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页(1 / 1)

加入书签

('

现在自己占据了一定的上风,也让江陵水军知道东吴水军不是好惹的,那么……退兵吧。

剩下的事情,就让那些文官们去扯皮好了,自己还是赶紧回到陆口,继续思考怎么压制这支江陵水军的办法为好。

就这样,随着朱然撤兵回归陆口,同时加强巴丘水军的防务后,这次巴丘水战,就算是正式结束了。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张溪这边,接到了东吴过江的使者。

东吴这次派出使者过来,一个目的,是到江夏来迎接从成都来的大汉使者邓芝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来向张溪兴师问罪的。

为何无故犯我巴丘疆界!!!

这话说的……张溪听了,当时就想笑。

我还没责问你们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进攻江陵和襄阳了,你倒是来问我为什么进攻巴丘了?!

也就是搭着东吴这次派来的使者,算是张溪的后辈,张溪不好直接发飙,否则早就直接问候上了。

嗯,没办法,这次来的使者,是周瑜的次子,周胤。

其实吧,周胤年纪也不小了,已经快三十岁的人了,跟张溪也就差了十一二岁的样子。

但问题是,张溪是跟周瑜平辈论交的,周瑜的儿子,不管他多大,都是张溪的晚辈。

周胤其实也知道这事儿,但没办法,公务在身嘛。

先是执行公务,大义凛然的代表东吴责问蜀汉犯界,跟张溪据理力争,来回扯皮。

但等到了州牧府的后院,周胤立刻转换身份,先是拜见了姑姑孙尚香,然后又给姑父张溪见礼,一副非常有家教的样子。

公是公,私是私,周胤分的很清楚。

所以啊,张溪看着这么“懂事”,有家教,有分寸的周胤,实在不明白,历史上他到底是因为是什么破事儿,逼得孙权非要杀他,连诸葛瑾求情都不管用,最后还得是全琮和朱据这两个孙权的女婿求情,才不得不饶了他……而更蹊跷的是,孙权的宽恕旨意还没有发出去,周胤自己就病逝了。

特么这里面的事儿吧,但凡有点阴谋论的脑子,都能脑补出不知道多少集的连续剧出来。

但至少,在这个时空,以周瑜如今的身份地位,以及他在军中的影响力……不管周胤怎么得罪了孙权,孙权都不敢轻易的对周胤下手。

毕竟,周瑜一直活到现在,可不是白活的。

不过呢,随着周胤的到来,张溪似乎也明白了一件事情。

东吴似乎对邓芝再次出使这件事,并不是怎么上心的样子。

不然的话,就算要来问责,顺便迎接邓芝,也不应该是周胤来。

是,周胤是周瑜的儿子,娶的也是东吴的孙氏女,算是宗室亲戚……但他一不是他那个名将老爹,二不是东吴名士,三不是身居高位,派他来迎接邓芝?!

就算看在周瑜的面上,张溪都得说一声,周胤不够这个资格。

而派出根本不够资格的人来迎接大汉天子派出的使臣邓芝……有此可见,东吴对这次大汉的使者到访,并不持欢迎的态度。

那么这次邓芝出使东吴的结果,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下了。

第977章 初闻迁都

邓芝时隔一年半,再次领命出使江东,但照旧,在江陵逗留了一段时间。

其实吧,邓芝也知道,这次自己去江东扯皮,基本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但是上支下派的,天子要派人去东吴那边“问责”,他作为老熟人,可不就只能再来跑一趟嘛。

而当邓芝到了江陵,见到了东吴派出的所谓接应使者后,其实心里也明白,自己这次出使江东,大概率是只能走个过场了。

张溪都能看明白的事情,常年出使东吴的邓芝怎么会看不出来。

所以啊,在跟张溪两人的私下交流时,邓芝是真的忍不住,跟张溪诉苦了起来。

核心观点就一个——咱们大汉,是不是对东吴有些太过于客气了?!

人都打到咱们家门口了,不管是有什么样的战略考量,这么频繁的派遣使者过去沟通,沟通不成也只能不了了之……这像话么?!

