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页(1 / 1)
('
嗯,说的就是诸葛亮。其实真要说起单独领兵经验,法正认为诸葛亮的那次入川救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独为帅。但问题是,如今诸葛亮是丞相,他肩负着总领朝政的重任,是最不适合领兵出征的人选。再一个……诸葛亮真的愿意离开成都,北上平叛么?!要知道,在成都,诸葛亮就是群臣之首,威望日重。一旦北征,战事顺利不过是给诸葛亮执政增加一些威望,可一旦战事不顺,不能快速平定羌兵,那对诸葛亮的威望打击,也是非常大的。诸葛亮根本没有必要冒这个险。因此,法正虽然想到了,但他却依然没有开口,说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可问题是,诸葛亮也不是笨蛋呐。庞统的那些话,不仅能启发法正,诸葛亮同样也想到了自己早年的一些统兵经历。真要说统领数万兵马,如今的成都城内,除了张飞外,就属自己有经验了。而法正的那些担心,实话实说,诸葛亮是一点都没有。只有图谋不轨的权臣,才会想着坐守都城不动,掌控所有权利……不管是历史上的诸葛亮,还是现在的诸葛亮,都没有这个想法。朝政方面,可以托付给庞统,法正,董和,秦宓等人,再加上张裔的辅助,问题应该不大。平定羌人叛乱,要求的是速战速决,只要自己能进军顺利,打羌人的难度,其实真不比当年入川的难度要大。更何况,只要自己领兵进入关中,汉中的李严,凉州的赵云,甚至关中的张溪,都能成为自己的助力……哪怕不能全部调动平叛,但至少也能有人帮着自己参谋,这就能极大的减少因为自己领兵经验不足而造成的风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诸葛亮自己也想积累军阵经验。中原距离蜀地实在是太远了,将来北伐中原,诸葛亮作为丞相,是不可能一直坐镇成都的……这里太大后方了。如今这个时代的通讯效率低下,不管是关中出兵北伐还是从荆州出兵北伐,诸葛亮肯定要总览北伐大局的,在成都呆着,消息太滞后,不利于决策。因此,到了那个时候,诸葛亮必定会领军北上,甚至有可能要亲临关中,临阵决策的。而一旦进攻中原,这里是曹魏的核心区域之一,曹魏经营多年,大汉缺乏地利和人和的优势,容错率更低,根本不允许诸葛亮用北伐这样的大事来练手。正好这次可以借着羌人作乱的机会练练手,免得到了真正需要北伐的时候,诸葛亮会举止失措,耽误北伐大业。思来想去后,诸葛亮最终决定,由法正坐镇成都,辅佐天子署理朝政,张飞留守掌控南军,拱卫天子安全。自己亲自领兵出征,拜庞统为军师,以吴懿为前部督,领张南,冯习,傅肜,姜维,马谡等将,进军汉中,北上平叛。消息传出,举朝皆惊。谁也没想到,堂堂大汉丞相,居然为了一个地方胡人叛乱,要亲自领兵出征……太过于孟浪了。万一有失,这可如何是好?!不免有朝臣亲自登门拜访,劝说诸葛亮放弃出征的念头……里面固然有不少是真心觉得诸葛亮过于冒失的人,比如说董和,虞翻等人,他们就觉得诸葛亮身为丞相,丢下朝政工作不管,突然领兵出征平叛,是本末倒置。但也有些人,多少有点私心,比如说秦宓,谯周。益州人是真的有些怕了,怕这次诸葛亮亲自出征,会有不好的预示。前两年诸葛亮站在益州世家一面,支持了益州世家休养生息的国策建议,给了益州世家们喘息的机会。这次,诸葛亮居然亲自领兵平叛,这是不是意味着,诸葛亮已经放弃了休养生息的国策,转而开始支持对外征战的策略了呢?!这对益州世家们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好不容易缓过一口气来,还没来得及捞钱呢,这就又要掏钱了?!因此,秦宓和谯周的劝谏,多少带点私心,想试探一下诸葛亮的态度。这些人,不管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都被诸葛亮给挡了回去。