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9页(1 / 1)
('
也就是说,吕据在五天前,就已经失守了长沙县。这下,朱然撤的那叫一个心安理得……真不是老子不讲道义啊,实在是这个吕据,他连一点反应时间都不给自己,在自己接到救援军报后就守了三天?!哪怕朱然给长沙派去了援军也来不及啊,路上行军至少也得要四五天呢。看到蜀军援军从南面而来,朱然心里也没了负担……立刻着手准备突围的事情。必须在这一两天内突围。而此时罗县城外的张溪和庞统,在得知石苞和姜维攻破长沙县,紧急来援的消息后,自然是异常的欣喜。但这两位,到底还是头脑清醒的,他们也知道,随着这个消息传到罗县之内,朱然必定是要有大动作的。这两人都不相信,在这种情况下,朱然还会选择在罗县坚守……两人其实都算到了,大概就是这两天,朱然必定会选择突围。而突围的方向选择上,张溪和庞统都预判,朱然更有可能从东门突围。双方立场不同,考虑的问题当然不一样。站在张溪和庞统的角度去考虑,长沙已破,荆南四郡东吴军除了罗县的这两万人外,已经没有任何战力可言了……朱然突围,其实就是败逃。至于巴丘水军,这个张溪和庞统都很无奈……东吴水军虽然处在劣势,但如果他们要走的话,江陵水军还真的不可能拦得住,最多就是多杀伤一些东吴水军士卒,多摧毁几艘战船而已,是无法对东吴水军造成伤筋动骨的打击的。所以从实际情况出发的话,朱然如果从东门突围的话,离的豫章郡更近,也更加容易脱险。而如果朱然选择从西门突围,那就势必会去跟巴丘水军汇合,可这无形之中,也是在增加巴丘水军的负担。巴丘水军现在就剩下六千余人,大小战船不到一百艘……突然增加了两万陆军要运输护卫的话,仅靠这些战船,压力太大了。基于这样的判断,张溪让姜维率领一万余大汉南军和石苞麾下的六千多郡兵一起,凑了两万人,有姜维指挥,去东门堵截朱然,石苞则率领一万六千多五溪蛮兵,去西门拦截。石苞倒是没啥意见,就他这横扫小半个荆南的战绩,已经足够让自己把乡侯的爵位升为县侯了,也不差堵截朱然的这一个功劳。至于五溪蛮兵会不会听话,也不用担心。是,石苞手里是没有汉军郡兵了,但这个罗县周围,有足足六万多汉军,还怕这不到两万的五溪蛮兵翻出什么浪花来?!然后石苞就真的翻车了。朱然的突围方向,还就是西门,面对的,还就是石苞麾下的那一万六千多五溪蛮兵。朱然的军队,是求生的军队,按照兵法来说,属于“归师”,兵法有云:归师勿竭。拼命求生的军队本来就不好惹,而朱然也不是那种控制不住军队的统帅,在他的率领下,往西门突围的东吴军,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而朱然挑选的突围时机也非常的好,实在天刚亮的时候。这个时候,普通的汉军士卒们都是已经早起警戒了,但对于五溪蛮兵来说,就没有早起警戒的说法。虽然石苞也尽力的传达了军令,但五溪蛮兵的组织度有限,这一路跟随石苞征战立功无数,在见到张溪后,该有的赏赐也经过张溪的口头允诺得到落实了……这帮五溪蛮兵,从士卒到首领,也没几个还有要继续作战的觉悟。他们现在的心态,就是装模做样的打完这最后一战,拿着汉军赏赐的钱粮,回山里继续过日子去。因此,石苞在面临朱然的突围出击时,尽管已经尽力的组织士卒阻拦了,但五溪蛮兵的战斗力和组织度实在够呛……连半个时辰的交战都没有坚持住,根本等不来其他各门的汉军士卒合围,就被朱然率众给突围而去了。最后的战果,是石苞用三千多五溪蛮兵的伤亡,换来了一千多东吴军突围的伤亡。石苞那个欲哭无泪啊……这一趟荆南之战,打下了赫赫战功,却在这个罗县城下,吃了一个大瘪。功亏一篑啊!!!第1068章 休战朱然突围而去的锅,看似是石苞的,但实际上,不管是张溪还是庞统,都没有打算让石苞去背。