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页(1 / 1)
('
但是……一旦有些事情被费祎认可为“很有可能发生”,那这事儿,基本八九不离十的,就是真的会发生。费祎不会对情报工作做出明确判断,是基于他主持情报工作的严谨性,万事要留个“万一”……可诸葛亮和张溪,可不会把费祎所说的“很有可能发生”,当成是一种主观推测。因此,诸葛亮和张溪一听费祎判断“东吴恐有变”的话之后,立刻相信了费祎的话,诸葛亮甚至直接问起了,东吴有哪些地方不对劲的。然后费祎就一点点的,娓娓道来。“祎此番前往江东拜谒吴主,吴主待祎与往日倒无相异,官员来往接待也一如既往,只是以祎在江东所见,结合襄阳给到情报,祎以为,吴国恐有异变。”“此非祎之妄测,祎至江东之时,已是临近年尾,往常此时,东吴甚少朝会,吴主孙权亦甚少接见重臣,然近月间,孙权先后召见过张昭,周瑜,孙盛,顾雍,步骘,朱然,程咨……甚至祎听到传闻,远在下邳驻扎的陆逊,徐盛二人,也曾被孙权以述职为名,调回建业面见过一次。其中文武皆有,实在不符合以往惯例。”“其二,据当地细作密报,数月间,东吴兵马调动频繁,对外宣称调防,吴中兵马确实调至建业,但建业兵马却并未调至吴中,去向如何,细作尚未查明。”“其三,据江夏文太守来报,近日江东水军出操频率增多,虽也按照盟约提前通知了文太守,但根据文太守所言,以往冬日,江东水军甚少出操,如今异动,恐其有诈。文太守虽已加强防范,然依然心有不安,故此上报襄阳,请大将军决断。”“其四,据武陵郡司马李球上报,长沙最近兵马调动异常,李司马担心东吴有变,已命人加强边境戒备,然武陵郡兵马不足,请求江陵石太守援兵,石太守兵力亦不足,不敢轻易调动,故此上报襄阳,请大将军决断。”“其五,武陵郡上报长沙异动,王刺史派人询问零陵郡潘太守,潘太守却言,桂阳,交趾等地并无异常,长沙郡虽有异动,当为个例,并不足为惧。”“其六……”好嘛,都第六条了……这要说东吴没有猫腻,打死诸葛亮和张溪都不能信啊。如今荆州关羽重伤后恢复状况一直不好,一直是常年休养的状态,荆州事务一直都是徐庶和王基在操办,这两人能力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威望上,却比关羽要差不止一点半点。而且,因为这两年一直北伐,导致了荆州军大多集中在襄阳一带,荆南和江陵等地的防御,确实有些薄弱了。如果东吴再来一次突袭……江陵倒是还好,有江夏作为眼睛和屏障,东吴不可能再来一次白衣渡江了,但荆南两郡,真有点不太好办。现在诸葛亮万幸,自己提前安排了陈到带领一万北军入驻了白帝城,荆南两郡要是真的有警,那么哪怕襄阳的士卒来不及南下救援,白帝城的北军可以顺江而下,直接支援武陵郡。只是……东吴真的又要再次背盟了么?!这个问题,如今连诸葛亮都不怀疑了。如果说,上次东吴背盟,诸葛亮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觉得东吴之辈竟然短视至此……那么这次,诸葛亮是一点都不怀疑。现在诸葛亮算是看明白了,江东之地,真正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的人,也就只有周瑜和鲁肃了。可如今,鲁肃病故了,周瑜病重不理事,江东再出个类似吕蒙的人物,说动孙权背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况且,以如今的三国局势……恐怕鲁肃复生,周瑜复出,也不见得依然还会支持盟约吧。毕竟,大汉已据关中,而江东也已进军青徐。魏汉吴三家,皆有问鼎天下的可能,如今又逐渐势均力敌……谁又肯低头认输呢?!