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4页(1 / 1)

加入书签

('

张溪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儿,当时就同意了。

反正张溪自己的武艺也就那样,可能都干不过家里看门的大黄,但这并不影响张溪领兵作战啊。

可孙尚香不同意啊。

孙尚香认为,既然上了战场,就需要有最基本的自保能力,否则的话,将来小羊祜的妻子,大概就会跟自己一样,每次听到丈夫出征,总会在家里提心吊胆的。

所以,为了不让小羊祜未来的妻子担心,孙尚香坚持要让小羊祜学习武艺。

大家都知道的,张溪在内宅,是永远干不过自己的夫人的……当年小邓艾没逃的了,现在的小羊祜也没逃的了。

但不管怎么说吧,张溪还是很认真的在教授徒弟的,真没有把人拐来了就扔一边。

原本张溪的想法是,让小羊祜在荆州呆上几年,等他稍微大一点了,就复刻邓艾的培养路径,一边学习,一边帮自己处理政务军务,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能力。

然后在一个时机合适的时候,张溪会带小羊祜去襄阳,拜托在那里镇守的徐庶传授小羊祜具体的理论知识,顺便把自己的儿子换回来,继续帮自己处理政务,军务。

嗯,既能培养弟子和儿子,还能得到两个免费的劳动力,想想都是美事儿。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

建兴七年的五月,张溪接到了来自长安的一封书信。

诸葛亮请张溪去一趟长安,商议第四次北伐的事情。

而且这次,不是让张溪去商量,要不要北伐的问题,而是请张溪去商议,荆州方面如何配合出兵北伐的问题。

也就是说,诸葛亮这次已经说服了庞统和法正,又或者是用手里的权利压下了反对意见,正式要开始北伐了。

因此,张溪不得不把荆州的事务暂时交接给王基,让他暂代自己,全权处理荆州军政,自己启程,前往长安。

而张溪这么一走,小羊祜的安置就是一个问题了。

张溪一走,王基肯定要变得很忙碌,恐怕是没有时间来教导小羊祜了。

而诸葛亮既然已经决定要北伐了,那么荆州方面不管怎么配合,粮草军械的筹备就要率先开始准备,这样的话,把羊祜带去襄阳,交给徐庶教导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因此,张溪思来想去,不如就直接带着小羊祜一起去长安。

一来,可以到这羊祜去长安见见世面,认识一下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二来,张溪也可以把羊祜带在身边,继续教导,也不算是误人子弟。

就这样,张溪带着小羊祜一起从江陵出发,在建兴七年的六月中旬,抵达了长安。

住呢,还是住在自己在长安的宅邸里面,这个宅邸小暄儿没隔十天就会派人来打扫一遍,倒也不用担心没法住人。

在宅邸里安顿下来以后,趁着议事没有正式开始前,张溪就带着小羊祜一起,开始在长安城里转悠,拜访一些老朋友们,顺带的显摆一下自己新收的徒弟。

诸葛亮,庞统,法正,黄权,吴懿,甚至是魏延老匹夫那边,张溪都带着小羊祜去溜了一圈。

某种程度上来说,张溪的人缘还是很不错的。

而人缘更不错的,却是小羊祜。

凭借着聪慧伶俐,但又谨慎守礼的性格,小羊祜一下子就得到了一群老家伙们的欢心……谁不喜欢聪明又乖巧的半大孩子呢。

最可恶的是,庞统和法正这俩人,越看小羊祜越喜欢,非说要让小羊祜转拜他们为师,说带他去成都学习正经兵法……给张溪气的不行不行的。

谁教的兵法不正经了?!

而且就你们俩那个用兵风格,一个比一个喜欢用险,能教出什么好来?!

邓艾那小子好不容易才避开你们俩,没变得用兵更偏激,你们没祸害到我的大徒弟,现在开始想办法祸害我小徒弟了是吧?!

