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0页(1 / 1)

加入书签

('

甚至,张溪即使不想决战,往北中城增派一万步卒协防,大家同样是步骑结合的情况下,秦朗想要攻破北中城,恐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温县的夏侯霸,在这场战斗中,是没法指望的上的。

夏侯霸一共就只有两万出头的守军,他能保证温县不丢就已经不错了,是不可能冒着风险来北中城助战的……这么做,只会给张溪偷袭温县创造机会。

秦朗一想到现在的这个局势,就是一阵头疼。

张溪这一退,实在是太有战略眼光了,而再次抢占北中城,又显示出了张溪出色的决断。

现在张溪就等于是带着共计六万余步骑联军,夹在了河阳县和温县中间,再加上北中城协防了孟津渡北岸的侧翼方向,互相成犄角之势,导致秦朗和夏侯霸就算想互通消息,联合出兵,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合力。

而秦朗想要东进,就必须先跨过张翼,马岱防守的北中城,同时还要提防在孟津渡北岸的张溪随时增援……即使有并州骑兵的帮助,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大。

而这,还只是眼前的困境……从长远一点来看,秦朗发现,真正的麻烦,还在后面。

退一步讲,即使秦朗成功的率领着自己的郡兵,在并州骑兵的保护下,进入温县,跟夏侯霸汇合了……可接下来怎么办,也是一个大麻烦。

秦朗来河内郡的目的,是要跟夏侯霸换防,然后让夏侯霸领军去支援兖州……可问题是,众所周知,骑兵只能作为守城的辅助,不能作为守城的主力。

因此,如果按照原计划,夏侯霸要抽调走三万步卒去兖州支援的话,那么秦朗就只剩下不到八千步卒和两万骑兵,去面对蜀贼的五万多步卒和两万游骑兵了。

羌胡游骑再弱,那也是骑兵啊。

别的不说,如果张溪派遣羌胡游骑复刻一把河东郡的战事,四处劫掠破坏,你说我手里的两万并州骑兵,到底是出击还是不出击?!

出击吧,近乎一比六的步兵比例,根本守不住温县。

不出击吧……河东,河内两郡的世家大族都被劫掠了一个遍,这帮玩意儿肯定是怨气滔天。

这个怨气,肯定是冲着大魏来的,他们也没胆对着蜀贼的军队去发泄什么怨气。

即使再退一步讲,就算秦朗能顶住河内世家的压力,任由羌胡异族骑兵肆虐,就是不出兵救援……可这帮羌胡游骑要是绕过温县,沿着北部官道一路北上,直接去进攻邺城,那这么办?!

那就不是秦朗能顶住的压力了。

邺城遇袭,秦朗必须出动并州骑兵过去救援,必要的时候,哪怕因此牺牲掉整个河内郡都必须去救。

别人不知道,秦朗还能不知道么……如今的邺城,已经没多少士卒守卫了。

不管是守卫邺城的三万新建禁军还是离邺城最近的并州援军,都已经被抽调走了,如今的邺城,只有在朝歌还有五千步卒守卫,过了朝歌,可就真的一马平川了。

也就搭着估计蜀贼还不知道这消息,否则的话,恐怕张溪这货早就领兵沿官道北上了。

第1124章 主力进军

其实吧,有一点,秦朗是算错了的。

其实张溪是知道现在邺城的实际兵力部署的。

某个不知名的“刘”姓高级细作,这段时间一直跟诸葛亮那边保持联络,而张溪和诸葛亮之间的密信,也一直没有断过。

因此,不仅张溪知道现在邺城空虚,诸葛亮同样也知道这个情况。

这两人,其实都有想过,是不是用偏师牵制住温县守军,让张溪率领羌胡骑兵开道,两万步兵为后援,长驱直入,偷袭邺城的可能性。

可想来想去,两个人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做法。

原因也很简单,这样用兵,太过于冒险了。

历史上邓艾能偷渡阴平成功,一战灭国,除了邓艾本身的能力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还在于他的对手,是刘禅。

