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页(1 / 1)

加入书签

('

诸葛亮给张溪写这么一封信,一方面是希望张溪站在诸葛乔长官的立场上,对诸葛乔这几年的工作进行一个评价,另一方面……诸葛亮这是在提醒张溪,别忘了当初离开成都时咱俩的约定。

乔儿今年都二十三了,你女儿小暄儿今年已经快十八了……该有个说法了吧?!

这俩孩子到底能不能成,总该有个结论,不然不是耽误了两家孩子嘛。

而一说起这事儿吧,张溪是真的愁啊。

诸葛乔……能力虽然稍显稚嫩,但为人心思细腻,考虑事情周到,深的蒋琬的信重,几次三番的向张溪推荐,一直被张溪压着。

说实话,对于诸葛乔的性子,张溪也是很欣赏的,毕竟他的处事方式,是非常对张溪胃口的,从不擅自下决定,遇到事情总会多考虑几步,跟张溪的思维方式,简直像的离谱。

但……谁让这货惦记自己的女儿呢。

可问题是,自己可以压着诸葛乔继续在基层磨炼一段时间,却压不住自家女儿的心啊。

这丫头吧,两年前稍微骂了她一顿,倒还有所收敛,知道要避嫌了。

可这个觉悟终究是有限的。

这两年,这丫头没少往诸葛乔身边凑,不过是知道带个丫鬟避避嫌而已,一旦遇到那种踏春啊,或者是游灯的时节,必然是约着诸葛乔一起游玩。

偏偏这事儿,孙尚香是公开支持的,又因为张溪以前私下跟孙尚香说过自己的态度,要面子不好反悔,结果导致这丫头跟诸葛乔之间的关系,闹得现在长安城内的人,几乎无人不知。

半个长安城都盼着他们俩成婚呢,到了那个时候,张溪这个凉州刺史还不得开放流水席,大家能趁机混顿肉吃?!

可以说,如今的形势,就是张溪再不想让小暄儿嫁给诸葛乔,也不太可能了。

而且有一说一,这两年,诸葛乔一直在关中各地奔走,修缮水利设施,人变的务实了不少,少了些翩翩佳公子的气质,但那个身体素质是越来越好了。

他去乡下巡查都不坐车的,不是骑马就是走路,比张溪这个出门就坐车的“武将”都强。

这怎么看都不像是身体不行的那样哈。

思来想去,一方面是女儿的心思,一方面是情势所迫……张溪不得不提笔给诸葛亮回信,让诸葛亮请人择定吉日,让两个孩子完婚。

但就一点,张溪坚持要求。

婚后,诸葛乔还必须在长安任职,即使诸葛亮要给诸葛乔调职,那也必须经过张溪的同意。

天知道这小子将来会不会有什么意外的,留在长安,放在张溪眼皮子底下,真要出现恶疾或者意外,至少还有个卫汛能及时救命。

张溪可不想自家女儿年纪轻轻的就没了丈夫。

第742章 人事

张溪的条件实在是太奇葩了,奇葩到诸葛亮都不想去追究这里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既然张溪答应了两家联姻的事情,那自己这边就请人算好生辰八字,选定良辰吉日,正式托人上门提亲。

而且这事儿吧,目前还真的不是诸葛亮的当务之急。

诸葛亮的当务之急,永远是国事。

这两年,实在是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朝中需要调整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是在建兴三年的冬天,蜀郡太守杨洪病逝。

为了这个蜀郡太守的职位,荆州派和益州派进行了一番争夺,而诸葛亮要在里面平衡关系,费心费力。

最终,经过了一番争斗,益州派在名义上,获得了胜利。

因为诸葛亮把庲降都督李恢调回了成都,出任蜀郡太守。

一方面,李恢在南中担任庲降都督都已经快十年了,也不适合一直呆在南中了。

另一方面,李恢的身体这几年越来越差,本人也有意避嫌,数次上书请求回成都养老,诸葛亮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因此,刘禅下诏,封李恢为镇南大将军,蜀郡太守,调回成都任职。

因为李恢到底是蜀地人士,不管他如今的立场如何,他担任蜀郡太守,蜀中世家也确实说不出什么话来……反正不能让荆州人担任蜀郡太守,那不是都骑到益州人脖子上来了么!!!

