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2页(1 / 1)

加入书签

('

总而言之,司马宣王真不是《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一遇到诸葛亮就狼狈不堪,只能虐虐像马谡,曹爽这样的菜鸡……起码现在张溪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鲁阳南门守军,在司马懿的指挥下,防守的非常严密。

哪怕张溪有足够的攻城器械帮助,也很难在进攻中找到司马懿的防御薄弱点。

西门那边,诸葛亮能找到登上城墙的机会,但在南门这边,张溪是一点机会都没有找到。

有那么一瞬间,张溪甚至有了这么一个念头——要不跟西门的诸葛亮换换,让他来对付这个宿命中的对手?!

毕竟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是能赢司马懿的嘛!!!

而同样的,南门城楼上的司马懿,现在也皱着眉头,关注着整个局势的发展。

对面的张溪,真不愧是天下名将,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军中法度井然,用兵严谨,进攻的同时,时刻防备着守军反击……司马懿寻找机会出城烧毁攻城器械的部队,没有一次能撑过一炷香的时间,很快就被敌军的弓矢给赶回了城内。

真的是一个不容易对付的对手。

而这个时候,司马懿其实也在想,既然南门这边的张溪这么难搞,要不跟西门的王凌换一下,自己去对付一下诸葛亮?!

毕竟,相比起张溪这个天下名将,诸葛亮到底是以治政闻名天下,也许用兵上,真不如张溪那么难缠?!

就这样,互相琢磨之下的三天后……张溪和司马懿,再次在鲁阳西门,相遇了!!!

这特么叫什么事儿?!

第935章 蒲坂津之战

鲁阳开始大战的时候,黄河边上的蒲坂津,这时候还是一片安宁。

司马师自领命以来,镇守蒲坂津,是一刻也不敢懈怠。

自幼以来,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就备受同宗亲友们的夸赞,他们俩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下,自身才能也确实比身边的同辈亲友们要强的多,导致他们俩的内心,其实也是那么认为的。

可真的开始做事,上了战场以后,这俩才真正明白,这个世界上,有本事的人还是更多一些,以前不过是他们的圈子太小,根本没有接触到而已。

宛城一战,司马昭备受打击,他居然输在了一个完全不识字的賨人将军手里……要不是司马家的仔一向心态过硬,司马昭搞不好会彻底一蹶不振。

即使如此,司马昭依然是有些郁郁不振的样子,显然受到的打击不小。

但好在,司马懿不是白给的,一顿“年纪轻轻,稍遇挫折就一蹶不振”的训斥之后,司马昭被司马懿骂的,重新调整回了心态。

而司马师呢,司马懿倒是没有训斥他,但这次从军出征,司马师也是感受到了人外有人。

别的不说,就郭淮的那一身临危局而不乱,决断迅速的本事,就足够司马师佩服学习的了。

因此,这次受命守卫蒲坂津,司马师是真的一刻都不敢松懈,时刻提防蜀贼来袭。

毕竟,蒲坂津的重要,司马师还是很清楚的,这里是河东的屏障所在,而河东,可是司马家族的老巢了。

有一说一,司马师也好,司马昭也罢,他们不是能力不行,对局势的判断,这哥俩其实还是有自己的一套见解的。

这哥俩欠缺的,其实是历练,是经验,是在面对突发情况的时候,做出最符合当前实际情况应变的能力。

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历练,去成长,他们完全可以达到他们历史上应该达到的成就。

但问题是,现在的大魏,没有足够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司马懿也没有那个时间把两个儿子始终栓在身边耳提面命……司马懿现在是真的缺人手,因此两个儿子,他都必须现在就用起来,用实战去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快速成长。

成了,司马家再添两员大才,不成,那战死沙场的心理准备,司马懿也同样是有的。

司马懿现在领兵去救援了鲁阳,二儿子司马昭就留在洛阳守卫后路,同时做好粮草统筹工作。

而大儿子,司马懿就算再不放心,也必须把他放到蒲坂津去,防备蜀贼从这里突破。

放别人,一没这个能力,二司马懿也不放心。

然后司马师就倒霉催的,遇到了魏延,庞统,黄权这三个人的围殴。

实话实说,如果司马师只是遇到了这三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人,那么即使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依靠蒲坂津特殊的地理位置,司马师也不至于被人摁在地上揍。