这么做,只会让东吴那边更加的有恃无恐,也让自己这样出使的使者,在东吴面前显的很憋屈。

邓芝是真的抱怨,甚至都说出了,实在不行的话,希望张溪能帮他跟跟诸葛丞相请个命,让他去洛阳前线跟魏贼对峙,也好过去江东跟孙十万扯嘴皮的话来。

可见,邓芝是真的很烦自己出使东吴的使命。

但……没办法啊。

张溪和诸葛亮都不想跟东吴这么继续迁就下去,可如今的天下大势,曹魏削弱了不假,但东吴也趁势崛起了不少。

别的不说,历史上的那个东吴,可从来没有涉足到淮南地界,更别说占据整个徐州和半个青州了。

东吴现在的实力,可比历史上的那个,要强的多。

而且现在孙权才四十多岁,如果按照他历史上的寿命而言的话,他现在还算是年富力强,脑子还没彻底糊涂呢,现在跟东吴翻脸的话,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尤其是荆州这边,前几年为了支持北伐,所有的战略布置都是倾向于北方的,如今就算要对东吴动手,也需要进行一番战略调整,把重心放到南方来才行。

至少,现在的江陵,暂时还没有做好成为南征基地的准备。

水军刚刚成军,羊衜虽然在最近搞了一个漂亮的水战,压制了东吴的巴丘水军,但那更多是练兵,也是掐着点,避开陆口东吴水军主力的作战,并不能代表江陵水军已经具备对抗东吴水军的能力了。

而陆军方面,张溪现在也在想办法尽快招兵扩充,但受限于江陵东南四县的丁口损失,张溪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还是恢复四县生产,扩充郡兵的事情,只能往后挪一挪。

说到底,要跟东吴翻脸,到底还是需要时间来做好准备……所以嘛,这次去江东,邓芝不管多难,也需要尽力维持住两国关系。

不要求恢复到以前那样结盟共抗曹魏,至少也不能使两国关系彻底破裂,必须要跟江陵争取到能够恢复发展,积累南征力量的时间。

邓芝听完了张溪的理由后,也只能是叹口气……世事如此,他这个当跑腿的,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抱怨完了这个事情,邓芝在闲聊之下,又扯出了另一件事情。

今年五月的时候,侍中庞统从洛阳回到成都,不仅带来了诸葛亮的北伐报捷奏疏,同时也带来了一封诸葛亮请求天子,移驾长安,总御北伐大计的奏折。

诸葛亮在这封奏折里,详细讲述了天子移驾长安的必要性,尤其强调了天子刘禅一旦移驾长安后,关中和河洛百姓必然箪食壶浆以迎天子,北伐将士感念天子亲临,必然奋勇作战这一件事。

其实说白了,诸葛亮就是告诉刘禅,移驾长安可以收获大量的军心民心,对刘禅树立自己的天子威望,有极大的好处。

光这一点,就足够刘禅动心了。

刘禅又不是真的傻子,他不过是对自己的认知明确,知道不管是政务还是军务上,他都不及诸葛亮等人,而诸葛亮等人,不管是出于对先帝的知遇之恩,还是对大汉的忠心,都不可能会背叛自己……既然这样的话,那就把朝政交给诸葛亮等人处理,自己落得清闲,也不是什么坏事。

可这并不代表,刘禅不想成为一个有实权的皇帝。

而皇帝要想有实权,两样东西必不可少——军心和民心。

如果是摊上曹操这样的辅政大臣,那刘禅这辈子也别想触碰这两样东西,好好的在深宫里当个吉祥物才是最妥善的选择。

可刘禅的辅政大臣,是诸葛亮啊……你见过哪个权臣常年不在朝中呆着,也不在朝中培养亲信,更不会提拔自己的亲属掌握实权的?!

反倒是这些年,诸葛亮不管是坐镇长安,还是屯兵洛阳,时时刻刻不忘叮嘱天子,要有自己的执政班底,要收拢天下民心,军心……一副巴不得天子上位,掌握实权的架势。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