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1页(1 / 1)

加入书签

('

一万五千人呐,你好歹先来一趟洛阳,提升一下洛阳的军心民心,回头我再让你领兵一万去支援函谷关,难道就不行么?!

这么一来,你既能去救援你弟弟,我还能让洛阳守军提升士气,一举两得的事情……你非要自作主张的干什么?!

辛毗那个郁闷的……司马师这个行为,不管找什么借口,他都是不听调令,放在军法中,直接斩首都不过分。

可辛毗又不能真的砍了他,毕竟现在就靠着司马父子守卫司隶河洛……辛毗不得不派人去谷城,给司马师送去调令文书,给他擦屁股。

解决完了这边两个儿子的问题,辛毗回过头来,给司马懿再次发出了回军文书。

特么别浪了,再浪,洛阳就该让你那俩倒霉儿子给浪没了,赶紧回军防守洛阳吧。

这已经不是辛毗第一次给身在颍川前线的司马懿发出召回文书了,第一次发出召回文书是在五天前。

但那次发出的召回文书,只是向司马懿告知身后的情况,当时辛毗还不知道河东郡会不听调令,行动迟缓,也不知道朝廷的河北援兵一时半会儿来不了。

所以,那次召回司马懿的文书,辛毗只是大概的讲述了一下情况,让司马懿自己决定要不要从前线撤兵。

可现在不行了……情况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你司马懿要是再不回来,恐怕就没有回来的机会了。

因此,辛毗在没有受到司马懿回信的情况下,再次发出了第二次召回文书,而且这次的措辞,相对来说就比较紧急了。

辛毗相信,司马懿在看到自己的第二封召回文书后,一定不会有任何的推脱的。

可……三天后,辛毗接到了司马懿的回书。

司马懿表示,希望辛毗能在洛阳坚持至少十天的时间,给他创造击破颍川蜀贼创造机会。

辛毗一看到这封回书,气的当场两眼一黑……司马家的玩意儿,就没有一个是省心的玩意儿。

当儿子的不听调令也就算了,你这个当爹的也开始拖拖拉拉了是吧?!

好不容易在仆从的帮助下顺过气来,辛毗再次拿起司马懿的回书仔细看了一下,再仔细算了一下回书的时间……辛毗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这份回书,应该是回应自己第一次发出的那封召回诏书……那时候辛毗自己都没太着急,司马懿要求自己坚守洛阳十天,也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

可再一看这封回书的后半段,说什么司马懿要击破颍川蜀贼……辛毗顿时又急了。

特么真别浪啊,老子现在最缺的就是兵!!!

第943章 撤军准备

司马懿没浪,他真的在认真考虑,如何破敌的事情。

在接到辛毗的第一封召回书信后,司马懿就开始认真盘算起身后洛阳的局势。

司马师失守蒲坂津这事儿,司马懿其实不是没有心里准备,他本来也没指望司马师能靠着五千人扛住蜀贼的猛攻。

可问题是,司马懿再有心里准备,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司马师会被一万蜀贼,在一天的时间内直接击溃啊。

司马懿对司马师失守蒲坂津有心里预期,是在给河东地区拖延到足够建立第二防线的时间,或者是被蜀贼以十倍以上的优势兵力集中攻击之下,迫不得已,不得不主动后撤到河东继续指挥作战。

无论如何,也不能是溃退。

这是司马懿第一个没想到的事情……一天时间,别说洛阳,就是河东的世家大族们都没法立刻做出应对吧。

第二个出乎司马懿预料的事情,则是蜀贼没有顺势进攻河东,反而是顺黄河而下,直接进攻弘农。

这多少是有点出乎司马懿的预料了。

在司马懿看来,如果想要彻底占据司隶地区,首先肯定是要剪除洛阳附近的魏军羽翼,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攻占河东,河内两郡。

这两个地方,是直接连接河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当年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时候,太祖武皇帝对如何进攻身在洛阳的董卓,就提出过进占河内孟津的方略。

如今虽然局势不同,但河东,河内两郡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依然是不言而喻的。

怎么就放着河东,河内不打,去进攻弘农呢?!

