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4页(1 / 1)

加入书签

('

哪怕杨炳只是装装样子,出任一年就卸任,可对弘农杨氏来说,继续保持住家族威望的机会,也有了。

这就是杨炳所能想到的,投靠大汉的好处。

好处有,坏处也有,风险更是不小,杨炳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

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世家家主,只不过是杨氏实在人才凋零,这才赶鸭子上架的让他来做出决策。

以前,杨炳还可以暂时晾着蜀汉派来的细作,毕竟这事儿,是杨氏占据主动权……就算杨氏不答应这事儿,蜀汉的细作也不能把杨氏怎么样。

但现在,好像不行了。

黄河水军战败,蒲坂津失守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弘农郡……换句话说,最快三五天之内,蜀汉的大军,就会兵临弘农了。

这个时候,没有时间给杨炳犹豫了。

如果这时候站出来响应蜀汉,号召弘农世家们重归大汉,并且帮助大汉打开通往洛阳的通道,那毫无疑问,杨氏的利益将最大化。

如果这时候依然不闻不问,倒是可以避免将来的蜀汉进攻不利后杨氏面临的风险,可一旦蜀汉真的攻下并守住了洛阳,那杨氏的地位,可就尴尬了。

蜀汉可不需要一个在关键时刻,不能为大汉效力的所谓“四世三公”世家……换句话说,即使回归了大汉朝,杨氏依然不会受到重用的。

弘农杨氏,可能就会跟袁氏一样,慢慢的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杨炳真的不能抉择,毕竟这一个决定,是要压上弘农杨氏全家老小的性命的。

所以,杨炳决定,召开一个家族会议。

既然自己不能决定,那就让大家一起来决定,到底该怎么办吧。

这个会议,大概开了有足足一天的时间……隔天,杨氏突然大开家门,派出了无数的家丁和子弟,去往弘农各地。

三天后,当魏延领军,顺着黄河而下,抵达弘农郡的时候,杨炳亲自带人,到了渡口,堵住了魏延,问道,“将军欲领军攻略弘农乎?!”

魏延当时就傻了……这老头啥意思?!

我带兵过来,不是来攻打弘农的,难道还是来旅游的?!

魏延是没反应过来,但跟他一起来的,不还有一个庞统呢嘛。

庞统赶紧越众而出,对着杨炳躬身行礼,说道,“非也,普天之下,皆为汉土。如今我等,不过奉天子命,代天狩猎尔。”

庞统这话,说的也有意思……天下都是大汉的天下,我们只是代替大汉天子来的。

换句话说,你要是自认是汉臣,这弘农还是汉土的话,那咱们就是自己人,剩下的事儿也好商量。

可你要是自认自己是魏臣……那可就没啥好说的了。

其实就是变相的,在逼杨炳表态而已。

而杨炳,却是微微一笑,躬身行礼,说道,“汉太尉,杨震之后,杨炳,恭迎大汉王师。”

是的,老子投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第937章 求战

鲁阳城外,六万汉军强势以待,鲁阳城内,四万魏军严防死守。

理论上讲,兵力处在劣势的一方,以守城战消耗敌军的兵力和士气,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但……总有人有不同的意见的。

首先有意见的人,是王凌。

“将军岂不闻久守必失,何不出城,与蜀贼一战,以决胜负?!”王凌不满的说道。

你真的不能怪王凌不满,这几天,王凌被诸葛亮攻城给揍的,都快支应不过来了。

所谓的久守必失,不是说的司马懿驻守的西门,而是他王凌驻守的南门。

当然,不是说鲁阳就要失守了,毕竟有司马懿的策应,王凌就算被诸葛亮摁在地上狂揍,鲁阳也不可能失守……但谁被揍谁知道疼,同样也丢脸啊。

好嘛,同样一座城池,西门的司马懿跟天下名将张溪两人互有攻防,谁都奈何不了谁,相持不下……到了南门这里,就自己一个人被诸葛亮摁在地上狂揍?!

