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页(1 / 1)
('
青储这技术,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搞的,不能离的畜牧地太远,否则这些青储草料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流失营养。再一个,要大规模搞青储,从成本角度考虑,窖储是最方便,成本也最低的青储方式。可窖储有一个限制条件,必须是在地势高燥,土质坚硬,地下水位低,易排水、不积水的地方……这些地方,刚巧秦州和凉州都很符合。那么唯一剩下的一个制约条件,就在于窖储的密闭性了。青储技术,说白了,就是让贮存的青饲料与外部空气隔绝,造成内部缺氧、致使厌氧发酵,从而产生有机酸,可使鲜棵饲料保存经久不坏,既可减少养分损失又有利于动物消化吸收的一种贮存技术。这个时代,最大的技术壁垒,大概就是制造一个缺氧环境了。在现代社会,可以用造铁罐头,或者是砌砖窖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在现代社会,铁皮罐头和砖窖,都算是成本低廉的象征。可在这个时代,铁那就是战略物资,世家家里又有几人能住的上砖瓦房的……妥妥的奢侈品好不好。因此,张溪能选择的,就是最传统的那种,在地上挖个深坑当地窖的方式,来实现这个青储技术。可问题是,这种地窖的气密性往往不是很好,要是倒霉再遇到排水不利或者地下水渗透……这一窖的青储饲料,就会全部腐烂掉,最终变成毒饲料。张溪故意这么说,就是要告诉姜叙和赵云,自己的这个方法,其实并不是那么完整的,要是操作不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但,这在姜叙和赵云眼里,并不是什么缺点啊。要知道,如今这个时代,一到了冬天,任何牲畜都只能吃干草度日,那个膘掉的,看着都心疼。哪怕张溪的办法只有一半的成功率,可只要真的能在冬日让牲畜吃到如春夏一样的青草,都不要求长膘,只要不掉膘,那都是大功一件啊。而且张溪的办法听上去也不是那么难的事儿,就是挖一个深坑,注意不要挖到地下水,然后把青饲料切细碎了丢进去,压实了再封上土就可以了……这是个人都能干的事儿,有啥难度?!现在两人根本不担心这个技术能有多少的成功率,这俩更担心的事情是……“若此法可行……需得派遣心腹之人操弄此事,不可使此法传出。”赵云脸色凝重的说道。这话立刻受到了来自姜叙的赞同。秦州和凉州,都是边境州,四周别的不多,羌胡异族实在是太多了。这个法子要是传了出去,让那帮羌胡异族得到了……那凉州和秦州,恐怕就永无宁日了。一些胡人小部落到是不要紧,得到这个方法后大概率是会引发一场混战,在没有哪个大势力一统草原前,暂时还不用担心。但羌人……羌人部落间虽然也不算是太和睦,但羌人的身份认同感极强,而且在秦州,凉州附近也不缺乏大的羌人部落,真要是让他们壮大了力量,势必会选择南下侵掠,到时候麻烦的就是秦州和凉州了。诸葛亮也觉得这事儿很有必要,不能一下子铺开,必须要严格管控。但张溪却觉得没啥必要的。因为啊,青储技术,在这个时代如果只能使用土窖储存的话,那么在没有发酵剂的帮助下,成功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花费人力物力去搞青储,最终成品只有那么一点……羌人哪有这种耐心去研发和改进青储技术。因此吧,张溪认为,只要掌握好发酵剂的配方和配比,那么即使这个技术被羌人学去了,也无法撼动大汉的优势地位。而这个发酵剂,在这个时代,只能是采用麦麸水一种……玉米这玩意儿,如今还在南美洲呆着呢,谁也弄不到。只要控制住这个秘密不流失,你打死那帮羌人,他们都想不到原来麦麸还能有这个用处。诸葛亮一听这话,顿时就放心了不少。剩下的一点不放心,那是诸葛亮谨慎使然。他要求赵云和姜叙回到凉州和秦州后,不要轻易推广这种办法。要先找可靠之人进行试验,寻找提高成功概率的方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想办法慢慢的推广此事。反正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都是休养生息的时间,暂时不会对外征战,因此有足够的时间来搞这些事情。一旦等到这个技术成熟了,那么在凉州和秦州,就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出一大批战马来。到时候,朝廷会拨款给秦州和凉州,大量组建骑兵部队。只要骑兵部队成熟,那就可以直接东进,收复中原了!!!第738章 私宴张溪听着诸葛亮的话头,怎么听都觉得不对劲。合着自己提供了青储技术给凉州和秦州,结果到后来,这两州还是要分掉一大部分的朝廷财政拨款么?!那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要提出这么一个主意来的?!就为了坑自己?!但好在,诸葛亮也做出了表态,秦州和凉州的财政拨款,在青储技术彻底成型之前,是不会有所改变的……换句话说,就是这两年朝廷的财政拨款,还是优先于荆州,益州,雍州的。这三州都是大汉如今最精华的区域,只要理顺了这三州的政务,恢复了这三州的民生,那么大汉的底子就能快速的恢复过来。到了那个时候,是不是给秦州和凉州增大拨款份额,这个倒不是很重要了。既然如此,张溪也不好再去跟赵云和姜叙掰扯什么……一转头,看到了杨洪和王基这一老一少两个狐狸,正对着诸葛亮窃窃私语着什么。很显然,张溪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就是这俩货。没办法,又得开始新一轮的哭穷和讨价还价。最后,又是七八天的来回拉锯,最后在诸葛亮的努力调解下,三州终于是在这个财政分配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接下里,就该轮到地方财政对中央财政的支持问题了……又得开始扯皮。简单来说,这个会议,一直开了足足一个月,张溪这才心满意足的准备离开成都,回长安去。临行前,诸葛亮专门邀请了张溪,在自己的府邸上聚了一下,说是私宴。但诸葛亮的私宴嘛,聊的大多都是公事……诸葛亮其实对雍州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左冯翊屯田的事情,另一个,则是曹魏两关对关中的袭扰问题。两个人就这两个问题,又是聊了好久……一直到黄月英的出现。本来按照这个时代的规矩,黄月英是不应该出现在诸葛亮招待属下的宴会上的,哪怕是私宴也不行。以张溪和诸葛亮的交情,还没到穿房过屋,妻子不避的程度。但是吧,黄月英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自家夫君磨磨唧唧了半天,就是不提正事儿,就拉着人家一个劲的聊公事……有那么多的公事,直接去前院聊不行么,怎么还聊到后院来了?!前院才是丞相府,这个后院,就只是诸葛宅而已。黄月英实在忍不了了,再加上早年张溪一家借住在诸葛亮府邸的时候,她自认跟孙尚香的关系还不错,前几年孙尚香全家北上去了长安,怕某个黑白球适应不了那边的气候,最后不也是托付给自己照顾嘛……你们老爷们的交情不到位那是你们的事儿,我们姐妹之间的关系可一直不错。因此吧,黄月英就这么借着敬酒的理由,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了私宴上。诸葛亮显然很不满意,看到黄月英的突然出现,并且敬完酒直接不走的做法,脸色有些难看。可问题是……脸色难看归难看,诸葛亮愣是没有说出任何一句指摘自家媳妇儿的话来。倒是张溪有些尴尬了。张溪倒没有觉得黄月英不该出现,诸葛家的女主人,出现在诸葛家的私宴上,张溪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真就跟诸葛亮想的那样,张溪早把治家之学《礼记》给扔到脑后去了。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