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8页(1 / 1)

加入书签

('

是的,张翼从北中城撤军了。

其实张翼也不想撤,他的北中城守的好好的,但张溪命人传来军令,让他撤军汇合,张翼也不敢不听军令。

而张溪呢……张溪其实也不想下这个命令,但没办法,局势有变。

现实这个东西,有时候吧,真的,往往真的无法让人顺心如意。

比如说张溪,又比如说孟达。

张溪是真的想把秦朗带来的三万大军给留在河东,为此他派出了马岱和孟达的组合,去太行山道那边伏击秦朗。

可谁知道,秦朗还挺有脑子的,居然分兵进军,带着两万郡兵闯入了河内郡。

而这个时候,其实张溪也不着急,他派往北中城以防万一的张翼及时堵住了秦朗。

张溪现在兵力充足啊,只要他留下一部分人牵制住温县的夏侯霸,自己带着主力去围剿的话,秦朗的那两万曹魏郡兵一样跑不了。

可偏偏就在张溪准备做出应变的时候……张溪接到了孟达军使火速传回的军报。

并州骑兵南下了,而且兵力不下两万……太行官道,堵不住了。

孟达也是倒霉。

本来孟达在太行官道口,利用了地形优势和敌军主帅戴陵的犹豫,有惊无险的守住了官道。

真的,只要戴陵没有足够鱼死网破的决心,那么孟达守起来,还是很轻松的,这个功劳也是十拿九稳的。

而且吧,将来这场战绩传出去,也足够给孟达长脸……五千步兵拦住了一万骑兵,哪怕是有地形优势,但这样的战绩,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孟达甚至已经在幻想自己因此功劳升官封侯,名传天下了。

可偏偏这个时候,并州刺史毕轨,带着两万并州骑兵南下了。

毕轨这个人吧,文官出身,他没有什么军略,最大的能力也是坐镇地方,实施政令。

历史可以证明,毕轨的军略水平,连秦朗都不如。

但毕轨这个人有个“优势”……他不懂军略,因此他不会去考虑那么多,在他看来,戴陵有着八千骑兵,居然不敢去进攻一个只有两千人守卫的官道营寨,纯粹就是在消极怠慢,贻误战机。

因此,当毕轨和戴陵合流后,毕轨立刻以并州刺史的身份,剥夺了戴陵的指挥权。

关于并州刺史是否有权利剥夺后将军指挥权的问题,戴陵不确定,毕竟两个人都不是一个系统的。

但戴陵却知道,自己这个后将军是故大将军曹真提拔的,而毕轨这个并州刺史,是天子亲自任命的。

大将军曹真还活着的话,戴陵也许还会据理力争一下……但可惜,现在大将军已经故去了。

因此,戴陵屁话没说的就交出了兵权。

而毕轨在掌握兵权后,第一个命令,就是让五千骑兵去强攻孟达的营寨。

嗯,输的挺惨的。

第1122章 撤军

毕轨是不懂军略,但他看的懂伤亡。

当他命令五千骑兵,乌泱泱的往一个两边都是山石峭壁的官道进攻的时候,哪怕毕轨是傻子,他都能看的出来,这个官道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多的骑兵进攻。

