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7页(1 / 1)

加入书签

('

也就是先主恢弘大度,不计私情,还愿意促成此事……换个人,你张溪早就仕途到头了。

现在这个情况也是,小羊祜跟在你身边这么多年了,但凡张溪能有点概念,早就该想办法怎么跟泰山羊氏联姻了……知不知道泰山羊氏在兖州,甚至是整个中原世家内部,是什么地位啊?!

泰山羊氏本来就是兖州的名门望族,羊祜的生母是汉末大儒蔡邕的女儿蔡贞姬,羊祜的婶婶是辛毗的女儿辛宪英。

别的不说,就冲着泰山羊氏这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一旦泰山羊氏选择倒向大汉,那么将来大汉收复河洛,进军兖州,就能争取到一大批的中原世家大族的支持。

所以啊……问羊祜有没有婚配,其实就是诸葛亮在试探,寻求跟泰山羊氏合作的可能。

从国策定位为南征到现在,诸葛亮在洛阳的主要渗透手段,从军事渗透改为了政治渗透,说白了,就是不停的在拉拢颍川,河东,河内,甚至兖州的世家大族。

而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显然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两人都知道,在之后,两家必有一战,而此战中,世家大族选择站在哪边,哪边就能凭空多出三分胜算。

司马懿多出三分胜算,自然可以轻松守卫兖州,可一旦让诸葛亮多出这三分胜算,诸葛亮真的有把握能直接横扫兖州。

这点,司马懿很清楚,所以这几年的时间,司马懿也在拼命的拉拢兖州和河东等地的世家大族们。

其中有一条,就是替自己还没有婚配的二儿子司马昭,求娶泰山羊氏的嫡女羊徽瑜。

一旦让泰山羊氏倒向了司马懿的话,那么至少有一半的兖州世家会选择支持曹魏……诸葛亮也是没办法,只能从羊祜身上想想办法。

没办法啊,上次为了稳固洛阳的形势,诸葛亮已经把自己麾下的大将子侄们都给“卖”出去了,拉拢了不少洛阳和弘农郡的世家大族们,连年仅十岁的小邓忠他都没放过,跟已故太尉杨彪的嫡亲孙女,也就是杨修的女儿定了亲。

这次,诸葛亮是真的拿不出什么手段来阻止司马氏和泰山羊氏联姻,无奈之下,只能是想办法打打小羊祜的主意了。

而诸葛亮这次用来套牢小羊祜的人选,也是下了血本……是季汉天子刘禅的长女,今年才十二岁的刘玥。

直接跟大汉皇室结亲,看你司马懿怎么跟我斗!!!

第1075章 事关国本?

关于诸葛亮的想法吧,张溪只能说……想的挺好,但这事儿,他不掺和。

张溪不想给自己的徒弟制造不必要的压力。

羊祜不是邓艾,邓艾那是自小父亲早亡,就母亲一人在世,自己作为师父,是有必要为了邓艾的婚事操心的。

而且邓艾那也是自己先相中了关银屏,然后再支支吾吾的请张溪出面去提亲的,跟硬塞一个老婆给羊祜的性质完全不同。

人羊祜有爹有妈,哪怕按照这年月的礼制要求,也是讲究“父母之命”在先,至于张溪,撑死当一个“媒妁之言”而已,做不得这个主。

再一个,当初收小羊祜为徒的时候,也是跟羊祜的老爹羊衜说好了的,将来小羊祜到底是效力哪个势力,张溪是不会去强制性的要求的。

所以这事儿……张溪是不会替诸葛亮说话的,最多就是让小羊祜写家书的时候,把这事儿提一嘴,做主的还得是泰山羊氏自己。

再说了……堂堂大汉丞相,没事儿老算计这些玩意儿,真没事儿干了是吧?!

有这功夫,咱们聊聊北伐好不好。

诸葛亮被张溪这通表态给气的,有点无语……但又不好说什么。

这货就这个德行,你能指望他什么?!

但是北伐嘛……

“北伐之事,待诸将齐聚后再议不迟……亮还有一事,想与元长私议。”诸葛亮继续说道,“此事事关国本,望元长万不可推脱。”

国本?!

