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页(1 / 1)

加入书签

('

但这个闭关自守,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当年先帝这么做,不过是为了避蜀贼锋芒,休养生息,等的就是有朝一日,反攻雍凉,甚至一举灭蜀。

这不是两家会不会打的问题,而是两家什么时候打的问题。

曹叡闻言,恍然大悟,立刻起身,对着陈群一礼,说道,“非先生,朕自误矣。”

曹叡终于是想明白了。

蜀贼休养生息结束,肯定是要打进来的,这个根本不用讨论。

而大魏,也不可能一直这么闭关自守下去,只要有条件,肯定是要反攻回去的,跟蜀贼是不存在任何和平相处的可能的。

既然这样的话……蜀贼会不会进犯中原这个议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真正应该讨论的,是大魏应该怎么做,是继续等待时机,还是主动出击,反攻雍凉。

这个问题,曹叡倾向于后者。

毕竟,曹叡年轻啊,他也是刚刚继位,需要一定的功绩来证明自己。

如今国内的朝政,在四大辅政大臣的帮助下,总算是稳定了下来,但对外的战绩,曹叡是真的没有。

这两年,三国之间相处的异常和谐,边境虽然偶有战斗,但规模都不大,本地镇守将军都能解决,根本不需要曹叡来做决议。

而这次关中蜀贼异动,是第一次曹叡有机会展现自己武功方面的机会。

曹叡当然想通过一场胜利来彰显自己的武功,进而展现出超越自己父亲的地方……曹丕从登基到驾崩,就没有打过任何一种形势的胜仗,曹叡但凡有一场胜仗,都算是超过了他的父亲。

这对曹叡来说,是很重要的。

不仅能保住大魏在三国中的优势地位,同时也能证明,自己比自己的那个老爹强。

有一说一,曹叡跟曹丕的关系确实不好,甚至差一点,曹叡都没有机会登基继位……他想证明自己的心气,可一点也不少。

因此,如果有可能的话,曹叡还是希望,通过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来稳固自己的帝位。

但曹叡终究不是二愣子,也不是好大喜功的人,他还是很谨慎的询问了陈群,如今大魏的钱粮,经济情况,是否足以发动一场大战。

而陈群对此的回答是:可以!

这三年多的时间,不仅仅是蜀贼在休养生息,大魏同样也在休养生息。

而以大魏占据的中原,河北等州的经济体量,三年休养生息的效果,可比蜀贼恢复的要快的多。

军队方面陈群不确定,但经济方面,这三年积累下来的钱粮,足够大魏发动一场涉及十万人,维持一年的左右的战争。

反攻关中,在经济上,是可以承受的。

至于在军事层面……这就要问曹真,夏侯尚,司马懿等人了。

而曹真的回答不用问,肯定是没问题……就憋着打一场呢。

而夏侯尚稍微有些犹豫,但也向曹叡表明,他所掌控的中央禁军,随时可以听候天子调遣。

至于司马懿……真的,司马懿真的犯难了。

有一说一,司马懿是不赞同在这个时候,发动对蜀贼的反攻的。

司马懿的战略眼光摆在那里呢,他分得清,什么时候是合适的战略时机,什么时候不是。

当初刘备驾崩的时候,倒是一个不错的时机,但问题是,那时候大魏也无力出兵,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这个机会就这么错过了。

到了现在,蜀贼已经完成了政权的平稳过度,黄初五年虽然跟东吴翻脸了,但东吴那仗打的……真的,司马懿都怀疑,孙权是怎么获得这么大的地盘,还敢建制称帝的。

总而言之,如今的蜀贼,就算不在上升期,也是在平稳期,这时候出兵进攻关中,真不见的能讨到什么好。

但有一点,司马懿还是得承认,陈群说的对。

大魏以天下正统自居,是不能一直闭关自守的……守着守着,人心就散了。

因此,必须在合适的机会主动出击,让天下人看到,大魏依然还有一统天下的信心和决心。

如今出兵,虽然不是最好的时机,但也不是最坏的时机……再退一步想,真要打不过,有三关作为屏障防御,大不了跟蜀贼拼消耗战呗。

这点,蜀贼是绝对拼不过大魏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反攻关中,跟他坐镇的南阳,好像没啥关系啊。

之前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曹真了,如今没必要为了一个跟自己没啥关系的进兵计划,把曹真得罪死吧?!

