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页(1 / 1)

加入书签

('

托付后事,不找心腹之人,找他们这些跟利益集团有瓜葛的人……刘备又没有老糊涂呢。

可知道归知道,心里不好受也是实情。

尤其是庞统,他心里最不舒服了。

法正和黄权还说得过去,这俩都是入川的时候才投靠的天子,可他庞统……不就比诸葛亮晚了一年多的时间嘛。

是,他庞统是襄阳庞氏出身,身后也站着荆州世家们……可诸葛亮在荆州的人际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啊。

凭啥他可以被邀请,我就不行?!

嘛,心里不爽归心里不爽,但庞统终究不是小心眼的人,也没想着要在这方面跟诸葛亮别苗头。

但复设丞相一事,终究还是影响太大了。

“孔明你来当这个丞相,我倒是没啥意见,但……荆州如何?!”

庞统率先发难。

反正事情基本已经确定了,刘备有了诸葛亮等五人的支持,这个复设丞相一事,基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现在反对根本无济于事。

倒不如借着这个机会,逼诸葛亮表态,为荆州集团争取利益。

嗯……某种程度上来说,刘备不找庞统参加私宴,还真的是正确的。

哪怕庞统自认自己也可以全心为刘备着想,但……事实上,庞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免不了会代入到荆州世家的立场上,真做不到像诸葛亮那样彻底跳出来。

这是一个思维方式和自带立场的问题,跟是不是忠心无关。

可庞统这么一说,诸葛亮还没啥反应呢,法正和黄权直接翻了一个白眼。

这个庞士元……差不多得了。

这种时候还不忘着给荆州派捞好处?!

你也不想想,整个大汉内部,就你们荆州派多吃多占了。

再一个,诸葛亮当了大汉丞相的话,以他的出身,以他在荆州派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他还能亏待了你们荆州派?!

卧龙凤雏,谁不知道你俩好的就差穿一条裤子了?!

因此,庞统一问这个问题,法正直接咳嗽了一声,看向诸葛亮。

法正倒是没说话,毕竟法正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跟诸葛亮有些相似,他确实是更加偏向于刘备一方的。

只不过他做不到跟诸葛亮那样完全跳出来,上次李严的那封信,法正虽然交给了刘备,但多少还是帮李严说了点话,也夹在了一些帮东州派开脱的私心。

但是吧,这声咳嗽的本意,诸葛亮还是能理解的。

至于黄权……论地位,他算是在场众人中地位最低的,论关系,他跟在场的这些人,也不过是泛泛之交。

如果不是黄权代表的是蜀中世家,他真没有资格来参加这样的聚会。

黄权也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他也没有以个人的身份发言,而是非常直接的对着众人说道,“大汉新立,根基终究在蜀中,若孔明先生为相,蜀中各家自无异议,只是,蜀中各地承载大汉复兴之基,还望孔明先生亦蜀中百姓为念,多行善政。”

那意思吧,别看你季汉如今已经拿下了关中,但未来十年内,季汉的根基依然还是蜀中……蜀中这帮世家们要是不支持的话,你诸葛亮也别想坐稳这个丞相之位。

私下议事,大家说话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了,如今三方代表,已经把自己的需求摆到了台面上了,全看诸葛亮怎么回应了。

没办法,窗户纸戳破了,刘备就是要让诸葛亮当丞相的,现在不抓住机会要到未来丞相的承诺,还等到什么时候。

而这,也是诸葛亮请来三个人的原因。

必须要说服这三个人身后的利益集团,否则的话,很多事情他也没有办法去具体实施和展开。

因此,诸葛亮微微一笑,先走到庞统面前,说道,“亮曾于《隆中对》中言明,大汉复兴,一在荆襄,二在巴蜀。荆襄之地,大将军镇守十余年,诸君用命而政通人和,士元又何必多问?!”

