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页(1 / 1)
('
因此,张溪是很反感这种割地的行为,更别说对方是东吴鼠辈了。诸葛亮确实不明白,为什么张溪对割地这件事的反应那么大,至少在诸葛亮看来,这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将来自己早晚会把天下都归入大汉版图的。不过对于张溪指责的东吴背信弃义问题,诸葛亮也是叹了一口气。“我何尝不知东吴不可信……”诸葛亮无奈的,对着张溪解释道,“只是如今,天下三分,若不行非常手段,到何时方能兴复汉室,让陛下还于旧都?!”有些话,诸葛亮不用说的太细,他相信张溪能懂自己的意思。汉末纷争了数十年,如今天下三分,三家势力也逐渐趋于稳定,谁家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动灭国战争。甚至于,一家要灭另一家,第三家必然会选择拖后腿……除非出现非常巧合的变故,否则要一统天下,难度实在是太大了。历史上也是如此。邓艾偷渡阴平,是谁都没有想到的,而刘禅投降的那么快,也是东吴没有想到的……东吴救蜀的援兵都没有抵达永安呢,刘禅就已经投降了。真不是东吴非要趁火打劫,而是刘禅已经投降了,为了保证长江防线的完整性,东吴必须要拿下永安,这才有据长江自守的资本。事实也证明了,东吴最后灭国,除了杜预的功劳外,王濬从永安南下的水军舰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嘛,又扯远了。回到如今的北伐话题上……诸葛亮其实知道东吴不可信,但没办法,现在的局势,逼得诸葛亮必须争取东吴的好感,让大汉在北伐的问题上,不至于被东吴拖后腿。诸葛亮是真的没指望东吴会出兵东线,帮大汉分担魏军的压力……摸鱼混日子这种事儿,又不是只有东吴的人才能想到。诸葛亮真正希望的,是能够通过江夏郡,稳住东吴集团,让他们不至于在荆州军团北上进攻宛城的时候背刺拖后腿。毕竟,在这次诸葛亮制定的计划中,荆州军团,是要打主攻的。但问题是,要让荆州军团担任主攻,就必须帮助荆州军团除掉太多不稳定的因素,否则荆州军团无法全力北上。而荆州军团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东南方向东吴的威胁。如果一个江夏郡就能让东吴暂时按兵不动,那么对大汉来说,也不是不能付出的代价。可惜……东吴的反应,跟诸葛亮想的,还是有些差别的。根据邓芝的回报,东吴不愿意在明面上跟大汉重订盟约,只愿意私下达成协议,并且达成协议的方式,也跟诸葛亮想的不一样。东吴方面希望大汉是“败退”出江夏郡的。虽然这么一来,确实可以掩人耳目,把文聘的江夏军团调入襄阳听用,再加上东三郡的寇封军团,襄阳北上进攻宛城的兵力,也已经足够了。但问题是……诸葛亮真的不能完全相信,东吴在占据了江夏郡后,真的会乖乖的呆在那里不动,更别说还会在东线汝南发动进攻了。这个问题别说诸葛亮不信,就是邓芝也觉得不可信,因此邓芝不得不暂停跟东吴的谈判,先回到荆州,把这个条件快马告知诸葛亮,请诸葛亮决断。邓芝是真的不敢在这种大事上自己做主……虽然他是持节出使,其实是有临机决断的权利的,但这个事儿实在是太大了。诸葛亮今天要跟张溪商议的,就是这件事。而张溪的回答嘛,倒是不出诸葛亮的预料。“孙仲谋反复无常,何以信之?!”这就是张溪的回答,非常的不屑。就东吴那帮混蛋的操性,他们真要得了江夏,荆州军团不北上还好,要是真的北上了,信不信他们分分钟复刻一个白衣渡江给你看!!!反正张溪对东吴是真的没啥好感。但诸葛亮还是稍微有些犹豫,琢磨了一下,说道,“据邓伯苗所言,此番东吴出面接洽此事之人,乃周公瑾……此人素来名声极好,重情重诺,元长当也有了解……”诸葛亮到底是这个时代的人,还是受限于这个时代人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名声有时候,可是比命还重要的东西。