一边组织防守,一边向身后河东,甚至是洛阳求援的能力,还是有的。

可问题是,一上来就遇到这三位联合给他挖坑……真的,别说是司马师,就是司马懿本人来了,也未必能讨的到好去。

魏延在领兵潜行,靠近蒲坂津五十里地之后,立刻下令全军,进行急行军,突袭蒲坂津。

再往前,不管魏延用什么手段遮掩自己的行踪,也不可能瞒过魏军斥候的侦查,所以,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是拼速度打一个出其不意。

而为了更好的达成这个目标,魏延选择了自己先带领三千步卒前行,突袭蒲坂津,引动司马师应战。

而司马师在遇到敌军突袭的时候,应变其实也不慢。

蒲坂津是一个渡口,这个渡口的规模不算太大,而渡口两侧也都是高坡,因此司马师并没有选择在渡口内死守。

司马师在渡口两侧的高山上,安排了数十个箭楼,分兵两千驻守,而自己则率领剩下的三千人坚守蒲坂津渡口。

如果遇到敌人来攻,蒲坂津渡口地方很小,不适合大军展开作战,三千兵力足以抵挡敌军的地面进攻。

而于此同时,驻扎在蒲坂津两侧高山上的魏军居高临下,用弓矢杀伤敌军,如此上下配合,敌军就是来万人以上,也别想轻易突破并占领蒲坂津。

司马师就是按照自己设计的上下一体的防守策略,在守卫蒲坂津的。

但这场战事,司马师有三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的,是魏延领军来的这么快,而魏延的作战风格又那么猛,居然亲冒矢雨,主将冲在最前面,进行攻城夺寨作战。

在魏延亲自带头杀敌的鼓舞下,三千汉军展现出了超强的士气和战斗力,一度在蒲坂津外围营寨的争夺中,压制了魏军的发挥。

第二个没想到,是他的高坡防御箭塔,只发挥了两个时辰的效用……两个时辰后,随着庞统带领剩余七千士卒赶到战场,迅速决断,派兵进攻高坡箭塔后,箭塔能给到司马师的支援就越来越少了。

没办法啊,高塔上一共就安排了两千弓箭兵,这些人如果继续攻击魏延所部,那么自身可能被蜀贼爬坡而上,抄了后路。可如果翻过身来阻截爬坡进攻的蜀贼,那自然就没办法支援坡下的蒲坂津防御了。

二选一,必须要有一个选择……显然坡顶的弓箭步认为,自己的小命,比坡下的同僚的命要重要一点。

就这样,司马师在面临蜀贼突袭的第二个时辰后,就有点顶不住魏延猛攻带来的压力了。

当然,事情到了这一步,司马师也不算彻底失败。

蜀贼爬坡进攻坡顶箭楼,本身就是犯兵家大忌的事情,能不能完全攻下来,也是一个未知数。

而三千魏军守卫蒲坂津,面对魏延的三千汉军进攻,虽然处在劣势,但魏延不可能一直这么奋勇下去,汉军的进攻肯定也要有一个休整,这是人的体力极限所决定的……休整过后再战,汉军是不是还能有这样的战力,也不好说。

也就是说,最难的就是现在这个时候,只要司马师能咬牙顶住魏延的进攻,熬过今天,那么到了明天,说不定就能迎来转机。

而司马师之所以能这么想,依仗的,就是自己身后的河东地区。

守卫河东为什么要司马师来,就是因为一旦蒲坂津遇袭,司马师向河东求援的时候,河东世家会看在司马懿的面子上,尽快的组织起一批援军,给司马师送过去。

不管是驻守河东的郡兵,还是世家们的私兵,这时候都不会犹豫不决,坐视蒲坂津失守的。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