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6页(1 / 1)
('
而这个提议,也终于是提醒了曹叡。之前曹真送来的疏奏,曹叡已经看到了,他也不是不想回复曹真,而是需要结合形势,询问朝中心腹重臣,做出决断后,再给曹真回复……谁知道曹真那么的沉不住气,居然做出了擅自出兵的举动来。是的,现在曹叡也转变了思路,不再纠缠在曹真是不是无诏出兵了,而是把曹真的行为定义为擅自出兵,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曹真立刻下诏,急令刘晔,董昭,陈矫三人入宫,密议此事。之所以召集这三人,是因为这三人全都是武皇帝时期的老臣,如今都是身居高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跟曹真有太多的牵连。这三人才能给曹叡最合适的建议。而这三人受到曹叡召见,得知曹真“擅自出兵”的事情后,一个个的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天子都已经给曹真的行为定性了,那就不是要他们三个来帮着想怎么处置曹真的,应该是让自己几个人帮着出主意,该如何善后的。资格最老的陈矫开口,说道,“臣以为,大将军所为,不合礼制,本当严惩。然如今大将军领兵在外,不可分心,切待大将军回朝后,再做论处。”陈矫这话的意思呢,已经是很明显。事情已经这样了,兵也已经派出去了,叫是叫不回来了……还是让曹真先打吧,打完了回来再算账。打赢了,小惩大诫,将来逐步的收回曹真手里的兵权,给曹真一个体面富贵的晚年也就是了。打输了……该怎么罚怎么罚,不用有太多的顾忌。甚至于以陈矫的性格脾气,要换成是他擅自出兵还打输了,自己赶紧找棵歪脖子树上吊算了,哪里还有脸再回来?!陈矫这话一出,基本就算是奠定了这次密议的基调,刘晔和董昭也都同意,暂时先让曹真领兵作战,朝廷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一切都等曹真打完回来再说。但是呢,刘晔和董昭对这个保障工作,也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常规的后勤保障,比如粮草军需的供养,细作情报的提供,肯定是要全部围绕着出征大军来做的,毕竟是自家的军队,谁也不希望自家军队打仗因为粮草不足或者情报问题打败仗。但是,曹真这个人,和他的指挥决策层,不能就这么放任他自由发挥。从曹真擅自出兵的行为,和曹真对司马懿的态度,很难说这次反攻关中,曹真会不会按照原定计划执行。擅自出兵,说明曹真如今的心态已经乱了,有些急于求成……这样的心态领兵作战,是兵家大忌,不能放任曹真用这种心态去对阵蜀贼。尤其蜀贼的雍州刺史张溪,是一个谨慎小心,又擅长机变的人,面对这种人,首先要保证自己不能着急,不能犯错,否则的话,就是送上门去给人家揍。曹真如今的心态是肯定斗不过那个张元长的,必须要有个人能够去制衡曹真,勒住曹真的躁动心态的缰绳。而曹真对司马懿的态度,从他给曹叡的那封信里就能看的出来,是对司马懿有着非常大的不满的,这也就导致了曹真是不是会按照之前商量好的策略进兵,也要打上一个问号。没别的,反攻关中的实际策略,虽然是大家一起商量出来的,其中曹真,司马懿,刘晔,夏侯尚等人都有参与,但总体框架,却是司马懿一个人提出来的。换句话说,这个反攻关中的实际实施计划,是司马懿提议,其他人帮着完善的……说是司马懿提出的作战计划也说的过去。以曹真如今的急躁心态,再加上对司马懿的嫌隙态度,他要是不想用司马懿提出的原定计划,临时自己改变战略计划,也不是不可能的。这可就是大忌了。先不说此前的各种准备可能因此而白费,就说曹真……真不是在场的所有人都小瞧了曹真,主要是在场的所有人都认为,曹真如果单靠自己的能力和谋略,真不是那个张元长的对手。虽然很郁闷……曹魏朝廷能对付张溪的人不是没有,但肯定不是曹真。所以啊,刘晔和董昭都建议曹叡,派出一个合适的人选,赶去曹真的营中,一方面稳定曹真的心态,另一方面,督促曹真按照原定计划实行反攻策略。而这个人选……不太好找。首先,需要能在一定程度上,镇住曹真。这样的人,必须是老臣……甚至最好是武皇帝时期的老臣。曹真这个人吧,虽然在同辈中有些自傲,但对老臣还都是很敬重的。其次,这个老臣要懂得轻重,了解分寸,不能是那种性格耿直的人,需要有足够的技巧劝说曹真接受意见,也不能是那种倚老卖老的人,仗着资历乱指挥,打乱军队的战阵部署。第三,这个老臣,最好还是跟曹真有着不错的私人关系,容易被曹真接受。这么一盘算下来,满朝文武一筛选,符合条件的,也就只剩下一个人了。新任大魏司徒,王朗,王景兴。王朗是曹操时期的老臣,而且是天下大儒,名望卓著。王朗这个人也非常的识时务,懂人心,在大魏朝廷内人缘一直不错,跟各大世家和曹氏宗族之前的关系都很好。王朗的儿子王肃,跟曹真还是莫逆之交,两个人私交甚笃。而且最重要的是,王朗此人,文学造诣极高,但不通军事,也从不会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指手画脚。几个条件都符合,简直是最合适的劝说曹真的人选。唯一有一点让包括曹叡在内的人不放心的是,王朗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让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人家出征,实在是有点……不太人道哈!曹叡本来不想让老人家这个年纪还要经历军伍之苦,想要另换他人……可找来找去,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无奈,曹叡只能宣诏王朗入宫,跟他讲明白现在的情况,让王朗自己做决定。他要是愿意去,曹叡就派他去,要是不愿意去,曹叡也不会勉强他。毕竟年纪真的太大了,曹叡还不至于如此的丧心病狂。可以说,曹叡询问王朗的意见,是发自真心的。但王朗面对曹叡的询问,他却不能不多想。曹叡继位后,立刻提拔王朗为司徒……这可是三公之列,人臣之极了。曹叡对王朗,是有知遇之恩的。而如今,身为天子的曹叡有困难需要臣子解决,王朗身为魏臣,他能说出任何拒绝的话来么?!拒绝的话,天子虽然明说不强求,但心里怎么想,谁知道呢。接受的话,就算这把老骨头殁于王事,子孙后代的前途也有了保证。老头子如今已经活了七十有六了,还能再活几年?!有这样的天降好事,王朗能拒绝就有鬼了!!!第771章 拖延王朗奉了诏令,以七十六岁高龄,日夜疾驰,只花了七天时间,就从洛阳赶到了曹真的军中。而此时,曹真已经派遣西征军前锋韩德攻取了大荔县,然后命令韩德暂停进攻,就地休整防御,开始了就地布防的任务。有一说一,曹真确实看不上司马懿,认为这老小子不老实,心思难测,甚至有抢功的嫌疑……但对司马懿的反攻关中战略,曹真是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这个战略,虽然是司马懿提出来的主框架,但他曹真也是点头同意并且一起完善的,作为一名成熟的军事将领,他不会放着已经经过反复讨论验证的成熟战略不用,靠自己临阵拍脑子,想一个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战略出来用。这次曹真虽然是擅自出兵,但采用的,还是原来的战略,并且曹真本人并没有要修改的意思。因此,曹真才会选择在攻克临晋后主动放慢进攻速度,吸引蜀贼主力集结,摆出就地对峙的架势。战略要求如此,曹真不过是按照计划行事而已。当然,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也逼得曹真不得不暂停行军。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