尤其是像周瑜这样的天下名将,必然是珍惜羽毛之人。前两次东吴背盟,一次是吕蒙领兵,一次是孙权,孙盛领兵,周瑜从来没有参与其内……在诸葛亮看来,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证明,这种背盟之事,周瑜这样的天下名将,是不会参与其中的。这次既然周瑜主动出面接洽这个事情,未必没有东吴方面用周瑜的名声作保,这次他们会遵守盟约的意思。毕竟这次是暗地里达成协议,无法明面结盟……而即使明面结盟,诸葛亮也不是那么放心,毕竟孙权的信誉,真的不剩下多少了。比起孙权,诸葛亮更愿意相信周瑜这样的天下名将。你别说,张溪一听说这事儿是周瑜主动参与的,也多少有些安心……在这个时代生活了十几年了,不可能不受到这个时代的思想价值观影响。再加上自家媳妇儿对她的公瑾哥哥一向崇拜,反而对她那个亲二哥一直都不怎么看的顺眼……导致了张溪对周瑜的感官,也偏向于正面。但,张溪这人,出了名的谨慎……说难听点,他就是容易想的多。虽然在内心,张溪还是认可周瑜的性格和人品的,但很多事情,张溪都会多想那么一点……万一周公瑾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叛变了呢?!再说了,仔细回忆一下史书记载,周公瑾确实儒雅超群,雅量高致,但这货,也不是那种循规蹈矩,把自己名声看的很重的人。这货在孙策刚死的时候,敢冒着“叛逆”的名声,带兵奔丧……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事儿。如果不是周瑜首先跟孙策指定的继任者孙权确定主从之礼,那周瑜这个带兵奔丧的性质,可就不是分张昭权利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这货,为了东吴的基业,未必真的会在乎自己的名声。因此,张溪出于谨慎起见,还是劝说了一下诸葛亮。“周公瑾虽儒雅超群,雅量高致,却绝非不知变通之辈……他与我等,到底分属不同,若其只以东吴为念,却也未必可信!!!”张溪如此说道。而张溪这么一说,一向谨慎的诸葛亮,顿时也开始含糊了。有时候吧,真的,不得不说一句——人以群分。张溪和诸葛亮这俩人,年纪差了快十岁,却能谈得来,真不是没有原因的。诸葛亮一听张溪这么说,也立刻开始在脑海里盘算,一旦周瑜也选择了背盟,那么让他领兵进入江夏郡……后果有点麻烦啊。毕竟,这是周公瑾!在赤壁击败曹操,保住江东基业,在淮南击破曹休,奠定东吴版图的周瑜,周公瑾。可不是什么吕蒙,孙盛等辈可以比拟的。第765章 人选诸葛亮用兵素来谨慎,是建立在他对所有战略发展可能,提前预测,提前做好预案的情况下的。诸葛亮不是神,他不可能真的未卜先知,因此,当他接受张溪的说辞,认为周瑜也存在不顾名声,背盟偷袭的可能后,立刻开始盘算跟东吴达成协议的利弊。诸葛亮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这事儿,得依照原计划来。“当今之势,非出奇不足以定鼎天下……两线防备,于我无利!”诸葛亮无奈的说道。还是那句话,三足鼎立之势已成,短时间内要破局,必须冒一定的风险。如今依然是曹魏势大,占据中原有利地形,面对关中,不仅有三关之险,宛城,许昌等地,在曹魏数次修筑之下,已经是坚城,易守难攻。单独一路出兵,很难直接撼动曹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只有两路夹击,甚至是说动东吴北上,三路夹击,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攻破曹魏防线,进入中原。而以大汉如今的国力,打一场维持一两年的战役是可以的,但跟曹魏进行来回拉锯,是肯定耗不过家大业大的曹魏的。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