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5页(1 / 1)

加入书签

('

至于绕路,戴陵也想过,可根据行军向导的说法,绕道的山路不是没有,但这些山路的条件,最多就是过人,战马和辎重都过不去。

挺正常的,都有官道了,谁还没事儿走什么山间小道,嫌自己日子过的太轻松了么?!

反正吧,现在戴陵是真的没辙了……除了再次硬冲硬拼外,戴陵想不出第二个办法。

既然戴陵这边没辙了,那孟达这边可就轻松了。

只要粮草供应不出现问题的话,那孟达完全可以在这里继续跟戴陵耗下去。

当然,前提条件是——粮草不能出现问题。

也就是说,张溪那边,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持续的往河内郡北部输送粮草。

而这个能力,取决于张溪和马岱两人,能不能拦住秦朗率领的那两万步兵。

拦住了,局势就算是彻底稳定下来了,孟达也没有后顾之忧。

拦不住的话……恐怕张溪那边的局势,就要出现变化了。

而且,有一点孟达很担心……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张溪的预判是出现了错误的。

张溪根本没有预判到秦朗会分兵出王屋山道,所以,现在张溪在温县的应对如何,孟达是无法预测的。

虽然孟达难得的奋起了一把,让马岱快速回援去挡住秦朗的步卒……但万一马岱赶不上,而张溪那边对秦朗领兵到来的事情毫无防备……麻烦可就真的大了。

孟达真的很担心,但……如今也只能相信,那个张元长,这些年如此大的名声,不是靠吹嘘吹出来的了。

第1119章 秦朗

孟达显然是没有跟张溪有太多接触,对张溪这个人并不太了解,所以才会有所担心。

孟达应该也听说过张溪“用兵谨慎”的作战风格,但孟达肯定想不到,张溪用兵到底能“苟”到什么程度。

张溪从来不是那种一旦下了判断,就对自己的判断盲目自信的人,甚至这货在有时候,甚至还会三天两头的怀疑自己的判断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事实上,就在孟达和马岱领命离开后的第三天,张溪怎么想都觉得自己的判断还不够保险,因此,他命张翼领兵五千,前往温县西南的北中城设防。

北中城这个地方吧,不是什么大城,甚至原本这地方就不是一个城。

北中城是当年曹魏为了应对孟津渡南岸的威胁,在黄河北岸建立的一个小据点,在这里屯兵监视当时占据孟津渡南岸的汉军动向的。

而现在,张溪已经领兵占据了孟津渡,并且把战线往东北推进,打到了温县,那么北中城这个地方,就等于是在张溪的侧后方了。

严格说起来,北中城只是一个能容纳数千人的军事据点而已,也算不上一个坚固的城池。

派人去这个地方驻扎布防,其实就是张溪担心侧翼有变做出的安排。

张溪的两个侧翼,东南侧是黄河沿岸,再远一点过了黄河就是兖州的东郡了。

那地方,如今司马懿都在拼命的呼叫援兵呢,又有魏延,姜维等人在哪里征战,基本不可能会从那个方向有魏军援军到来。

所以张溪真正不放心的,还是西南侧,让张翼去北中城屯兵,就是以防万一的意思,五千人的规模,既可以保证张翼不会被敌人轻易击败,又可以让张翼有及时示警的时间。

张溪这边,并没有跟孟达预料的那样,一点防备都没有。

而秦朗这边呢……秦朗率领着两万河东郡兵,穿越王屋山道也没有发生什么意外,非常顺利的从河东郡钻入了河内郡。

秦朗领兵进入河内郡的第一件事,就是抢占轵县,建立进入河内郡的立足点。

原本秦朗还以为,蜀贼能从河阳渡河,以骑兵顺着官道进入河东郡,这个在官道沿途的轵县应该早就在蜀贼的控制下了,要攻下来,多少要耽误点时间。

可谁能想到,这座城池的城头,如今依然还悬挂着曹魏的旗帜。

呃……河内大族,竟如此为国尽忠?!

