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7页(1 / 1)

加入书签

('

是,蜀贼势大,但如今蜀贼北伐动用的总兵力,也不过是七万余人,比起上次北伐二十余万的兵力来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而你司马懿年中的时候给我的奏折上也说了,已经恢复了司隶七成的战力,总计也有七万余可战之兵……你们兵力相当,应该不至于一败涂地吧?!

你司马懿可是朝廷上下官员公认的,知兵懂兵的大将啊。

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司隶地区,是可以拖延一段时间的,但公孙渊那边……曹叡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这年头,什么玩意儿都敢骑到自己头上来了?!

如果不以雷霆之势,快速平定公孙渊的叛乱,曹叡的脸面往哪儿搁?!

打不过东吴,情有可原,毕竟太祖武皇帝都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是一个有为的君主,麾下也有周瑜,陆逊这样的名将,有江东世家们的支持。

打不过蜀贼,也说的过去,毕竟不管是太祖武皇帝,还是先帝,都有干不过蜀贼的时候……先帝在位六年,连关中都丢了,自己到现在也不过是丢了一个南阳而已,真不算什么。

可要是放任公孙渊称王坐大,引起国境内部不稳,那这个事情可就麻烦了。

曹叡必须向天下证明,大魏依然是那个大魏,纵然受困于一时,也不是随便来个阿猫阿狗就可以动摇大魏的统治的。

这是一个朝廷威严的问题,也是一个政权统治的基础,这个不能乱。

再一个……曹叡看向了自家族叔曹真。

这意思,就是询问曹真,有没有快速平定公孙渊的把握。

曹真直接站了出来,拱手对曹叡保证道,“请陛下与臣两月时间,臣必破公孙贼子,斩其首献于阶下。”

特么别人也就算了,公孙渊这么个玩意儿,曹真要是打不过,那不如直接解甲归田得了。

而且,天子既然这么问了自己,自己肯定要给出肯定的答复……而且吧,这些年净打败仗,曹真也需要有这么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曹叡一听曹真这么说,顿时也有了底气……没底气也不行啊,如今他就只剩下这个族叔还能依靠了。

夏侯尚在返回邺城不久后就病逝了,今年年中的时候,曹休染病在床,现在时好时坏的,总不能再让这么一个人披挂上阵吧?!

宗族将领中,唯有曹真还能领兵出战,曹叡不靠曹真,靠谁?!

外姓将领?!

真不是他曹叡小心眼,能给司马懿这么大的权利,他已经是很大度了……可如今朝中的外姓将领,又有几个有这个能力,同时也足够忠心的呢?!

连三朝元老的田豫都败了啊……派那些连田豫都不如的人去征讨公孙渊,那不是去讨贼的,是去送菜的。

所以,曹叡只能靠曹真,当即下诏,让曹真择期出发,直奔辽东,围剿公孙渊。

围剿完毕后,立刻南下,支援在洛阳作战的司马懿。

曹真领兵,下朝之后只是回家收拾了一下披挂,然后连夜入驻军营。

隔天一早,曹真直接领兵出征了。

不是曹真着急,而是为了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曹真必须尽快赶赴辽东,趁着公孙渊大意的时候发动攻击,这样才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击溃公孙渊,平定辽东之乱。

这就是所谓的兵贵神速……曹真只是打不过张溪,诸葛亮等人,不代表他真的没能力。

可问题是,曹真领兵出征不到十天,洛阳方面的司马懿派人送来奏报。

蒲坂津失守,弘农郡不战而降……洛阳空虚。

好嘛,曹叡直接复刻了一把自己老爹,当场背过气去。

好不容易在御医的诊治下,曹叡缓醒了过来,但依然咽不下这口气,不顾陈群等人的劝阻,差点把自己宫殿里的家具都换一遍!!!

这下,曹叡是真的着急上火了……你丫的司马懿,老子给了你这么大的权利,那么大的信任,结果不到一个月,你就让蜀贼打到洛阳城下了?!