这是他们两个人一起的判断失误造成的,他们直接判断错了朱然的突围方向。不管是张溪还是庞统,两个人这点担当的觉悟还是有的,因此两人并没有因此责怪石苞什么,也没有因为这场失败就减除该给五溪蛮兵的赏赐。而随着朱然突围而去,姜维曾经请示,是不是要沿途追击……就算朱然能领兵跑到洞庭湖,在水军的接应下撤退,但只要追的够快,即使留不下朱然,留下一部分东吴军士卒还是不成问题的。但这事儿吧……张溪和庞统稍微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放朱然一马。这个决策,不是从军事角度去考虑的,而是从政治角度去考虑的。真要把东吴军这最后的两万士卒强行留在荆南,恐怕孙权那边是真的不会善罢甘休的。水军大败,陆军全军覆没,荆南丢失,江夏丢失大半……这种情况下,孙权不管是为了东吴的防御战略,还是为了自己帝位的稳固,都不可能跟大汉善罢甘休,必然会进行总动员,在江夏跟大汉再战一场。而到了那个时候,胜负可就不可预知了。这次荆南之战,大汉能胜,一方面是因为张溪和庞统制定的谋略,完全把朱然的所有反应都计算到了,而朱然本身在荆南防御的大战略上,也出现了非常大的纰漏。朱然把太多的兵力集中在了正面战场上,根本没想到石苞这一路偏师会绕过武陵郡吕岱的防区,直接从零陵郡下手,一路在东吴军空虚的后方平推,最后攻下长沙,合围罗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开战之初,江陵水军和襄阳水军在两次水战中,全部获胜,短时间内掌握了长江流域的控制权。这方面,最大的责任,还真的不用朱然来背,是那个诸葛恪瞎浪的结果。这两方面因素的加成,才导致了东吴军在荆南之战里打的是一塌糊涂,兵败如山倒。可如果再来一次,汉军就不会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至少在水军方面,一旦东吴增兵夏口,以襄阳水军和江陵水军的战斗力,恐怕是很难继续保持住长江水域的控制权的。没有长江水域的控制权,那么在江夏这个地方跟东吴军作战的话,胜负可就不好说了。水军方面,东吴肯定是还有一定优势的,陆军方面,虽然东吴军陆战拉胯,但他们兵多,从江东,淮南等地调兵,再调个十万人左右过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加上江夏原有的水陆联军,又能凑出十五万左右的军队出来。而张溪这边,就只有刚刚经历过荆南之战的汉军士卒们,五溪蛮兵自然是不可能再跟着大汉去江夏作战,而这次荆南战役中,陆军伤亡也有小两万人了,即使算上毌丘俭和文钦两支偏师的兵力,水陆联军加起来也只有不到九万人了。这还只是兵力方面的因素,后勤上的压力,双方也是不能比的。孙权真要是输急了,他可以动用一国之力,全体向东吴军提供后勤补给,而张溪这边,最多也就是用一州之力……后勤压力明显是张溪这边更大。因此,张溪和庞统商量了一下,这次不仅要放朱然一马,同时还要下令在江夏北境作战的毌丘俭和文钦撤兵,撤回江陵郡境内。目的就是给孙权传递一个信号:大汉的目标,只有荆南。对于东吴来说,荆南事关长江上游防线,那是能不丢尽量不要丢,而江夏,那是江东屏障,是绝对不能丢的……以退出江夏安抚孙权,再遣使回复之前孙权让周胤传达的求和要求,从军事战争转入政治扯皮,就是目前张溪能想到的最好的结果。为此,张溪亲率三万军马亲自留在罗县坐镇,派遣姜维率领大汉南军驻守醴陵县,防备东吴军从豫章郡入侵长沙,石苞带一万兵回武陵郡去,一方面安置五溪蛮兵,一方面在武陵郡驻防,州泰带领五千士卒尽快南下,收拢桂阳郡。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