好吧,不管是真的为国尽忠,誓死不降,还是蜀贼初入河内,没有功夫来搭理轵县……轵县还挂着曹魏的旗帜,这对秦朗来说,是好事。

既然你还挂着大魏的旗帜,那么大魏军队要入城,你轵县县令和轵县的世家大族们,总不能阻拦了吧?!

就这样,秦朗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的,就占据了轵县。

而占据了轵县之后,秦朗的随行参军裴潜就站出来了。

秦朗之所以要带着裴潜一起钻山,也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穿越王屋山道的过程中,秦朗是不可能携带太多的粮草补给的,也不可能让河东民夫跟着大军一起钻山。

换句话说,其实穿越过王屋山道后,秦朗的两万郡兵,是缺乏后勤粮草补给的状态。

占据轵县后,秦朗要继续东进,就必须要获得足够的粮草,同时也需要有足够的民夫帮助秦朗来运输这些粮草,这样秦朗的大军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在前方作战。

很显然,要做到这点,光凭大魏这面旗帜,恐怕是有点不够瞧的。

河内不同于河东,河东郡虽然被羌胡骑兵洗劫了一次,但总体来说,有河内郡和并州在前面挡着,又有王屋山和太行山的地利优势,他们并没有受到太多的直接威胁。

因此,河东郡的世家们,对待大魏的态度,还是比较缓和的,还是愿意继续支持大魏的。

可河内郡……如今蜀贼的张溪可就在温县,真要逼急了他们,直接选择投贼的话,那秦朗就只能直接麻爪了。

这种情况下,大魏的旗帜在河内郡并不是太好使了,也因此,秦朗带上了裴潜。

河东裴氏,可是河东世家中的代表。

秦朗可以看做是大魏官方的代表,而裴潜,就是河东世家大族的代表。

现在的河内,官方的号召力并不好使,但河内世家依然是河东世家的一部分,不管将来河内到底归属哪个势力,世家终究还是世家。

裴潜作为河东裴氏的家主,同时也是河东名士,他的声望,以及他身后代表的河东世家的利益纠葛,在这个时候,可比代表大魏官方的秦朗有用的多。

裴潜亲自出面,约请了轵县的几个小世家的家主,以及河内郡世家在轵县的负责人,亲自动员他们发动自家家丁,佃户,甚至是隐户组建起民夫运粮队伍,打开自家的存粮仓库,为曹魏大军提供所需军粮。

至于秦朗,这时候只需要当一个工具人,裴潜说什么,他就点头答应什么,其他的,一句话不多说。

裴潜是老狐狸了,他出面号召河内世家支持曹魏,一方面是逼不得已……河东郡现在还在曹魏的控制之下呢。

另一方面,就算这次河内郡守不住,倒霉的也不是他们裴家,而是河内郡的世家大族们。

所以嘛,裴潜是一个劲的忽悠,什么条件都敢往上加,甚至提出一旦战后获胜,可以取消在河内郡设置的各种屯田所,把无主土地赏赐给河内世家的承诺来。

反正吧,真正有脑子的河内世家们,应该能听明白这里面的含义……这么优厚的条件,要付出的代价和风险,恐怕也不会少。

当然,听不出来的世家大族,那说明这个家族里面人根本没有远见,当炮灰了也是活该。

但不管死活,都跟他裴潜没什么关系。

而秦朗这边呢……也不是啥省油的灯。

如今局势危急,秦朗任由这个裴潜乱许诺,但……自始至终,秦朗都是只点头,但就是不说一句话把这些承诺给敲瓷实了。

要是守住了河内郡,那么秦朗自然也有理由赖账,要是守不住河内郡……哪怕留下字据契约都没用。

一个老狐狸加上一个小狐狸一通操作,硬是在轵县凑出了足够出征一时所需的粮草,只是运粮民夫还是有所不足。

不过没关系,裴潜这个老狐狸,以及轵县的世家话事人,已经开始在河内郡西部诸县扩散这个消息,争取更多的世家大族的支持了。

就这样,秦朗在进入河内郡后,最大的一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