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页(1 / 1)

加入书签

('

这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这个吴懿也没办法。

其实吧,真要说起来,其实关中地区也不是没有水军……大汉在这里,有一支水军,是黄权这些年在关中好不容易才搭建起来的。

但问题是,最近这些年,关中到处都是要花钱的地方,张溪手里的那些财政拨款全都用来改善民生了,对黄权组建水军的事儿确实也不太上心。

因此,黄权倒腾了好几年,只勉强造出了二十余艘战船,总共不到两千人的水军规模。

而更要命的是,黄权选择训练水军的地方,是位于左冯翊的泾河……跟渭河完全不搭边。

所以啊,吴懿也没办法,他要渡过渭河,只能是通过搜罗渔船渡河。

而当吴懿率领的北军渡河渡过八千人左右的时候,吴懿又接到了一个让他不安的消息——派出去的侦骑回报,说是渭河对岸不远处,发现魏军侦骑。

也就是说,吴懿刚刚领兵渡河,还没有正式往槐里进军呢,就已经被魏军给掌握了行踪。

这就逼得吴懿必须抢时间,不能等到自己预估的一万人全部渡河完毕,他只能立刻率领这已经渡河完毕的八千人集结整装,立刻向槐里进发。

至于剩下的北军士卒,只能交托给张南,冯习二将,让他们领兵随后跟上了。

吴懿在抢时间出发救援槐里,而郭淮这个时候,也接到了侦骑斥候送回的情报。

槐里县东北方向的渭河沿岸,确实发现了蜀贼大军的踪迹,而这个渡口方向距离槐里县,不过七八十里的距离。

这个距离,急行军,大概就是两天左右的时间,就能抵达槐里城。

那么郭淮有没有把握,在两天的时间内,攻破槐里呢?!

也许可以,也许不能。

如今的槐里城,经过七八天的猛攻,外围城墙基本已经破损,城头的床弩已经全部击毁,城门也已经撞的差不多了,蜀贼已经在城门内树立起了刀车防御,城内守军也从五千人下降到了三千人左右了。

这样的城池,也许明天一攻就破,也许还能再坚持个两三天……都有可能。

可站在郭淮的角度讲,他就算有把握在第二天一早攻破槐里,他也必须考虑,在面对敌军援军到来时,自己能不能守住槐里。

就槐里城目前已经被几乎摧毁殆尽的守城设施,两天的时间,根本不足以修复多少城防,也没办法打造足够的守城器械……就算郭淮手里还有一万士卒和五千骑兵,但这跟和敌人野战有什么区别?!

所以,郭淮首先想到的,就是叫回秦朗的骑兵,在敌军没有彻底包围自己之前,撤出右扶风,退守武关,先保证武关不失。

但是呢……郭淮仔细查看了斥候侦骑的报告,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蜀贼北军虽然在渭河南岸集结,但兵力似乎并不多,撑死了不超过一万人。

就一万人?!

如果只有一万人的话……其实野战也没什么大不了啊哈。

别忘了,郭淮手里可是有五千骑兵的。

就凭这五千骑兵,就足够在平原开阔地带对抗一万步卒了,更别说郭淮手里还有一万多魏军步卒呢。

好像,也不是一定打不过哈。

反倒是选择后撤的话,不仅如今右扶风的大好局势会被彻底葬送,就连自己的名声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啊。

被敌人区区一万步卒吓退,这要传出去,他郭淮以后还怎么有脸继续领兵了?!

所以嘛,郭淮思虑再三,觉得也不是不可以,在槐里县打一次围点打援,吞掉这来援的万人蜀贼。

不过嘛,郭淮作为名将,他自然有他的道理。

为防情报有误,导致战场形势判断出现错误,郭淮再次派出了斥候和侦骑,一定要沿途盯紧这支来援槐里的蜀贼部队,搞清楚他们的具体人数,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后援。

郭淮吃够了上次关中之战时情报判断失误的亏了,在这方面,郭淮可不想再吃第二次亏。

而这次,郭淮终于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准确情报。

蜀贼来援的部队,确实不到一万人,甚至可能只有七千到八千人。

但是,蜀贼在渭河沿岸,依然在不停的用渔船载兵渡河,后续援军有多少,斥候们不敢太过靠近,所以并不能得出准确的数字。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兵力不在万人以下。

这下,郭淮有点犹豫了……还要不要继续围点打援了?!