可曹叡不是刘禅,甚至来说,两个人都不是一个等级的君主。

曹叡可是一个有胆略,也有作为的明君……起码跟刘禅比起来,他确实英明的多。

是,历史上的曹叡,在诸葛亮死后,认为蜀贼已经没有威胁了,确实因此多少有点放纵自己,但他最多也就是接着奏乐接着舞的程度,这点放纵,以大魏的底子,根本算不上什么。

可刘禅不一样啊……他不仅是接着奏乐接着舞,他甚至连自己的臣属的心思都控制不住了啊。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季汉,只有一州之地,立国基础还是承嗣两汉。

不作为,不北伐,就是原罪。

能极限微操,拼命拉动国力的诸葛丞相已经不在了,能勉力维持局面的蒋琬,费祎,董允,陈祗等人都相继过世了……这时候你还不支棱起来,还在接着奏乐接着舞,那不是找死呢嘛。

刘禅确实不是昏君,但他是一个庸君,而在乱世,庸君就是罪。

当然,说这么多,不是为了贬斥刘禅,张溪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算自己领兵北上,偷袭邺城,张溪也不认为曹叡这样的主君,会病急乱投医的把最后的希望交给一个从来没上过战场的货色,在被敌人兵临城下后,会选择放弃坚守,开城投降。

别的不说,满宠现在还在邺城呢,这个老家伙真要玩命的话,也不好惹的。

这是张溪的顾虑,而诸葛亮,他当然不会知道什么“偷渡阴平”,但并不妨碍他通过理性分析,认为这种作战不可行。

曹叡到底也是明君,也算是知人善任,这样的人坐镇在邺城,本身就是一个主心骨一样的存在。

而邺城这地方,曹魏已经经营了三十年了,不说根深蒂固,至少也是枝繁叶茂的……看似空虚,但如果曹叡亲自出面,那帮邺城世家也不是凑不出一两万私兵出来,为曹魏守城。

以邺城的城防,有一两万人守城的话,已经足以坚守到司马懿撤军回救了。

相反,去偷袭的这支军队,前进无法攻下邺城,后退的话会被河内郡的魏军堵住退路……纯纯的是去找死的。

这才是诸葛亮不愿意执行这种看似收益很大,但实际风险贼高的战略的真正原因。

相比这种冒险行为,诸葛亮更加倾向于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先拿下兖州,再攻下河东,然后一举北上,举国之力进攻河北,覆灭曹魏。

而曹魏一旦覆灭,剩下的东吴就好办多了……偏居一隅的政权,从来不会长寿的。

哪怕不用兵,仅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国力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最终犁庭扫穴,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这个,才是诸葛亮计划中,重兴大汉的王道路线。

当然,这个讨论,还只局限在诸葛亮和张溪之间,彼此之间的沟通也是大汉的绝密情报……至少在前线的孟达,张翼,柳隐等人,其实并不知道现在邺城已经空虚了。

也许孟达猜到了一点,毕竟孟达的战略眼光还是有的,他多少也能算出来,现在邺城周边的兵力已经被调动的差不多了,但孟达再怎么大胆,也不会猜到邺城现在已经空了……因此嘛,以孟达的眼光来看,他是能看到偷袭邺城的可能,但这个风险,孟达心里也很清楚。

孟达想要建功立业,惠及子孙,但他可不是那种拿命去换功劳的人……在太行官道上能奋发一回,已经是这些年孟达心态转变的结果了。

而偷袭邺城这种事情,风险可比在太行官道堵人要高不知道多少倍,完全就是九死一生的做法。

因此嘛,河东郡的战事,随着张溪主动后撤到孟津渡,秦朗的投鼠忌器,再次陷入到了一阵僵局当中。

而于此同时,兖州的战况,终于是发生了变化。

第一个变化的地方,在于陈留南境。

在陆续稳定了兖州东南部的局势后,徐庶终于是领兵北上,逼近了司马懿所在的雍丘县。

而此时的司马懿,已经通过了这段时间的空档期,重新调整了自己的防线。

现在的司马懿,手头一共还有六万士卒,面对对面十二万步骑联军,很干脆的摆出了死守的架势。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