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0页(1 / 1)
('
好家伙,这个寒门出身的玩意儿,果然没有世家大族的风流体面啊……既然这样的话,世家大族也没办法去跟张溪这个寒门玩意儿沟通了,只能暂时先支持辛毗守卫城池,同时,也希望司马懿能及时得胜回军。然后……十天后。司马懿倒是回军了,但不是得胜,他是大败而归。带出去了一万八千人,回到洛阳城的时候,只有不到五千人了。其实吧,司马懿本来是带着八千左右的士卒撤出战场的,也一路加速,甩开了赵云的追击,顺利的回到了洛阳城外围。但接下来,司马懿就没办法再避免战损了。要知道,张溪这个家伙,用兵出了名的谨慎,他现在不仅安排了邓艾指挥对洛阳进行攻城,而且也考虑到了,万一司马懿能脱出诸葛亮的包围圈,跑回洛阳来该怎么办!因此,张溪在洛阳南门的外围战场上,也安排了警戒和拦截的兵力,防止司马懿回军洛阳。张溪的谨慎,确实起到了作用,他确实拦截到了司马懿的回军。可张溪也没有想到,司马懿居然能带着八千士卒回来……在张溪看来,司马懿能带着两三千士卒跑出诸葛亮的包围圈,已经算是万幸了。张溪在外围布置的阻截兵力,也只有五千人左右……不是不想安排更多,主要是张溪手头也只有一万五千人,既要用来攻城,又要组织外围防线,人数也不够。这就给了司马懿突破拦截,进入洛阳的机会。而司马懿也没讨到什么好,跟他一起回来的八千士卒,真正跟着他一起撤入洛阳的,只有五千不到……再次战损近半。这样,洛阳城内,总计还有大概九千余人的守军,而两天后,跟在司马懿身后的诸葛亮主力大军,也抵达了洛阳城南门。一共三万余汉军,围攻洛阳……洛阳城,到了最后的时刻。第960章 邺城的决断司马懿是撤回了洛阳,但撤回来的士卒只有不到五千人,加上留守的辛毗所部,加起来也只有九千左右的士卒。要凭借这些士卒,还是战败而归,士气低落的士卒守卫洛阳,司马懿实在没这个信心。但……一时半会儿的,上哪儿去找援兵啊。朝廷的援兵,到现在不见踪影,到底还需要多久才能抵达洛阳,只有天知道。而周边的魏军,基本都处在重要位置上,孟津渡现在虽然暂时无恙,但也不知道还能守多久,虎牢关那边是河北援军来援的通道,也是自己等人最后的退路,也不能轻易失去。没兵可调了啊。而自从司马懿败退回到洛阳后,辛毗的态度先不去说他,司马懿相信,再怎么样,辛毗也不会选择投降蜀贼。但洛阳城内的世家大族们,甚至是隔着一条黄河的河东,河内世家大族们,是不是还能跟以前那样支持大魏……司马懿自己心理都没有底。反正,如果他司马懿不是洛阳守将,而是河内司马家家主的话,这时候真的会嘀咕一下,是不是有投降大汉的可能性。每个世家的情况不一样的,和司马家这种早早把筹码压在曹魏身上的情况不同,河东,河内,包括洛阳城内,也有很多世家大族,其实并没有完全倒向大魏的。这些人一旦作乱,为了自身利益放手一搏的话……司马懿真的可能弹压不住。说到底,司马懿现在还是缺少足够的兵力。因此,思来想去,司马懿决定,从孟津渡调兵。大不了,我孟津渡不要了,河东,河内世家的联系和物资补给我也不要了,就指着洛阳过日子了。只要守住洛阳,撑到河北郡兵从虎牢关来援,那么蜀贼必退,到了那个时候,孟津渡自然也就回来了。甚至,撑不到河北郡兵到来也没关系,只要东吴那边给点力,真的威胁到了襄阳或者是江陵,那么蜀贼为了防止后路有失,也必然会主动撤军……到了那个时候,洛阳也算是守住了。至于虎牢关……这个真的不能调的,司马懿总要给自己留最后一个后手。万一真的守不住洛阳,那就只能从虎牢关方向撤军,撤入兖州再说了。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司马懿给还能保持联系的孟津渡下达了命令,让他们弃守孟津渡,退入洛阳坚守。