第722章 诸葛回成都在得出东吴很可能会发动背刺的猜测后,诸葛亮在长安坐不住了。如果一切都跟诸葛亮预料的那样,那么东吴的这次背刺,很有可能也是曹魏在背后挑拨的,再结合北方凉州胡人入侵,很明显,曹魏这是要行驱虎吞狼之计了。这可不是当年刘备在徐州城遇到的那种小打小闹,塞北的胡人入侵人数高达二十余万,江东更别说了,一旦背刺,以荆州目前的防御情势,荆南两郡和江夏都有可能直面孙吴最强大的水军。因此,诸葛亮一面往荆州派出信使,一封给关羽,让他小心提防江东,一封信给徐庶和王基,让他们在必要的时刻,取代关羽的位置,全面指挥荆州保卫战。倒不是诸葛亮不相信关羽,实在是诸葛亮太了解关羽了。就关羽那个孤傲的性子,刘备能劝住他,不代表其他人能劝住他。一旦关羽知道江东鼠辈有可能来犯,他肯定是不会愿意安心呆在府中养病的……江东鼠辈都敢欺负到他头上来了,关羽要是不亲自挂帅出征,那才叫怪呢。再加上,如今刘备已经驾崩了,能劝得住关羽的人已经不在了,关羽真的要一意孤行的话,即使以诸葛亮如今的权力,也是无法约束住关羽的。大汉刚刚失去了一个主心骨,如今还在权利过渡和阵痛的阶段,可千万不能再损失一位大将军了。哪怕这个大将军如今的情况也不好,以后也很难再领兵作战了,但对于大汉来说,关羽还活着,那就是一面军方的旗帜,是能够凝聚军心士气的那种代表人物。对如今的大汉来说,关羽还不能死,起码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大汉还需要关羽来威慑曹魏,使得曹魏不敢南窥荆州。对荆州方面做完了应急安排后,诸葛亮也不能继续的在长安呆下去了,他必须回去成都坐镇。一东一北,两路大军来犯,诸葛亮可不想信,曹魏会就这么乐呵呵的嗑瓜子看好戏……将来关中免不了的也会有一场争斗。曹魏煽动三路大军出击,虽然在诸葛亮看来,并不见得会有太大的战果,但成都的那些世家大族们怎么想,可就不好说了。诸葛亮必须立刻赶回成都去,压制内部的一些声音,同时也得做好后勤准备工作,如果真的到了需要北军出征的地步,那诸葛亮也得提前做好准备。这事儿,还真的只能是诸葛亮来做。庞统做事有些急躁,他大概是不太可能用刚柔并济的手段来压制内部的不满声音的,再配合上法正那个睚眦必报的性格……诸葛亮真怕自己回去晚了,蜀中会少掉几个传承百余年的世家大族。倒不是诸葛亮护着这些世家大族们……其实诸葛亮也想瓦解这些世家大族的势力,但问题是,杀人,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这种事儿,得慢慢来。不管如何,诸葛亮继续在长安呆了三天,代表朝廷跟部分关中世家私下达成了一定的协议框架后,就直接启程,赶回成都去。如今的关中,下了一个月的大雪终于是停了,但积雪可没那么容易化,诸葛亮这趟回去又要赶时间……估计这一路上,也不会太好受。张溪带着雍州刺史府的大小官员,以及刚刚抵达长安,接手经济和谍报工作的费祎,一起送诸葛亮出城回成都。临走前,诸葛亮再三叮嘱张溪,要防备曹魏可能进行的骚扰策略……这种骚扰策略,诸葛亮相信,以张溪的领兵能力,不至于会出现太危急的情况,但一旦打起来,很有可能会演变成持久战。因此,诸葛亮给了张溪一个承诺,如果雍州粮草军械告急,张溪有权利先动用汉中的储备粮草和军械,事后再又朝廷补贴关中。这事儿,诸葛亮会在回去的路上,跟新任汉中太守李严打招呼的。张溪先是谢过了诸葛亮的好意,但同时,张溪也表达了对李严的不信任。就这货,他要是能这么乖乖的听话,一心为公的话,以他的能力,至于到现在还只是一个汉中太守么?!诸葛亮对此,也只能长叹一口气,嘴里不停的念叨着“相忍为国”……也不知道是说给张溪听的,还是说给自己听的。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