可李恢这么一卸任庲降都督的职位,南中那边就空出个一把手来了……荆州派和益州派,不又得争抢起来了?!

南中那地方,可是牵扯了太多益州人的利益了,可不能让一个荆州人去掌控,否则这帮荆州人肯定会把手伸进属于益州人的钱袋子的。

这次双方吵的就更加激励了。

益州人举荐了牂牁郡太守马忠出任庲降都督,而荆州人举荐了丞相府长史,原越嶲郡太守马谡出任庲降都督。

这个人选,就挑的很有意思。

马忠是巴西人没错,但他能执掌牂牁郡一地,是出于张溪的推荐任用,再加上掌控皇家水泥厂多年,早就是一个坚定的皇权派了。

而马谡呢,虽然襄阳人没错,但问题是,马谡如今是丞相府参军,这个职位临近决策层不说,也不比庲降都督的职权低多少……况且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诸葛亮多马谡非常欣赏器重,将来肯定是要有大用的,不可能丢到南中那个地方去当一方镇守的。

所以吧,就是诸葛亮,他也不知道这两帮人到底是在争什么。

到底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争一口气。

事实上,益州派和荆州派,这次还真的只是争一口气而已。

诸葛亮的为人,经过这近四年的执政,大家都已经算是看的很清楚了。

这是一个大局观很强,也很擅长平衡各方势力的人物。

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在南中那个敏感的地方,让非益州人插手的。

但是呢,诸葛亮也不会让一个偏袒益州世家的人出任庲降都督,损害朝廷利益。

因此,这个人选,其实在诸葛亮调李恢北上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了,在整个南中六郡的太守中,你找去,能找到比马忠更合适的人物,就算我输!

马忠这小子,既是益州人,又是皇权派,不选他选谁?!

而荆州派其实也知道这点,但他们必须要争一下。

蜀郡太守的事情他们是输了,谁也没想到诸葛亮居然把李恢给调回来,这么一搞,荆州派内部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来对抗。

这次庲降都督的人选,自己要是不争的话,岂不是让那帮益州土鳖认为荆州人怕了他们?!

因此,荆州派抬出马谡,目的不是真的要让马谡出任庲降都督,荆州派也知道这不可能。

荆州派的目的,就是想让益州派们看清楚,哪怕是你们益州人这次算赢了,我们荆州派依然是占据着丞相府的决策层。

比起张裔,丞相对马谡的看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马谡年轻啊,张裔……都六十多了吧,比丞相年纪还大呢,还能撑几年?!

其实就是斗气而已,诸葛亮实在看不懂,但马忠这个人选,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因此,诸葛亮上奏刘禅,请求封马忠为来讲都督,安南将军。

小胖子毫不犹豫的就批准了。

当大汉天子已经快三年的小胖子,虽然这些年没啥权利,但慢慢的也培养出了一些政治素质,知道诸葛亮的这个人事任命,对自己有大好处……南中那边可是大汉的半个钱袋子啊,不用自己人看着,小胖子能放心?!

因此,都不需要诸葛亮跟小胖子解释为什么,小胖子自己就已经明白了。

对此,诸葛亮可以说是很欣慰……天子虽然年幼,但到底还是聪慧的。

看来,自己可能不需要多久,就可以还政于陛下了。

就在诸葛亮这么想着没几天,荆州那边突然传来了不太好的消息。

关羽再次病重。

而这次病重,关羽处在半晕半醒间隙的时候,口述了一封疏奏,送到了成都。

核心意思就是关羽自觉自己可能撑不了太久了,而荆州各方面的事务也需要提前有个交接,因此关羽上疏天子,举荐徐庶代替自己总督荆州军政,王基副之。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