那意思,荆州那地方,是关羽镇守的地方,而以荆州和益州之间那个复杂的山道和水路,朝廷就算想直接管辖,交通也不是那么方便,政令来回传达都需要好几个月……如今的局势下,除了派出朝廷大将总督地方外,根本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去治理。

大汉都城如今在成都,而不在洛阳,地理位置确实不占便宜,对地方的掌控力度也确实比较弱,不管是不是设立丞相一职,对荆州的治理方式,还是会沿用现在的方式的。

也就是说,诸葛亮没打算在自己继任丞相后,就对荆州进行大规模的人员变动,统治方式也是跟以前一样,采用委任统治的方式。

虽然这种方式,不是荆州世家们最能接受的统治方式,但确实也是目前荆州世家已经习惯的统治方式。

可庞统还是不满意,看看现场某个黑厮不在,大胆的问道,“大将军年事已高,又身有旧疾,倘若有个万一……”

这话问的,要是张飞在场,非跟庞统急眼不可。

诸葛亮也是没想到,庞统居然问的这么直白,有点哭笑不得,但还是给出了答案。

“有元直和伯舆在彼,何愁此事?!”

那意思,就算关羽有个万一,徐庶和王基还在呢。

徐庶在荆州也同样镇守了十几年了,而且以徐庶的性格来说,他可比关羽更好打交道。

而即使徐庶之后会有所调动,还有王基在呢。

王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徐庶更加符合荆州世家们的胃口……王基可是大儒郑玄的弟子,妥妥的名门之后,在某种程度上,王基更加懂得世家们需要的利益点在哪里。

可比一个粗鄙武夫和一个寒门出身的文人要更加符合世家们的审美。

诸葛亮都说成这样了,庞统自然也不好再继续问下去了,毕竟这些事儿,已经足够庞统去回复那些荆州世家们了。

你总不能要求诸葛亮当了丞相后,就把所有的好处都给到荆襄世家,又或者改变立场,彻底倒向世家一面吧?!

天子对世家是什么态度,其实大家都知道,荆州只是希望得到一个未来的保障,保障他们能在大汉集团内部,获得不低于当前利益的权利和话语权而已。

即使再对刘备有意见,但荆州世家终究是如今大汉内部的第一政治势力,只要能保住这个地位,那么荆州派对诸葛亮,也只会以支持为主,而不是持反对意见。

毕竟,诸葛亮可以说是大半个荆州人,他当丞相,荆州派总是比较容易获利的。

解决完荆州派这边,诸葛亮转向法正。

“北伐之时,辛苦孝直和子初坐镇汉中。然孝直与子初皆有正务,不可久留汉中……亮以为,江州督李严,治理江州期间,军政皆宜,汉中之地,正需此等大才镇守。待来日,亮上表天子,以李严为汉中太守,孝直以为如何?!”

这就是诸葛亮对东州派做出的妥协。

就李严那货前段时间的举动,没给他贬官处理,都算是看在法正的面子上了。

如今诸葛亮却愿意出面,表奏李严为汉中太守……看似,从江州都督变成汉中太守是贬官了,但实际上,汉中的战略地位可比身在后方的江州重要的多,汉中太守的职权,可比江州都督要大的多。

这是明贬实升的操作,既可以表达天子对李严的不满,同时也能安抚东州派的情绪。

法正思考了一下,微微点头,并没有异议。

但随即,法正又加了一句。

“吏部尚书空缺已久,我欲向天子建议,擢升吏部左侍郎董和为吏部尚书,不知中书令意下如何?!”

法正这话说的就有技巧了。

不是问未来的丞相,而是以尚书令的身份,询问现任中书令。

六部主官的任免,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不由尚书令和中书令决定的,两人最多有建议权,真正做决定的,是天子。

但如果诸葛亮继任丞相,那么按照刘备对丞相的定义,丞相在这个事情上,是有一定的决定权的。

明面上,法正是在寻求诸葛亮的建议,实际上,法正就是在问诸葛亮要一个承诺。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