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3页(1 / 1)

加入书签

('

一开始的时候,郭淮还能勉力支撑,可在经历了三天之内,每日伤亡人数高达千人之后,郭淮是真的撑不住了。

倒不是说郭淮现在已经伤亡惨重到无力支撑局面的地步了,而是如果按照现在的伤亡数字长期积累下去……再坚守十天,单单是郭淮负责的西路防线,就有可能伤亡万人以上。

郭淮麾下一共就只有三万余士卒,伤亡过万人,就是伤亡三分之一了。

恐怕还没等到蜀贼久攻不下,士气低落,自己麾下的士卒反倒会首先撑不住,因为伤亡过大而导致军心不稳吧!!!

郭淮必须提前把这种可能性考虑在内,并且提前告知司马懿,让司马懿早有决断。

而司马懿这边……其实压力也很大。

郭淮好歹是有三万人,而他的对手也不过最近才涨到七万人的……司马懿这边,一直是用不到两万人在对抗邓艾指挥的五万士卒的进攻啊。

之前司马懿能撑下来,一方面是司马懿的用兵力能力真的很强,指挥防御滴水不漏,另一方面,也是司马懿铁了心的缩在营寨内苟着一动不动,绝对不做多余的事情。

前面的四五天进攻,邓艾用兵还是比较谨慎理智的,如果敌军有防御空档可以利用,邓艾就抓住机会一点突破,但如果突破不进去,邓艾也是立刻下领收兵,不会选择强攻。

简单来说,邓艾的用兵风格,还是受到了他老师的影响,不太舍得用麾下士卒的性命去堆取胜利。

司马懿也是占了这个便宜,才算是挡住了邓艾的优势兵力进攻。

可现在,连诸葛亮这样的人都下令全线强攻了,那邓艾也不好再按照自己的想法用兵……作为一名统帅,该狠下心的时候,也必须得狠得下心才行。

嗯,这也是张溪传授给邓艾的用兵心得之一。

而邓艾一旦选择强攻,兵力处在劣势的司马懿也有点支撑不住了。

最重要的是,随着郭淮,陈泰等人相继派人前来告急,表示这几天蜀贼的进攻力度加大,攻势加强……很显然,这不是敌军一路将领的临时起意,而是有组织的强攻。

诸葛亮这是要用强攻寻求单点突破,然后以点破面了。

这种情况下,其实司马懿有两种应对选择。

一种,是留下来硬撑,争取撑到蜀贼的这波进攻节奏退去,然后再安排退兵……这样,是有可能有惊无险的完成退兵的。

只是,能退回去多少人,可就不好说了。

这一圈强攻,按照现在各条防御线上汇报的伤亡人数来看,十天之后,魏军至少要伤亡两万人以上……如果在加上撤军途中可能造成的伤亡,最终能撤回冀州的士卒,能有三万人就是老天保佑了。

哪怕加上第一,第二批撤回去的四万人,总共也只能撤回去七万人。

这次会战,不算河东地区,光光兖州,大魏前后投入了大概十五万大军,最后撤回去只有七万人,还丢了整个兖州……司马懿的罪过,不是一般的大。

当然,能撤回去这些人的前提条件,还是魏军必须守住三条防线种的任意一条,如果有一条没有守住的话,那结局甚至有可能是全军覆没……只有第一批,第二批撤回去的四万人而已。

这个应对方式,太被动了,风险也太大了。

而第二种应对方式……是壮士断腕。

在蜀贼没有造成太大的伤亡前,立刻安排撤军,留下一部分断后,其余的主力迅速撤到延津渡口,尽快撤退。

但是,考虑到蜀贼总兵力已经超过了十五万,并且有骑兵相助,这次撤兵的安排,必须慎之又慎。

司马懿不是没有相应的撤兵计划,但……如果按照司马懿的计划来的话,恐怕“卖”一个陈泰,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了。

为此,司马懿不得不把自己的想法和困境,写成书信,送到酸枣城内和西线,交给陈泰和郭淮两人,请两人一起参谋决断。

说好听点,是参谋决断,说难听点……其实司马懿是希望这两个人,能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