是,王凌知道,这是自己指挥能力不如诸葛亮的原因……可问题是,天下人并不知道啊。

在此之前,诸葛亮一直被天下人认为是荀令君一类的管理型大才,擅长坐镇后方,总理政务。

被这样的人打的毫无还手之力,还需要司马懿屡次派兵过来支援才能化险为夷……王凌觉得不仅是自己名声有损的问题,还有可能沦为诸葛亮用兵成名的垫脚石啊。

守城战,王凌是打不下去了,但野战,王凌觉得,自己未必没有取胜的希望。

比起守城战,野战的瞬息变化太快了,两军对垒,真刀真枪的硬拼,没有足够的临阵经验,是很难做到调度完善的。

而诸葛亮呢,从他这几次攻城的指挥来看,用兵风格比较方正,一板一眼并不出奇,属于那种堂堂正正用兵的风格。

很显然,这不是一个战场野路子杀出来的将军,而是读兵书,以兵书之道指挥军阵的文职将军。

再加上诸葛亮本身的领兵作战经验不多,那么也就意味着,诸葛亮的临阵经验不够……也许这个,是王凌可以利用的地方。

野战,拼的最多的就是临阵应变能力,也许这方面,是诸葛亮的弱项。

这就是王凌要求野战的真实原因。

而表面原因嘛……

“鲁阳城小,守城所用不过万人,我军却有四万之众,不能尽其能也。且我军四万,贼军六万,虽有差,其势亦不足惧,何以困守孤城,拒不出战,岂不堕了我军锐气?!”

这就是王凌给出的官面理由。

鲁阳不是什么坚城,再怎么提前做准备,城墙也就那么高,那么厚,城池也就那么大,根本容不下四万人一起上城墙驻守。

每次都只有一万人作战,剩下三万人看戏……这是在浪费防守资源。

而双方的兵力对比,不过是四万对六万,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总这么缩在城内被动挨打,对士气也不利。

因此,王凌要求主动带兵出城,驻扎在鲁阳西南角,跟鲁阳形成犄角之势,方便防守。

你不得不说,王凌的提议,是符合现在的实际需要的,倒也不完全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考虑……可司马懿也有司马懿自己的顾虑。

既然身为洛阳留守,那司马懿肯定要以整个司隶地区出发,去考虑问题。

蜀贼时隔一年时间就再次发动北伐,司马懿不相信这些蜀贼的粮草筹备能做到多么的全面,而颍川到河南之间,根本无险可守,两条大道一旦失守,不仅司隶地区,就是兖州也会受到波及。

这种情况下,只能是用人数优势堵住两条通道,坚守到蜀贼粮草供应不利,又或者是以拖待变,等来朝廷从河北调来的援军。

这样就可以了。

这就是司马懿制定这次颍川防御战的指导思想之一。

这种方法虽然笨是笨了点,但最为稳妥,而且从效果来说,也是对司隶地区伤害最小的作战方式。

蜀贼第二次北伐,夺下了关中,满宠迁徙关中百姓入关,虽然给司隶带来了不少的流动人口,但同样的,也是对司隶财政的一大负担。

那时候曹叡可就在洛阳坐镇呢,他不可能看着这些人沦为流民或者隐户的,肯定要出钱出粮出土地的安置这些迁徙到司隶的关中人……这是对司隶现有利益分配的第一次侵害,也加重了司隶地区世家和百姓之间的负担。

百姓是不会去关注朝廷到底因此能获得多少利益的,他们只知道,关中人跑到司隶来谋生,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生存空间。

而世家大族也不会去管朝廷能获得多少好处,他们在意的是他们能获得多少好处……可在曹叡的眼皮子底下,他们根本没办法获得太多的好处。

曹叡可比他老爹曹丕难糊弄的多。

所以,他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损失,转嫁到司隶百姓的头上。

而蜀贼的第三次北伐,不仅打空了大半个司隶的郡兵,也攻破了南阳,直接把颍川郡置于贼军的攻击范围之内。

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出任洛阳留守,他必须尽快的恢复河洛以及颍川地区的防御力量,把所有的钱粮都投入到军事中去……民生问题,只能是以后再考虑的问题。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