第802章 三方应对

郭淮陷入了犹豫之中。

蜀贼北军确实如他猜测的那样,提前进入了关中,这也就意味着,自己在理论上,随时可能被蜀贼的优势兵力进行反包围。

按理来说,郭淮现在的最优解,就是领兵撤出右扶风,保住武关为要。

但……蜀贼北军的操作,又让郭淮看到了一丝翻盘的可能。

如果蜀贼是数万大军齐至,那郭淮根本不用想,现在撤兵还来得及。

可蜀贼北军居然只来了不到万人,具体来说只有七八千人的步兵士卒,轻兵冒进的赶来救援槐里,主力大军现在依然还在渡河。

有过在渭水撤军经验的郭淮,很清楚渡过数万人的兵马,以及粮草军械补给需要多少时间……没个三五天的时间,根本过不来。

而这个时间差,在郭淮看来,并不是不能对蜀贼的那八千北军迎头痛击,甚至一举吃掉这支部队。

而且即使是退一步,从撤离右扶风的角度讲,如果能先一举击溃这支冒进的蜀军先锋,那么将来撤退的时候,郭淮也不用担心身后有追兵,甚至于,他可能只需要撤退到右扶风的堡垒群,就有足够的的时间去利用这些堡垒群抵挡住蜀贼的反攻,依然可以在右扶风保留一块前进基地,不需要彻底退到武关去。

对现在郭淮来说,退,自然是最稳妥的选择,就是有点丢人。战,也不是没有获胜的希望,但需要速战速决,一旦被蜀贼拖住,那他再想撤退,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郭淮思虑了一阵,最后做出了自己的决断——战。

这个决断,既有现实的考虑,也有郭淮自己的私心。

现实方面,蜀兵轻兵冒进,先锋只有八千人,而郭淮手里,光凭秦朗的五千骑兵就足够对付这八千步兵了,更别说郭淮还手握着一万余步卒。

郭淮是真不觉得,以这么优势的兵力,击溃一支八千人的步卒,有什么困难的。

私心方面……这些年,郭淮的战绩也是让人骂的不清。

从凉州败退到关中,从关中败退到关内,一路上都是在输。

虽然挨骂的大头是曹真的这个主帅,但郭淮的名声,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牵连,他早年在凉州和陇山打出来的威名,如今也基本没人再提起了。

如果再不打一个像样的胜仗,最后被这区区八千蜀贼吓退……郭淮觉得吧,他这辈子估计就再也没有领兵上战场的脸面了。

所以,打还是要打的,而且要速战速决。

在做好决定后,郭淮立刻对目前的兵力做出了调整。

首先,郭淮暂停对槐里县的进攻,只分出四千人监视槐里县的四门,剩余的七千士卒,郭淮全都收拢回来,做好迎接战斗的准备。

其次,郭淮派出军使去给秦朗下令,让他不用管那支长安来的援军,尽快赶回来跟自己汇合。

即使放那支长安来的援军往槐里进军,他们也不可能跑的过骑兵,这中间至少有两天左右的时间差。

这个时间差,足够郭淮在槐里城下击溃蜀贼北军先锋,然后从容后撤,退到堡垒群据守了。

反正也没再打算进攻槐里了,你是不是支援到位,郭淮是真的不在意了。

而随着秦朗的撤回,还给郭淮带来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消息。

根据秦朗所言,那支从长安出发过来支援槐里的援军,战斗力并不强,组织度也有限。

不过三天的骑射缠斗,秦朗率领的骑兵就造成了大概有两千余人的伤亡,营寨的蜀贼援兵也曾经不止一次有炸营的迹象,只是很快就被平定了下去。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