这么做,不过是拉长了进攻阵型,给山石峭壁上的蜀贼用弓矢杀伤自家骑兵的机会而已。

至于正面的营寨,那个箭矢密集程度,哪怕毕轨对“箭雨”这个战场产物没什么概念,他也一样看的心惊胆战的。

因此,毕轨在进攻出现停滞后,还算果断的,立刻下令撤军。

等到这批进攻骑兵撤回后,毕轨命人清点了一下人数,发现只回来了两千人左右……战损了一大半。

毕轨立刻派人去把戴陵给叫了过来。

一方面,毕轨把这次进攻不利的责任,扣到了戴陵头上,指责戴陵故意隐瞒敌情不报,导致战败。

另一方面,毕轨却又要戴陵给出一个明确的作战计划,击破眼前的蜀贼。

给戴陵是逼得又气,但又无奈。

进攻不利,不是他戴陵不想汇报敌情,是你毕轨一上来就指责戴陵怯战,根本不听戴陵的解释。

现在好了,不听人劝打了败仗,甩锅能力倒是一流。

可让戴陵无奈的地方在于……毕轨是大魏天子任命的并州刺史,而且就个人关系而言,毕轨深受大魏天子的信任。

而他戴陵……天子的脑子里有没有这个名字都不好说。

因此,戴陵只能憋屈的,把这几天自己的所见所谓,重新给毕轨解释了一遍。

至于攻破这支蜀贼的办法,其实戴陵也不是没有——用人命堆呗。

蜀贼的这个战法,确实很让人恶心,但也不是没有弱点的。

首先,都是弓弩手的蜀贼,对弓矢的需求量是巨大的。

而根据现有的情报显示,蜀贼主帅张溪如今还在河内郡南部的温县作战,主力大军也在那边,那么这支在河内郡北境的蜀贼弓弩兵,是有非常大的可能,只是孤军深入而已。

后勤补给上,肯定是不利的。

其次,蜀贼官道营寨中的弓矢密集程度虽然极高,杀伤力也巨大,但相比于山石上的蜀贼,他们的箭矢消耗量起码在五倍以上,是用密集的箭雨来换取杀伤的。

因此,基于以上两点的分析,戴陵得出了结论——只要持续不断的对蜀贼官道营寨发动攻击,消耗他们的箭矢数量,不让他们有时间回收战场箭矢再利用的话,早晚能攻破这个营寨。

只是,这个办法戴陵不想用,原因也很简单……伤亡必然太大。

考虑到后续的作战情况,如果在这里伤亡太大的话,那么即使戴陵率领残余骑兵突入河内郡,恐怕也无法起到足够的战术效果。

当然,军心士气也是戴陵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这些,对毕轨来说,根本不重要。

毕轨是真的不懂军事,也没怎么带过兵,再加上他的出身和环境影响,导致了他对于什么士卒,什么军心,完全没有概念。

在毕轨看来,不过都是一些大头兵,上了战场有伤亡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怎么可能因为有伤亡就停止作战呢。

所以,毕轨直接采用了戴陵的战法,重新组织了五千人,分成五个千人队,在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对着孟达所处的营寨发动了强袭。

这一招,确实让孟达有些招架不住了。

随着并州骑兵的来援,孟达最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

戴陵手下之后一万骑兵,他可能会担心伤亡过大而作战犹豫……可并州骑兵来援,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两万八千骑兵的魏军,是不是还会因为伤亡过大而作战犹豫呢?!

现在孟达有答案了……他们并不会。

五支千人队,持续不断的冲击着官道上的营寨,虽然五次进攻都被孟达打退了,并且又杀伤了两千多骑兵……但孟达营寨内的箭矢,确实是越来越少了。

孟达知道,继续这么打下去,自己是不可能有胜算的……对面摆明了就是要用骑兵伤亡换取进入河内郡的机会。

因此,再次经过了一番仔细思考后,孟达决定——派出军使,向张溪紧急汇报战况。

不是请求援军,仅仅是告知张溪,并州骑兵南下了,让张溪提前做好防守准备。

至于孟达自己,他已经决定要撤兵了。

根本守不住的,与其等到失守后在骑兵的追杀下溃不成军,倒不如找准机会及时撤兵,能撤出去多少算多少。

当然,这次孟达多少还是挺讲义气的,他不仅给张溪提前送出了示警军报,同时,他又在太行官道上多坚守了三天。

多坚守的这三天时间,一方面,是给魏军造成一种死守官道的错觉,影响他们的判断,另一方面,孟达也需要尽可能的减少撤军时候需要携带的后勤物资,尽可能的减少追击敌军的数量。

就这样,孟达在坚守的第三天夜里,趁着魏军收兵回营的机会,连夜撤离了太行官道口。

而撤离了官道后,孟达又下达了化整为零,分散撤退的军令,扰乱敌军的视线,自己也只带着一千士卒,一路向南狂奔,撤回温县去。

当然,还有诸葛连弩二号机的问题,孟达也没有忘了……他带的一千士卒,就是张溪分给他的诸葛连弩二号机的弓弩手。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