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6页(1 / 1)

加入书签

('

相反,东郡那边,夏侯和虽然有坚城濮阳在手,但面对魏延率领的蜀贼精锐禁军……不管是从兵力多寡,兵员素质,以及主帅能力来说,都是全方位处在下风的。

夏侯和也许能守一时,但肯定守不了太久。

而濮阳一旦失守,酸枣和延津就危在旦夕了。

虽然呢,司马懿已经下令司马师尽快回援东郡,也向朝廷求援了,但鬼知道司马师什么时候能回援,司马懿现在也不敢像以前那样笃定朝廷会派出禁军来援。

因此,司马懿思来想去,决定冒一次险——他下令给定陶的贾逵,让他分兵一万士卒,交给郭淮指挥,去酸枣和延津一代布防。

反正现在定陶有三万人,分出一万人也还有两万人守卫,面对南面虚张声势的蜀贼和吴狗,也有把握能守得住。

反倒是司马懿现在占据的雍丘,正面压力非常的大。

现在司马懿和陈泰两支魏军加在一起,也不过是七八万人而已,而在陈留郡南部的徐庶,主力大军算上骑兵加起来,已经也有十五万人,更别说东郡那边还有五万精锐在魏延的指挥下肆虐……兵力差距太大了。

雍丘虽然是陈留重镇,但雍丘县并不是在交通要道上,而且就兖州这种开阔的平原地形,也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利优势……要凭借七八万人守住十五万人的进攻,其中还有两万骑兵,怎么想都很困难。

如果可以,司马懿当然想让郭淮领兵回援雍丘,但可惜……东郡那边的形势更加危险。

那是整个兖州魏军最后的退路,是万万不能失守的。

司马懿也希望在正面战场上,能有更多的兵力,也能有更多像郭淮这样的名将可以调用……但可惜,军中实在无人可用。

难不成要把整个兖州大军的后路,交给那个眼高手低的曹爽去守卫么?!

真的,这个时候吧,司马懿也在感叹……大魏的人才,真的是越来越少了,能用来独当一面的将军,现在居然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想想当年太祖武皇帝麾下,是何等的人才济济,再想想当年太祖文皇帝麾下,可用之将依然不少……可现在,怎么就落到这个地步了呢?!

嗯……其实以司马懿的政治智商,他多少也察觉到了这是什么原因,但……他实在没法说出口。

一个,是大魏这些年不停的战败,丢失土地,导致人才不断的流失……此消彼长之下,人才出现匮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另一个……九品中正制,真的是一把双刃剑。

早年的九品中正制还行,地方官员还能保证一些节操和公正,也能推荐出一些有用的人才。

比如说王昶,陈泰等人,就是通过这个九品中正制提拔上来的。

可这些年……九品中正制慢慢的开始变味了,选出来的人才,真的,挺一言难尽的。

尤其是在蜀贼占据南阳,威胁河洛的这十年时间里,很多地方世家大族的心态也在慢慢的发生变化,而随着洛阳的丢失,这种情况就变得越来越明显了起来。

这些事情,其实司马懿不是没有看在眼里,只是……司马家也是这其中的一员,他能有什么好说的。

人心思变呐。

第1111章 甄城

兖州中部,几大势力在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局势变化不大。

兖州北部,魏延率领的四万五千大汉禁军,倒是没有那么多的顾虑。

在攻下甄城后,魏延终于是得知了兖州的骑兵军团已经近乎全军覆没的消息。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魏延,终于是腾出手来,可以不用这样满地图的乱跑的调动敌人了……现在魏延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往东郡西侧进攻,攻克濮阳,全据东郡,切断司马懿大军主力的退路。

这种情况下,哪怕没有姜维在侧帮忙谋划,魏延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在甄城略微休整了五天,魏延在这里获取了一定的粮草补给后,魏延留下文钦并五千士卒守卫甄城,带着姜维和四万士卒西进,进攻濮阳。

这个选择,其实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甄城这个地方吧,毕竟是曹魏曾经的大本营之一,城内的世家大族们基本都心向曹魏,魏延用近乎几十倍的兵力包围这里,也花了将近十天的时间才攻下来。

攻下这里后,魏延从刚进城开始,就嚷嚷着要让这里的世家大族“付出代价”,还是文钦“百般阻扰”的“说服”了魏延,这才让甄城的世家大族免去了灭顶之灾。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的经典套路,毕竟季汉的军队,是绝对不允许出现屠城这种事情的。

早年刘备就非常反感曹操动不动就屠城的做法。

刘备自己也是枭雄,他可以理解平定乱世要示之以威的做法,但这个做法,不应该是简单粗暴的屠城。

再加上后来两者对立,刘备视曹操为贼,因此,曹操用的手段,刘备就坚决不用……屠城这个选择,从来不在季汉的用兵计划里。

而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那就更加不允许大汉军队有任何的屠城行为了……诸葛亮小时候跟随叔父从琅琊郡流落到荆州,本身就是屠城的受害者。

因此,魏延这个从刘备时代一直跟随到现在的老将,他能干出屠城这种事情出来?!

所以,这就是一场戏,一场演给甄城世家大族们看的戏而已。

当然,魏延的目的,只不过是想从甄城获取足够的军粮补给而已……毕竟甄城这个地方,在如此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依然坚守了十天的时间,甚至还是城内世家动用私兵协助防守,由此可见,这里的世家大族肯定是心向曹魏的。

魏延要是不用点非常规的手段,怎么可能从这帮世家大族手里挖出粮食来。

只是吧,本来魏延还在担心,这个戏码有点太假了,毕竟季汉军队从不屠城这事儿,也算是名声在外的。

可魏延也没想到,这出戏码居然演的很顺利,而且效果也异常的好。

这帮甄城世家大族们,在城破前各个都是坚守不降,但城破后,这帮世家大族居然都愿意拿出家中存粮来提供军需。

魏延是真的无法理解这帮世家大族是怎么想的……但文钦能理解。

兖州这个地方吧,在曹操正式称公,定都邺城之前,一直都是曹魏的基本盘所在,因此这里的世家大族才会对曹魏这么的拥护。

也正因为如此,这里的世家大族,对刘备方势力的认可度非常的低……什么季汉军队绝不屠城,那肯定都是假的,是刘大耳编出来哄骗世人的。

这样的乱世里,怎么可能有人还能以仁义获取民心,又怎么可能在破城后坚持不屠城?!

英明如曹公,不也没少干这种事儿,他刘大耳一个不如曹公的人,能获取这么大的势力,一定是用着更加下三滥的伎俩。

什么仁义,不过是伪君子的伪装而已……反正这里的人,是真的这么想的。

所以,当魏延嚷嚷着要让甄城世家“付出代价”的时候,这帮世家大族下意识的就认为,魏延要屠城了。

当事情没有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这帮世家大族还能轻飘飘的说什么“不识时务”,什么“对抗曹公天兵”,是“罪有应得”……当事情真的有可能降临到他们头上的时候,哪怕只是一个风声,这帮世家大族顿时就慌了。

说到底,这群世家大族的人,他们最在乎的还是自家的利益得失,支持曹魏,是因为曹魏能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利益……当这些利益不在了,他们又受到了“生命威胁”,这时候再强硬的对着干,那就真的小命不保了。

因此,甄城除了少数的几个还有点节操的世家大族准备等死外,全都开始寻找破局的办法。

而此时,一个谯郡出身的靓仔,就这么出现了。

这个人叫文钦,早年也是曹魏的将领,更是曹操的亲卫文稷之子……当然,最重要的是,他是谯郡人,四舍五入一下,大家都是兖州人嘛。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