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页(1 / 1)

加入书签

('

另一方面……昆阳城虽然是光武皇帝成名之地,但却不是光武皇帝的“龙兴之地”。

昆阳就是普通的,位于颍川郡和南阳郡交界处的一座小城。

从地理位置上看,昆阳确实是连接颍川郡和南阳郡的要道,但是吧,不管是汉末黄巾之乱还是后面的诸侯并起,对昆阳的影响却并不大,这地方从曹操起兵,联合颍川世家占据颍川后,就一直在曹魏的控制之下。

因此,昆阳城一直没有受到太大的威胁,因此也没有加固城墙,囤积武库的必要。

昆阳城墙不高,也没有足够的武备,真不需要什么大型攻城器械,一些钩梯,云梯就可以了,甚至可能连冲车都不需要造,就能对昆阳城防造成足够的威慑。

因此,邓艾只花了五天用来砍伐树木,打造钩梯,准备对昆阳进行强攻。

但……偏偏在这个时候,曹真率领着两万五千司隶军主力,赶到了昆阳。

又没过几天,郭淮,司马师也率领武关七千残兵退到了这里。

这下子,双方的兵力对比对比调转了,王基这边只有三万七千余人,而魏军,再次在昆阳集结了五万人。

而一个小小的昆阳,城内外一下子集中了九万人……攻城战不是首要的,双方野战,成了第一选择。

昆阳城容不下这么多的守军,因此曹真领兵在昆阳城的西南角下寨,跟昆阳城内的司马懿等人成犄角之势,协助防守。

王基一看曹真领兵到来了,为了防止曹真分兵攻击自己的侧翼,王基也不得不分兵,让邓艾在昆阳城正面继续看住城内的司马懿和王凌,而自己,这带领两万人移营到曹真营寨不远处,两军对峙。

昆阳四周,看似剑拔弩张,但实际上,一时间两军都有点投鼠忌器,打不起来。

王基这边是忌惮于魏军的兵力规模,以及无法判断魏军是否还有后续援军,而司马懿这边,则是顾虑于军心士气,毕竟大部分魏军都是经历过一次战败后,才来到昆阳的。

谁都不敢主动发起进攻,都想着先稳一波,防守为上。

王基一看情况有些僵持住了,也没有要冒险硬攻强打的意思,立刻向宛城发出了军报说明情况,同时希望徐庶尽快派兵来援。

毕竟,汉军现在虽然休整,但总兵力已经高达十一万了,哪怕要在宛城留下一万人驻守,可动用兵力也在十万左右。

而现在在昆阳这里,王基只有四万兵马。

昆阳这地方,地处开阔,当年新莽的大军二十万围攻昆阳呢,再来个几万兵马也不是问题。

只要重新占据了兵力优势,要攻下昆阳,其实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所以,现在的整体局势对汉军来说,还是有利的。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庶接到了来自王基的军报。