在司马懿看来,孟津渡那边,自从自己派过去一万援兵之后,应该还有两万人左右在据守,而进攻孟津渡的蜀贼,大概在一万七八千的兵力左右……就算算上那些弘农郡临时征召的炮灰,也不会超过两万五千人。只要自己的两个儿子不浪,撤回个一万五千多人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这样的话,外围的蜀贼总计兵力大概是五万多人,而自己守卫洛阳城的兵力,也在两万五千人左右……这样,洛阳还是有底气可以守住的。至于朝廷方面……这个司马懿没法指望。毕竟蜀贼都已经发动北伐三个多月了,都已经从太和五年打的太和六年了,朝廷连点动静都没有,你能让司马懿指望什么?!其实吧,这点上,司马懿还真的有点错怪大魏朝廷了。从太和五年的十一月,蜀贼围攻洛阳的消息传到邺城之后,曹叡就火急火燎的召集了陈群,刘晔,满宠等人,商议救援洛阳的计划。按照曹叡的想法,是再次启用当初在洛阳的手段,召集屯田民为兵,组建临时军团,南下救援洛阳。曹操留下的屯田制度,在关键时刻,是真的能让大魏续血救命的。但问题是,河北之地不同于河洛,河洛地区是曹操最早实行屯田民制度的,同时也是执行的最完善的地方,再加上当时曹叡不要命的三丁抽一,舍弃一年的农业收入,这才能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爆出十万屯田兵来,吓的诸葛亮等人不敢轻易往洛阳进发。可在河北,这里原本就是袁绍的地盘,世家大族的势力又非常的庞大……早年袁绍可没有搞什么屯田民制度。后来曹操击败了袁绍,陆续收复了河北各地,并且移居邺城,把这里当成自己的老巢来治理……虽然陆续也推广了屯田制度,但那个时候曹操,已经不是在兖州和许昌时期,那个头比较铁的曹操了。曹操深知这个时代的特性,没有世家的帮助,哪怕是他也无法完全掌控所有的事情。如果当初赤壁一战,曹操大获全胜,一举征服江南,那么曹操挟大胜的威望,说不定能对河北等地的世家压制一些,推广有利于曹魏的政策。可赤壁一战,曹操败了……后来面对河北世家的利益诉求,曹操也做出了不少的让步。否则的话,曹操凭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恢复赤壁大败之后的元气,隔年就能对盘踞在关中的凉州集团用兵。别的不说,屯田民,整个河北地区,只有三十万户,并且分布在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个州的地方。河北世家们占据的良田,连曹操都无法轻易撼动,只能是在一些无主或者是山区土地,进行这些屯田安置流民的工作。现在要把这些地方的屯田民召集起来,到邺城集中……恐怕就不是一个月之内能解决的问题。更别说,还要分发军械,进行一些简单的操练……屯田民到底是农民,他们不懂军阵,不懂配合,如果就这么直接让他们上战场,恐怕遇到一点挫折就能一哄而散了。这也同样需要时间。而经历过这些整训,操练,从邺城到洛阳之间的行军距离,至少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前后加起来,没有三个月,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些事情。而有这三个月的时间,说不定曹真都已经率领河北郡兵平定公孙渊叛乱,并且南下支援洛阳了。毕竟,根据曹真传到朝中的军报,他在进入幽州后直接轻兵突进,在辽隧跟仓促应战的公孙渊麾下大将卑衍、杨祚打了一场,大获全胜。如今曹真已经掉头,直逼公孙渊的老巢襄平,并且在首阳山附近,逼迫公孙渊决战。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