其实吧,陈群很想提醒一下曹叡,蜀贼只是攻占了弘农郡,还没打到洛阳城下呢……但这有什么意义呢?!

连陈群都没有想到,这个司马懿居然这么不中用,这么轻易的就让蜀贼钻进了司隶的腹心之地弘农。

所以啊……当初要是听自己的,不管什么公孙渊,直接南下去支援洛阳的话,现在大军差不多已经快走到黄河了。

可……现在曹真已经领兵快到幽州地界了,总不能再把人叫回来吧。

真要叫回来,那才是儿戏呢。

因此,陈群只能想办法安慰曹叡,同时,劝解曹叡不要失去了冷静。

如果连天子都失去了冷静的话,下面的人更加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了。

而且,司马懿也不是没有在洛阳留有后手,他在洛阳留下了辛毗,司马昭两人守城,同时也给洛阳留下了一万士卒的预备队。

以洛阳城的坚固,一万士卒坚守的话,也未必就守不住。

再一个,根据军报上的说法,蜀贼是在突破了蒲坂津后,通过黄河水路进入弘农郡的,兵力不过万人左右……这支部队,也许能起到奇兵的效果,但仅仅依靠这支部队就想攻下洛阳,还是有些困难的。

再加上,弘农虽然不战而降,但潼关王昶手里还有一万士卒,河东郡也没有失守,河东世家们凑一下,未必凑不出一万人马出来……再加上司马懿主力未失,如果能及时返回洛阳据守的话,司隶未必会丢失。

……至少在短时间内,未必会丢失。

好吧,这话说的,陈群自己都没什么底气,毕竟他又不在司隶前线,所能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凭借军报而已。

而军报这个东西,先不说值不值得信任的问题,就说他包含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少了,陈群也无法完全判断出司隶之战的全貌。

毕竟,司隶那个地方,军事战是一方面,政治利益交换,则是另一个战场。

如果只是军事层面的失败,那司隶还有守住的可能。

可如果连政治利益方面都出现了问题,那司隶,才是真的守不住了。

这些事,不是在邺城的陈群,所能直接掌控的。

现在的陈群,只能是一边安慰天子曹叡,一边希望司马懿能稳住局面……真不要让天子失望了。

第940章 误判

就在曹叡接到司隶战报的时候,司隶的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身在弘农郡的魏延所部偏师,造成的。

杨炳选择了“喜迎王师”,帮助大汉说降弘农世家和弘农诸县,但这终归需要时间。

哪怕只是重新接受大汉的任命,各县县令依然留任,这也需要派人出去宣示交接,不能仅靠本地世家自己一张嘴说了算。

程序还是要走一下的。

所以,在弘农,庞统和魏延还是稍微停留了一阵子,时间不长,大概十天左右的时间。

再一个,弘农郡身后的潼关,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哪里,还有曹魏的弘农太守王昶,以及他麾下的一万潼关守军呢。

王昶可不是杨炳凭借弘农杨氏的威望就可以劝降的人物……要是王昶那么容易就能被劝降的话,当初潼关之战那么激烈的时刻,他早就降了,哪有后来力挽狂澜的表现。

所以,对于王昶,不管是魏延还是庞统,都不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轻易劝降的人物。

潼关方向,还是要打一场的。

而王昶呢,在得知自己身后的弘农郡不战而降后,也一度陷入到了慌乱之中。

没办法啊,弘农整个郡都降了,他驻守在潼关,就失去了任何防御意义。

潼关的粮草和军械,都需要依靠弘农来维持补给,虽然暂时不用太着急,潼关内囤积了一部分粮草和军械,但这些粮草总有吃光的一天啊。

到时候没了补给,谁会愿意饿着肚子上阵打仗啊。

再一个,王昶还是有一些战略眼光的,他能看清,一旦弘农失守,洛阳所面临的的局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弘农随时可以往洛阳进兵,而此时洛阳留守司马懿却还在颍川郡……一个不好,整个司隶的局势就会彻底糜烂掉。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