照理来说,王基的考虑却是没错,徐庶直接发兵,以兵力优势,直接平推昆阳,乃至整个颍川郡都可以。

但偏偏也是在差不多的时候,徐庶接到了襄阳留守的文聘,江陵太守石苞的求援军报。

文聘的军报中说,大约是在十天前,东吴水军突然沿汉水而上,先锋部队甚至抵达了襄阳旁的宜城县外围。

石苞的军报中说,自半个月前开始,东吴水军以操练为由,从江夏沙羡和陆口两个方向出兵,时常在长江游弋,最近的一次,距离公安城外的港口不过五十里。

这两人的军报,其实都传递了一个意思——东吴不稳。

这就让徐庶不得不犹豫了。

到底是继续进兵颍川,进攻河南,威逼洛阳,还是占据宛城,建好就收,回军协防襄阳,江陵,防止东吴背刺。

这个问题……徐庶还真没法自己一个人决定下来。

第884章 徐庶断策

自从留守荆州以来,徐庶很少有独自决断的时刻。

先帝入川时,荆州留守主将是关羽,首席谋士有孔明……后来孔明,士元等人都相继入川了,徐庶才正式辅佐关羽,镇守荆州。

中间还有张元长那小子过来帮过一段时间的忙,当过一阵子南郡太守。

也就是近十年,徐庶才作为关羽的首席谋士,真正开始独当一面。

但,由于关羽孤高的性格,徐庶很少有需要自己做决断的时候,他大多数时间要做的事情,只是给关羽提供建议,并在关羽脑子发热的时候,尽量劝说关羽不要犯傻。

可现在,真的到了需要自己做出决定的时刻了……徐庶却隐隐有些不安。

理论上讲,如今宛城官职最高的人,应该是车骑将军张飞,在关羽病倒后,也应该是张飞站出来主持军务,决定接下来的作战策略。

但张飞……

“徐军师说啥,俺老张照办就是!”

这就是张飞给出的答案……虽然一如既往的符合三将军的性格,但无形中,也增加了徐庶的压力。

这已经不是在新野的时候,全部兵力加起来不超过五千人的刘备军了,这可是要指挥足足十一万大军,要决定的是事关荆州安危和北伐洛阳的大事。

而更要命的是,现在的军中,随着关羽病倒昏迷,能跟徐庶探讨商量的人都没有了。

张飞自知谋略不足,当了甩手掌柜,最合适商量的王基和邓艾二人,领兵去了昆阳,关平,吴懿的水平不够,王平只擅长指挥无当飞军,关兴倒是可以跟他聊聊文学,作战就是一个纯莽子……至于廖化,就先别提了,管理后勤和领兵作战都还行,但也只是还行而已。

徐庶只能靠自己来决断,因此,徐庶一直拼命提醒自己,一定要冷静应对。

对于自己的能力,徐庶一向是有着清晰的认知的。

他不如孔明那样全能,也不如士元那样军略出众,至于法孝直……没怎么接触过,只是听过传闻,此人常有奇思妙想,擅长战略布置。

这些人,要么全面比自己优秀,要么某一方面比自己更强……不是徐庶缺乏自信,只是徐庶知道,自己不过是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都不算顶尖的普通谋士而已。

所以,徐庶认为,自己在做战略决策的时候,尽量不要破坏现在原有的计划,在原有既定战略上,稍微缝缝补补,才是现在自己最优化的选择。

那么,这次北伐,孔明制定的战略是什么?!

还是老一套的东和孙权,北伐曹魏,这是基本策略。

具体到实际操作阶段,就是用江夏郡,以及默许东吴侵占零陵,武陵二郡,一共三个郡,换取东吴北上进攻汝南,从而可以使荆州军抽调足够兵马,北上攻克宛城,打通进入中原的通道,然后兵发洛阳。

这个战略,其实到现在为止,最关键的前半段已经实现了,现在就剩下兵发洛阳这一个目标了。

只要攻克了洛阳,兴复汉室的大目标,就已经实现了一大半,剩下的,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东吴突然不稳……虽然在意料之外,但也非常的在情理之中。

毕竟就孙十万的那个名声,谁还能完全相信他不作妖?!

所以,如果按照既定北伐战略的话,这个时候徐庶应该无视东吴带来的威胁,带着十一万大军进逼昆阳,攻克颍川,进而直接进军洛阳才对。

毕竟,当初制定战略的时候,孔明和元长两人,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东吴中途翻脸的可能性,已经做出了提前的布置和应对。

现在襄阳有老将文聘领万人镇守,张嶷辅佐,又有襄樊防御体系在手,即使是东吴有水军助战,短时间内想要攻克襄阳,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而江陵方面,随着武陵李球,零陵潘濬领兵北撤,一部分屯兵公安,一部分屯兵江陵,现在公安和江陵加起来也有一万人驻守,再加上宜都郡的策应,理论上问题也不大。

按照这个战略布置去思考的话,徐庶应该是选择继续北伐,而不是领兵回援。

但……徐庶接到的军报,却让徐庶觉得,事情有些诡异。

襄阳的文聘,江陵的石苞居然同时发来东吴水军寇边的消息,而且徐庶仔细算算发生时间,好像还非常接近。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