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页(1 / 1)

加入书签

('

荆州是不是还能维持跟以往一样特殊的地位,对荆州世家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此,徐庶和王基,希望刘备在考虑复设丞相后,对丞相的权利,以及对荆州的特殊地位加以考量,能有一个相对和谐的策略来应对这个事情。

而法正和刘巴有想法,就相对比较复杂一些了。

一方面,法正和刘巴是站在自己职责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法正是尚书令,负责全国政务的执行……一旦有了丞相来总摄政务,无形当中就是分薄了法正尚书令的权利和责任。

刘巴掌管户部,目前来说也是唯一一个有权利制定国家经济政策的人……如果突然头上多了一个丞相来制衡自己,很多事情可能就没那么容易展开了。

当然,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刘巴和诸葛亮的经济理念,是存在一些严重分歧的。

这年月,当然搞不来自由经济,因为两人在对经济的大立场上是一致的,都是追求由国家出面管控经济。

但刘巴认为市场还是需要给予一定的自主权的,有些事情国家只能因势导利,不宜用太多的政令去干预市场。

而诸葛亮却认为,国家应该全面掌控经济,对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否则在这个时代脆弱的小农经济下,百姓是绝对斗不过掌握大量资源的世家大族的。

两人对此,一直是存在争论的。

另一方面,法正和刘巴两人,也得站在东州派的立场上想一下。

原本的三省,荆州派一人,东州派一人,皇权派一人……除了益州派倒霉催的没有高官话语权外,内部权利结构还算是比较平衡的。

但如今皇权派的诸葛亮一旦成为总摄三省六部的丞相,那么这个中书令谁来接任,会不会影响朝局架构,从而影响到各自的利益分配。

因此,法正和刘巴,倒是非常直接的表达了,对复设丞相一事的反对。

不变比变好。

而张溪……张溪倒不是反对诸葛亮出任丞相,他反对的,是刘备复设丞相之后的后遗症。

一个国家的行政体系,最好在一开始的时候架设完毕,可以有调整,但尽量不要有大的框架变动。

张溪当初之所以提议“三省六部制”,一方面是为了分权,避免出现汉末权臣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容错率。

国家制定政策,多部协商,总好过丞相一言堂,这样就能减少百姓因为当权者的一己私欲而遭罪。

可如今刘备复设丞相,张溪担心,这个职位会跟汉武帝设立大将军一样,成为以后朝政体系的一部分……这就不是张溪希望出现的了。

张溪相信,诸葛亮当丞相,肯定会让百姓过得更好,他的能力,品德都值得人信任……可一旦丞相总摄三省变成一个制度的话,那后续的继任者能不能做到诸葛亮这样,会不会出现权臣,佞臣,可就真的不好说了。

张溪反对的,是刘备因人设事,再因人废事的这种做法。

非要说的话,张溪属于建制派,他希望用制度来约束官员的行为,而不是因为官员去创造制度。

朝政方面的异议,大概就是分成以上的三派,各自争论不休。

而军方……张飞和赵云,同样也有话要说。

两汉之间,丞相的权利都有所不同,尤其是孝武皇帝分设大将军管理军务后,丞相就不再有资格插手军权了……张飞和赵云两人,就想问清楚,这个复设的丞相,有没有资格插手军务。

这个问题吧,你别说,还真的有点问到刘备了。

按照刘备的想法,现在就算复设了丞相,也不至于再让丞相去插手军务……他还没死呢。

可万一哪天,自己过世,阿斗继位……你让阿斗掌握军务,你能放心?!

是,是可以让张飞,赵云等人帮忙看着……可三弟和子龙的年龄也不小了啊,能看几年呢?!

如今依然不算天下太平,天下三分,谁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消灭另外两方势力,如果丞相不能插手军务,一旦对外征战的时候,内朝和外朝不能形成合力,军政不能齐心,这要是出点啥乱子,那才是要命的事儿。

所以,刘备认为,自己走后,丞相肯定是要开府治事,仪同三司的,军务肯定要插手。

但如今张飞的问题又给自己抛回来了……军权这东西,真的能随便让出去么?!

军权好放,但将来要收回来,可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刘备和诸葛亮之间不用去怀疑,确实是君臣相得,刘备相信诸葛亮的人品德行,也相信诸葛亮在自己百年之后,会全力辅佐阿斗……可你能保证诸葛亮挑选的继任者,也是这样的人?!

到了那个时候,跟随刘备的老一辈文成武将应该都死的差不多了吧,就是稍微年轻一点的张溪,关平,寇封等人,应该也都垂垂老矣……万一阿斗信错了人,再让别有用心之人掌握了军权,那岂不是要出大事?!

曹操这个前车之鉴,可不远啊。

一旦到了那个时候,就算刘备留下张溪这个后手,可一旦张溪没有军权在手里,也一样很难去帮阿斗排忧解难啊。

所以……军权到底要不要给?!

或者说,能不能想个办法折中一下——军权可以给,但只能给诸葛亮?!

但……这总得有个由头和说法吧?!

第696章 私宴

关于复设丞相一事,刘备召集众人,商议了许久,依然无法做出最后的决策。

因为始终无法界定和规范丞相手中的权利。

如果只是单纯让丞相负责朝政的话,那么中书令这个职位也一样能做到,根本不需要再复设丞相。

刘备复设丞相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自己百年之后,阿斗没有积累足够的统治经验之前,让诸葛亮保驾护航一段时间。

可这里面的度,很难把握。

刘备信任诸葛亮,但各方利益团体的反应,刘备也必须考虑到。

如今可不是历史上刘备夷陵战败的时候,如今的大汉蒸蒸日上,甚至人才也没有多少凋零,原本在历史上英年早逝的大才们,如今都活的好好的呢。

比如法正,比如庞统,比如刘巴,比如张飞,关羽。

事实上,这些人多少在内心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刘备一定要复设丞相,让诸葛亮来全权主持朝政。

即使嗣君真的缺乏统治经验,可有如此多的老臣保驾护航,不比让诸葛亮全权负责朝政要来的更好一些么?!

起码,不用担心诸葛亮大权在握,坐大生变的嫌疑啊。

不是所有人,都跟刘备信任诸葛亮一样,无条件信任诸葛亮的人品的,更何况,一旦让诸葛亮成为丞相,掌握军政大权,那么势必会影响到这些人,以及这些人背后势力团体的利益。

这样来回的拉锯,闹的刘备也有点烦了。

刘备的身体,在卫汛的调理下,虽然病情已经稳定下来,但身体条件确实是不如以前了,这个冬天过的,确实不算多么的舒心,再加上议事不顺,刘备的心情也很糟糕。

想来想去,刘备觉得,得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把复设丞相一事达成共识,然后才有机会利用手里的权利来强行推动复设丞相一事的成立。

因此……十二月中旬的某日,张溪接到了刘备的私人书信,邀请张溪前往刘备在长安的行宫赴宴。

不是诏令通知,而是私人书信……刘备以私人的身份设宴,邀请张溪参加而已。

这种事儿……已经有五六年没有过了吧?!

自从刘备自称汉中王之后,考虑到威仪和礼仪,同时也是为了强调君臣有别,刘备就很少用个人身份设宴邀请臣下了……如今突然接到刘备的私人宴会邀请,张溪也着实有点意外。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请你赴宴,不管是私宴还是公宴,你都得去不是么。

张溪自然是准时赴约了。

等到了刘备的行宫内,扫了一眼来参加宴会的人后,张溪明白……这还真的是一场私宴。

赴宴的人并不多,只有寥寥数人。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