给陈泰的信中,司马懿其实说的很直白了。

他希望陈泰能率领五千人,坚守酸枣。

不求他以死报国,只求他能为大军拖延出三天的撤军时间,之后,哪怕是陈泰开城投降,他在邺城的家小,司马懿也会一力保存下来。

同时,司马懿也在信中跟陈泰挑明了,留陈泰守酸枣,其实也是在成全陈泰本人和颍川陈氏。

颍川郡在这次大战中失守的那么快,其实就已经表明了颍川世家的选择和立场,他们已经集体选择了投向蜀汉。

陈泰就算回到了大魏朝中,没有地方世家的支持,他也不可能有太好的发展。

相反,这次只要陈泰能坚守酸枣,为司马懿撤军拖延到三天时间,保全了魏军主力退回河北,就已经是颍川陈氏一族,对大魏的忠心表现了。

至于之后陈泰是不是开城投降蜀汉,已经不重要了……身陷必死之地,为国取义,哪怕是曹叡,都不会对陈泰是不是投降蜀汉有任何想法。

毕竟,是大魏先放弃的陈泰,而不是陈泰先抛弃的大魏……这年月,也不苛求所有人都能做到以死全节。

而陈泰之后投降蜀汉,他同样能再次成为蜀汉内部的颍川世家领袖,而蜀汉朝廷,不管是出于安抚颍川世家的立场,还是看在陈群当年跟刘备私交的立场上,都不会为难陈泰,甚至还要重用陈泰。

某种程度上来说,司马懿留下陈泰守酸枣,其实就是在跟陈泰一个体面的,不损坏颍川陈氏名声,同时又相对合理的转换阵营的机会。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么做,对大魏也有好处。

这也是司马懿能心安理得的“卖”陈泰的理由。

对陈泰,司马懿可以这么去直白的去劝说,毕竟大家都是大世家的代言人,内心里的东西,大家都差不多。

可对郭淮,司马懿却没法这么说……郭淮也是世家大族的子弟没错,但郭淮这个人,有节操。

而且,历仕大魏三代的郭淮,跟陈泰这个官二代,是完全不同的。

这样的人,是不可能用什么利益关系去说服他……能说服他,只有大义。

司马懿在给郭淮的信中表示,他比较倾向于第二种应对方案立刻撤军,并且,司马懿愿意亲自率领前部,为大军阻挡骑兵威胁,同时把中军交给郭淮率领。

而郭淮的回信,也不出任何意外……岂有一军主帅,以身犯险之理?!

第1155章 开始撤军

郭淮快六十岁的人了,可以说是久历人事,心里其实跟明镜一样。

司马懿作为一军主帅,主动提出了两个方案征询郭淮的意见,但又偏偏要以主帅之尊,扬言要给大军开路,反而让郭淮率领相对安全的中军……其中的含义,还需要多加揣测么?!

司马懿可是一军主帅,如今兖州魏军的军心所系。

如今的兖州战局,谁冒险都不能让司马懿冒险,一旦司马懿有个闪失,就目前严峻的局势下,军队随时可能因为失去主帅而崩溃。

所以,司马懿给郭淮的那封信,郭淮看的很明白,其实就是要郭淮承担起为大军开道,阻挡蜀贼骑兵突击的责任。

只是,这个任务风险巨大,司马懿甚至只愿意凑出五千长枪兵用来开道……五千长枪兵去对阵近两万凉州骑兵,怎么想都是九死一生的结局。

可郭淮不得不答应下来。

一面,是自己的生死存亡,另一面,是十万魏军主力的生死存亡。

郭淮是大魏三朝老臣了,深受大魏厚恩……到了这种关键时刻,怎么取舍,郭淮心里有数的。

只是,司马懿的这个做法,多少还是让郭淮心里很不爽的。

是,你司马懿是重要,作为一军主帅不能有失,不能轻易冒险,这个道理郭淮懂。

如果你司马懿坦白的说出来,希望郭淮承担开道的责任,以郭淮的性格脾气,以及对大魏的忠贞,郭淮不会不同意……可你司马懿玩这套把戏,实在是让人心寒了。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