既如此……那就同意呗!!!

第762章 东吴的想法

江东建业,东吴大帝召集朝中重臣,商议国事。

就在十天前,季汉使者邓芝再次造访了建业,但跟以往的礼节性外交拜访不同,这次邓芝来到建业,正式向孙权提出了重订盟约的意向。

当然,这个时候重订盟约,对汉吴都有一些好处,但这个盟约的约束性如何,其实双方心里也有数。

不过是一个拖延双方直接交恶开战,让曹魏坐享渔利的手段而已。

但问题是,这个盟约,蜀汉可以提,孙权却不能轻易接……孙权多少还要点脸的,已经连着两次背盟了,再来个第三次,他孙权的名声就该跟吕布差不多了。

所以,邓芝提出结盟,孙权打哈哈给糊弄了过去。

但,邓芝在这次朝议结束后,利用单独觐见孙权叙礼的机会,提出了一个让孙权非常心动的条件。

结盟什么的,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邓芝这次出使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这个。

真正的目的,是以江夏郡的归属为条件,换取孙权出兵青徐,进攻彭城或者汝南。

这个条件一出,孙权立刻明白,蜀汉这是又要发动对曹魏的北伐了。

请求孙权出兵,不过是希望能在东线分摊魏军的压力,造成上次蜀汉进攻关中时那样的两面围攻曹魏之势。

同时,也可以借机减轻荆州在东南地区的布防,抽调兵力,北上进攻宛城,策应关中的蜀汉兵马进攻中原。

以如今的天下局势来说,如果重复上次刘备取关中的战役,孙刘继续联合进攻曹魏的话,那曹魏势必会挡不住两家的联手进攻,能否保住中原,就需要打一个问号了。

虽然说,削弱曹魏对东吴来说也有利,但问题是,三年来,孙权收拢兵权和改革世兵制的效果并不明显,对北地作战的适应程度进展也很慢……最重要的是,孙权终究是没有搞到足够的马匹,来组建骑兵部队。

这种情况下,帮助蜀汉进攻曹魏,东吴并不能在中原占据多少优势,最后的成果,很有可能会被蜀汉一家独吞。

实话实说,即使以孙权的战略眼光来看,这也不是一桩好买卖。

但是!

最重要的但是来了。

蜀汉拿出来换取孙权出兵的地方,是江夏郡。

江夏郡对于江东的重要性,孙权再清楚不过了。

经历过上次背盟失败的教训后,孙权再次意识到,如果没有江夏郡作为江东屏障,柴桑这等要地,随时会面临敌人的进攻,同时长沙,桂阳等地的陆路通道,也没有侧翼掩护,随时可能被蜀汉偷袭。

想想吧,当年江夏郡在手的时候,吕蒙一招白衣渡江,虽然最后功亏一篑,但终究是打到了江陵城下……如果不是关羽已经占据了襄樊,又有王基仗着江陵坚固的城防死守,结果到底如何,亦未可知。

可上次背盟,江夏郡在文聘的控制之下,自己亲自领军征伐,却依然被挡在了三江口,最后偷袭荆南两郡的计划也失败了。

是的,在孙十万的心里,他不会认为是自己的指挥能力一塌糊涂,他只会认为,是因为他没有提前控制住江夏的关系。

再这么回头想起来,当年江夏在黄祖手里的时候,东吴的西进计划也一直受到阻碍,孙策,孙权两代人频繁进攻江夏,一直没有太好的成果。

这么来回一盘算的话,孙权再次坚信了自己的判断——要想全据长江防线,第一步,必须先取得江夏。

只有江夏在手,孙权在建业,才能睡得安稳,否则,江东之地,随时可能遭遇蜀汉的威胁。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