反正张溪是肯定不同意的。

如果真的喜欢小羊祜,生怕他学不到正经兵法的话,那简单啊。

庞家家传的《孙子兵法》,法正你私藏的《司马法》都贡献出来嘛,让我带回荆州去教给小羊祜,不也一样嘛。

好嘛,一说这话,这俩顿时不搭理张溪了。

那两本书,都是两个人的传家兵书,非家族子弟和亲传弟子不授的,怎么可能交给张溪。

不过嘛,不能给张溪归不能给,这两人还是跟张溪认真的商量了一下。

如果将来张溪真的教不了正经兵法理论的话,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业,张溪还是可以选择把小羊祜送到成都来的。

是,这年月,一般传承学业的师父是只有一个,但传授学问的老师,却可以有很多个。

庞统和法正的年纪也大了,他们的这一身本事,也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人才,把它给传承下去。

而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也是被某个死鱼头给刺激到了。

就在两个月前,诸葛亮在长安正式的收姜维为徒,把诸葛家传家的《六韬》,以及诸葛亮自己写的练兵纪要和用兵总结《兵法二十四篇》,传给了姜维。

那个死鱼头都有了自己认定的兵法继承人了,没道理庞统和法正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嘛。

所以,这俩才会看到小羊祜这么喜爱。

一方面是小羊祜确实讨人喜欢,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挑选合适的继承人了。

反正你张溪已经有一个成才的徒弟邓艾了,这个小徒弟,分一半给他们,也不是不可以嘛!!!

第928章 四伐方略

张溪还是第一次知道诸葛亮收徒的事儿……实话实说,张溪本以为经过自己的搅和,诸葛亮不一定有心思会收姜维为徒弟了呢。

一个,是因为姜维本身已经有了不错的机会可以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并不是历史上的降将那样不受朝廷信任,需要诸葛亮来背书,才能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另一个,如今关中都已经攻下了,眼看着下一步就是收复中原了,诸葛亮根本没有那个急迫感,需要给自己找继承人啊。

可谁知道,诸葛亮还是收了姜维为徒,并且提前了好几年,把《六韬》和《兵书二十四篇》传给了姜维。

张溪是真的不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想的,而且在现有的环境下,张溪也没那个心思去询问诸葛亮的想法。

这次来长安,真正的目的,还是开会商议北伐的事情。

这个事情,张溪借着拜访庞统和法正的时候,也问了一个大概。

尤其是这两人,为什么之前不同意北伐,现在却又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同意北伐了。

这两人其实也无奈。

本意上来说,庞统和法正也不是不赞同诸葛亮北伐,他们也知道,趁着司隶没有完全恢复过来之前出兵北伐,是夺取司隶最好的时机。

但他们背后的利益集团并不那么想,因此他们不得不站出来,代表这些人说话。

所以,这两人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反对北伐的人。

而诸葛亮呢,就是通过说服这两个人,让他们暂时保持中立,然后自己回了一趟成都。

诸葛亮这次回成都,先是见了赵云和张飞,跟武勋集团们达成了一致,利用武勋集团来压制荆州,益州两派人的声音。

然后,诸葛亮又跟蜀地世家的李氏,王氏,黄氏的家主各自见了一面,密谈了一次,进行了一系列的利益交换,换取他们不反对北伐。

是的,诸葛亮允许他们可以不支持,但不能反对。

换句话说,就是诸葛亮默许他们不出钱粮补贴北伐,不过将来打下了司隶,分摊司隶利益的时候,益州人自然也没份。

一换一嘛,很公平合理的事情。

在摆平了益州派之后,诸葛亮不给荆州派反应的机会,直接上表朝廷,正式要求进行第四次北伐,并且上了《出师表》。

当然,这个《出师表》跟张溪知道的出师表,已经是不一样了,诸葛亮不用对天子刘禅进行谆谆教导,但诸葛亮追忆先帝殊遇的那段,基本差别不大。

如今的朝廷内部,还是老臣居多,很多当年跟随过刘备的荆州派老臣们,一看到诸葛亮上的这份《出师表》,连反对的心思都提不起来了。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