这事儿啊,诸葛亮已经跟法正,庞统达成了一致,也成功说服了张飞,取得张飞的同意,给出了北军的虎符……那么剩下的人是什么意见,已经不重要了。这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就这样,建兴四年十月下旬,诸葛亮在成都出兵,率三万大汉北军北上,先入汉中,汇合汉中的李严所部一起,北进关中,平定羌乱。第744章 平叛策建兴四年十一月,诸葛亮领兵四万抵达关中,就驻扎在陇山道的上邽城。雍州刺史张溪,护羌校尉庞德奉命赶到上邽城,参赞军机,平定叛乱。庞德是护羌校尉嘛,羌人叛乱,他有直接的责任,肯定是要诸葛亮这边听令的。至于张溪,纯粹是诸葛亮叫来的帮手。实话实话,诸葛亮现在心里也有些没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手里的兵力,严重不足。本来按照诸葛亮的想法,他率领三万北军先到汉中,汇合汉中李严所部的三万郡兵,一共六万人进入秦州。有了六万汉军,哪怕不调动雍州本地的驻军,对付秦州羌人,已经是足够了。但问题是,这次羌兵作乱,比诸葛亮想的,还要严重的多。姜叙不是那种仗着家世混到高位的无能之辈,他都被逼得只能困守天水郡,可见这次羌人作乱的严重性。诸葛亮不是没有想过这点,但实际的情况,比诸葛亮手里获得的情报,还要严重的多。这次羌人作乱,引发这么大的规模,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羌人人多,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次羌人作乱,人心很齐。在这个时代,胡人作乱大多不成势的原因,就在于胡人彼此之间不合,虽因一时利益相合聚众叛乱,但只要分化离间一番,胡人内部之间就会互相猜疑,进而无法成事。但这次羌人作乱,不同以往,人心很齐。南至武都郡,北至武威郡,中间六郡的羌人几乎全都被人煽动了起来,加入了这次叛乱。初期叛乱的秦州羌兵,确实只有十万众,但到了诸葛亮领兵进入汉中时,羌兵叛乱的具体人数,已经算不清了。甚至于,武都郡的一部分羌人,也加入了叛乱的行列,攻打武都郡治,甚至威胁到了汉中边境。在这种情况下,李严根本不敢跟随诸葛亮一起出征,他必须要留下来坚守汉中。这次真的不是李严在耍小心眼,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撒谎了……这些都是真的。甚至在诸葛亮领兵进入汉中后,李严第一时间找到了诸葛亮,坦白的讲述了如今汉中面临的危险,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建议诸葛亮放弃原本的平羌计划,转而仿照当年汉中之战时马超的策略,从武都郡内的狄道穿插,直接进入羌人的聚居地,行围魏救赵之策。羌人作乱,不过是为了钱粮过冬,秦州之地,羌人并不在意。一旦他们的老家被人偷袭,抢来再多的钱粮也没有什么用,因此诸葛亮出狄道的消息只要传到秦州羌人耳朵里,这些羌人必然退兵以保家园,如此秦州之围自解。又或者,如果诸葛亮认为出狄道的策略太过于危险,也可以行先帝北伐故智,走祁山道,据西县,占南安,切断羌人的后路,再命令雍州刺史张溪领兵北上,进驻上邽,前后夹击,一战可破羌人。这两个策略,可以说,都不是什么坏主意,诸葛亮也曾经那么想到。真的,如果现在不是冬天,而是夏天,那诸葛亮说不定就真的在李严的这两个策略中二选一了。但可惜,如今是冬天,一旦今年秦州继续雪灾,不说羌人能不能撑过去,就说困守天水的姜叙,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撑过去。这才是诸葛亮原定的平羌策略的重心,必须要尽快进入秦州,解围天水郡,安定秦州民心。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