然后司马懿就遇到了第三个出乎自己预料的事情——弘农郡整郡倒戈,函谷关以西全部沦陷。

看到这里,司马懿当时就有了退兵回保洛阳的心思。

特么弘农都整郡倒戈了,蜀贼不仅了有了进入河南的跳板和立足点,这一下子,甚至连后勤补给和扩充兵员的问题都解决了。

就靠自己留在洛阳的那点兵力,想要阻挡蜀贼往洛阳进军,恐怕真的做不到。

甚至来说,如果坐镇洛阳的辛毗反应慢一点,没有及时往函谷关派出援军,让蜀贼攻破函谷关,然后顺着谷城方向往北一戳,攻占孟津……那河南和河内,河东两郡的联系,一样会被切断的。

难怪蜀贼根本没有往河东,河内两地进军呢,合着他们的算盘在这里呢……只要通过弘农郡进入函谷关,不仅可以大大的缩短进攻洛阳的路线,同时占据孟津,一样能切断河东和河内派往洛阳的援兵。

甚至,如果蜀贼有足够的兵力,再绕过洛阳,去偷袭虎牢关……洛阳就被彻底孤立了。

因此,司马懿在得到辛毗的第一封召回文书的时候,其实比辛毗想的更加多,看的也更加远……他是当时就想要退兵的。

可,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还想着让辛毗坚守洛阳十天呢?!

一方面,是因为司马懿也不知道这个时候弘农郡的蜀军到底进展到什么程度,有没有攻破函谷关了,所以他的底线,是要求辛毗至少坚守洛阳十天。

毕竟,总不能等他回军了,却发现根本没有地方可以让他来坚守吧……洛阳总得给他司马懿留着吧?!

另一方面……撤兵也是要讲究技巧的,不是说撤就撤的。

别的不说,就城外的那五万多蜀贼,他们能让你那么轻松的离开鲁阳?!

司马懿敢打赌,只要自己前脚撤军,蜀贼必然后脚跟上来,而且这一路追杀肯定是少不了的。

而以鲁阳距离洛阳的路途之远,这一路撤军,稍微不注意,就会从主动撤军,变成人心惶惶的溃逃……就算能顺利撤回洛阳,军心士气也不剩下什么了。

因此,必须要想个办法,不让蜀贼有胆子持续追赶,同时也能让自家士卒以高昂的士气后撤。

打一场不大不小的胜仗,就是如今司马懿最需要的事情。

而刚巧,连续被动挨打的守城了大半个月,军中的士气也慢慢的开始变的有些低落了起来,四万多人龟缩城内挨揍,也有不少的军中将士们不服……打一场,宣泄一下情绪,未必就是坏事。

所以,司马懿决定,主动出城,去跟蜀贼一战。

当然,出战的规模还是要控制一下的……这是以战求退的作战,可不是让士卒白白的出来送死,所以肯定是不能大伤元气的。

就一万人,并且司马懿本人不领军出战,而是由王凌带兵出战……这样可以避免主帅战败导致军心受损的情况出现。

而且,王凌这小子,不是之前总向自己求战嘛,行吧,这次给你这个机会。

王凌有点小郁闷,但还是提振精神,领兵出战了。

虽然求战这事儿多少是为了面子考虑,但王凌到底不是一个怕事儿的主,有事儿他是真的敢上……领着一万士卒主动出城,来到汉军营寨前,挑战。

就是这事儿吧……它就稍微有点麻烦。

王凌是在守南门的,他面对的,是诸葛亮……但凡他去西门找张溪约战,说不定张溪都有可能直接出战了。

能不能赢先放一边,但至少不会跟诸葛亮似的,把王凌和他的一万大军给晾在营寨外面真正一天时间,压根不搭理!!!

诸葛亮那是多鸡贼的一个人啊……守了大半个月,始终闭门不出的魏贼,这时候居然主动出城来挑战?!

这里面要是没点猫腻,诸葛亮能把他身前的案几生吞咯。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