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6页(1 / 1)

加入书签

('

李严可以启程会汉中继续镇守了,黄权也可以继续去忙他的益州世家置换土地,以及训练雍州水军的事情了,魏延和赵云忙着去征召雍州郡兵以及制定操练的事项,陈祗和费祎则要把今天的会议内容形成奏章,给几位大佬过目无误后,送给成都的天子过目。

就连旁听的姜维,他也需要回去写一封奏章,把今天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渠道送给刘禅,供刘禅参考。

因此,参与小会议的人,也就是诸葛亮,法正,庞统,徐庶,张溪这五个人而已。

其实法正都是来凑数的,大会议决定的框架里,对益州派的利益涉及的很少,如果不是为了看着庞统不作妖的话,法正都不需要来参加这个会议。

而这个小会议真正需要讨论的重点,也不是对大会议框架进行有效补充,而是……关羽已薨,荆州不能没有实权将领镇守,到底应该派谁去。

根据诸葛亮的意思,这个实权将领,必须是能力和威望都足够,同时也能理解朝廷对外的政策,同时又能被荆州世家大族所接受的人选。

要符合这么多条件的人选,其实也不多,只有两个人——王基和张溪。

王基虽然年轻,但他在荆州为官十年了,从上到下都处的非常好,再加上他“郑玄弟子”的身份,虽然王基也是寒门出身,但在世家大族那边,是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的。

唯一的问题是,王基的威望不够,在政务方面虽然很出色,但在军略上,王基一直没有机会展现出自己的才华,未必就能有效的威胁和压制北面的曹魏和东面的孙吴。

而张溪嘛,早年也在荆州为官过,虽然跟世家大族的关系不算太好吧,但在世家子弟的心里,张溪的威望可不低。

当初张溪为了给世家找事儿做,瞎鼓捣弄出来的岳麓书院,现在已经成为了荆州,乃至江东诸郡学子向往的文学圣地。

司马徽这个糟老头子凭借这一点,都已经跟庞德公并称“徽德二公”了……如果不是庞家和司马家的后代还有点节操的话,酝酿一下舆论,封圣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这个时候,司马徽已经过世了,唯一活着的岳麓书院的创立者,就只有张溪一人了。

因此,张溪虽然久不在荆州,但他在荆州的威望可不算低。

而且,有张溪去镇守荆州的话,以他的名声,不管是北面的曹魏还是东面的孙吴,都不敢大意……他是真的有能力可以跟两国的大将军掰掰腕子的存在。

再加上张溪主动提出了对东吴的外交策略,自然不可能不懂朝廷的用意,由他去镇守荆州,那肯定是比王基更加合适的人选。

而张溪唯一的问题是——他要是去了荆州,那雍州怎么办?!

雍州现在也是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张溪这个雍州刺史要是调走了,谁来主持雍州大局?!

交给魏延这个二把手么?!

魏延打仗倒是很有一套,但治政,尤其是治理雍州这么大,又这么关键的地方,魏延有这个理政的能力么?!

所以说啊……经过一番仔细的讨论之后,诸葛亮决定——他来守雍州。

是的,诸葛亮不打算回成都去了,他要亲自镇守雍州。

一方面,雍州作为北伐的最前线,将来必定是北伐出兵的重要后勤基地和出兵据点,这地方必须要好好的经营。

哪怕是张溪在这边坐镇,诸葛亮都有点不太放心。

另一方面……天子都已经快二十五了,也该学着掌控朝政了,诸葛亮不可能一直这么把持朝政不放的。

朝中也有庞统和法正辅佐,这两人虽然有些争端,但两人知道该怎么把握尺度,出不了大事的。

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诸葛亮决定自己亲自坐镇雍州,成都交给天子学习掌控,庞统,法正保驾护航……至于张溪,赶紧去荆州上任!!!

张溪那个无语的……诸葛亮这老小子是不是忘了,咱们前脚才给子女定下婚约,现在你就一脚把我踹到荆州去了?!

