灵二帝卖官鬻爵的因素,但事实也证明了,察举制,其实并不能找出真正能懂实务,能理民的好官来。

与其这样,还不如在学识上一较高下,能者上,庸者下呢。

至于非要地方名士推荐,一方面是庞统和黄权为了保证地方世家利益所做的坚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尽可能的筛选掉一些有才无德之人。

中国人的用人理念,一向还是比较偏向于用人用德的。

有德无才之人,最多就是个庸官,这样的人坏不了大事,甚至多锻炼一下,也不是没有锻炼出来的可能。

但有才无德之人,用好了,自然能起到大作用,但用不好,可就容易为祸百姓,甚至是为祸天下了。

你不可能指望每个上级官员,甚至皇帝都能用好有才无德之人,毕竟不是什么人都有这样的资质,哪怕是在曹魏,也只有曹操敢说我“唯才是举”,换了曹丕都不行。

站在刘备的角度考虑用人机制,从来不能只考虑眼前,必须要考虑到以后……因此这个名士推荐,虽然张溪觉得会导致一些寒门子弟没有出仕的机会,但刘备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

但即使如此,当刘备昭告天下,在长安取士之后,依然引起了天下士族们的纷纷议论。

这种取士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察举制,但也可以看做是察举制的一种延伸……对这样的取士方式,世家们都是议论纷纷的。

最大的争论点在于——世家子弟是不是要参加这种以皇帝个人意志为喜好的考试,通过这样的方式出仕?!

这年代世家大族的高傲,远远超过大众的想象。

倒不是这群世家子弟不屑于跟寒门子弟同场竞技,觉得这是丢身份……这时代的世家格局还没有那么小,而且世家子弟也不觉得自己会在考场上输给寒门子弟。

毕竟双方的现实差距还是很大的。

这年代世家子弟真正的高傲体现在——这个天下,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皇帝要求贤才,那就该礼贤下士,来请我出仕,而不是用一场考试来决定我的未来。

这里面的主次问题不能搞反了。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时代,甚至往后的几十年,很多士族明明有被推举出仕的机会,但非要拒绝出仕,游戏于山林的原因。

老子决定你这个皇帝不值得我辅佐,那你就是三请我,我也不出山相助……这是士人的风骨。

比如说著名的竹林七贤,大多数就是这样的人……虽然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展开说就太水字数了,但至少明面上来看,他们就是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而且被世人所尊敬。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