张溪愣了一下,然后抬头,看向了诸葛亮……半天没说话。

一说起所谓的国本,张溪就明白诸葛亮想说什么了。

在这个时代,能牵扯到国本的事情,大概就是两条。

一条,是天子身体不佳,有殡天之危……很显然,如果是刘禅快要挂了,诸葛亮显然不会有这个心思还在自己的府邸里,关心小羊祜的婚姻问题。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一条了——到现在为止,当今大汉天子刘禅,并没有册立太子。

刘禅不是没有儿子,刘禅现在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璿,十岁,次子刘瑶,三岁。

这两个儿子都不大,考虑到这时代小孩子的夭折率,现在不册立他们俩中的一个当太子,其实也说的过去。

毕竟,皇子夭折不过是寻常事而已,但太子要是出了什么意外,政治影响力是很大的。

但是呢,这两个孩子,不管谁被册立为太子,其实严格说起来,都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这两人,都不是嫡子,也就是说,都不是张皇后所生。

不管是出于礼法,还是出于政治格局的稳定,张皇后的儿子被册立为太子,才是最符合现在季汉政权实际需要的。

可……张皇后和当今天子成婚快十年了,至今无子。

这就不能不让诸葛亮担心了。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一直持续到刘璿成年的话……那么立刘璿为太子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大。

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储君也是君啊!!!

所以,诸葛亮的想法,张溪不是不能理解,但是吧……

“天子正值壮年,丞相考虑这些,未免操之过急了吧?!”张溪略带迟疑的,劝说了一下诸葛亮。

“亮亦知天子康健,不愁子嗣……只是皇后那里……”诸葛亮微微皱眉,话到这里就断了。

话不需要全说出来,不然不好听了。

毕竟,刘禅是证明了自己生孩子没问题的,那么问题就只能在张皇后那里了……只是都是子侄辈的孩子,诸葛亮不太好说出口而已。

成婚十年都生不出孩子来,难道还指望之后十年能有个奇迹?!

诸葛亮担心的,就是这点。

张皇后的地位,是非常稳固的,上到刘禅,下到元从派,荆州派,都不希望张皇后失去皇后之位,哪怕他一辈子无所出。

而诸葛亮呢,考虑到政权结构的稳定性,自然也不希望张皇后出什么意外……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些皇权,宗室,世家之间的关系了。

从两汉之间的历史对比来看,其实,皇权,宗室,世家之间,就是一个巧妙制衡的关系。

皇权与世家之间,基本一直是一种半合作,半对抗的状态。

皇权势大,那么世家必然是拥护皇权的,毕竟他们需要通过皇权,来攫取地方利益,而皇权也需要世家帮朝廷更好的统治地方。

而当皇权式微的时候,世家大族也会自发的维护皇权,毕竟他们的既得利益都来自皇权,他们也不希望皇权彻底崩塌。

可当皇权彻底旁落的时候,这些世家大族就会立刻放弃旧皇权,去跟新皇权寻求合作,甚至,自己创造出一个新的皇权出来。

从历史角度看,两汉魏晋南北朝,基本都是这样的关系。

这才有了黄巾起义时,各地豪强四起,剿灭黄巾军,也有了董卓乱政之时,十八路诸侯讨董……可到了曹操称公封王,汉室的忠臣们,除了一个刘备和一个荀彧外,全都不见了。

而到了曹魏时代,高平陵之变后,还有淮南三叛,可到了司马昭当街弑君的时候,曹魏的世家大族们连个屁都没有。

有此可见啊,对于皇权来说,世家大族,能合作,但不能作为依靠。

而对于皇权来说,真正能依靠的势力,就只有宗室了。

这方面,曹魏是做的最好的。

一方面,曹魏的宗室确实人才辈出,不管是打天下,还是守天下,人才确实不少……嗯,除了曹爽这个垃圾。

另一方面,不管是曹丕还是曹叡,甚至是曹芳,他们都还算清楚宗室的作用,虽然多少都有些对宗室提防,但关键时刻,还是知道只有自家人才靠得住。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