行,你就让诸葛乔在明年秋后,从雍州跑到荆州来迎亲吧!!!

张溪那个怨念的,但……其实就是发发牢骚而已。

其实张溪也清楚,就现在大汉的各位将军里,也就只有自己最适合去荆州镇守了。

赵云年纪大了,诸葛亮现在都有心调赵云回成都养老,凉州那边有徐邈和庞德在,应该也出不了大乱子。

张飞就不用说了,据徐庶所言,自从关羽病逝后,张飞就像被人彻底抽干了精气神的样子,再加上他的年纪,能不能缓过来都不一定。

魏延论军略能力,倒是不差了,但他政务能力不行,去荆州这地方打仗不要紧,搞外交实在是难为他了……再加上就魏延的那个脾气嘴脸,他要是能在荆州呆得住就新鲜了。

至于吴懿……要不咱们还是看看,冯习,张南,傅肜这些人,有没有进一步的培养价值吧。

真的,吴懿能力不差,但他有个致命的缺点——他是外戚将领。

也就是这个时空的大汉太后是步氏,吴氏只是太妃,而且她前面还有一个天子生母甘氏在,否则的话,吴懿恐怕连领兵的机会都没有。

大汉两大外患,宦官和外戚,陪伴了两汉四百余年……诸葛亮怎么可能不防着这个。

所以啊,张溪很明白,自己肯定是要去荆州的。

至于什么女儿亲事……自己完全可以先去荆州,把老婆和女儿留在长安,到时候等到女儿嫁人了再去荆州陪自己就是了。

总不能让自己女儿受委屈嘛。

这事儿就这么定下来了,剩下的事情,大多是庞统和诸葛亮之间的交流,为的还是那点荆州世家的利益分配问题。

张溪不需要插嘴,只需要旁听,听完决定后,自己到了荆州按照这个细则执行就是了。

小会开到这里,基本上该决定的事情就已经决定下来,再剩下的事情,就是闲聊了。

当然,这群人凑在一起,也不是闲聊一些家长里短的事儿。

比如说法正,就开始替自己的两个好兄弟鸣不平了。

“此次北伐,正方总督粮草转运,其功不小……不知孔明以为,可授其何职?!”法正看似漫不经心的问道。

诸葛亮一听到李严的字号,微微皱了一下眉头,然后看看法正,才说道,“此时孝直可上奏天子,由天子决断即可。”

早就说了,这事儿给你面子,你自己决定就好,怎么还非要落瓷实了?!

可法正不能不这么问……问天子?!问天子最后的结果,不还是你诸葛亮说了算么。

倒不如把话说明白了,大家把事儿摆平了好。

“正方为人,虽有私心,然不论出任汉中太守还是北伐总督粮草,任事也算尽心尽力。有功则赏,有过必罚,此亦为孔明所倡,不可有别。”法正说道。

知道你们看不过眼李严私心过重,但一码归一码,至少这几年,李严把汉中治理的也确实不错,北伐总督粮草也是尽心尽力……以他的才能,也该升迁了。

诸葛亮也是被法正说的没办法了,只能是点头,开口说道,“亮以为,正方可调回朝廷六部任用……孝直以为如何?!”

诸葛亮妥协了。

六部是尚书省的管辖范围,法正又是尚书令,他要任命谁为六部尚书之一,诸葛亮这个丞相也不太好直接反对的。

法正这次终于是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又说道,“上庸孟子度,近年……”

“……说到上庸,元长此去,需好生看管寇公仲,令其万不可恃功而骄。”

嘛,诸葛亮直接转移了话题。

孟达这人,从当年不救荆州这事儿就被先帝厌恶了,政治前途已经到头了,这会儿还想再继续抬头……别说诸葛亮不答应,就是刘禅都不会答应的。

刘禅这人虽然懒了点,但却极为重视亲情,谁对他好,谁对他坏,他其实很清楚……二叔为了大汉都抱病薨于征途了,在看看孟达这货,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不救江陵,差点导致荆州丢失。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