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5页(1 / 1)
('
陈泰嘛,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以陈泰的身份,以颍川世家大族在这个时代的影响力,只要陈泰不是自己求死,那么大概率他是死不了的,哪怕被擒,蜀贼也不会杀了他的。可郭淮……除非有奇迹,郭淮能在那么混乱的战场上逃生,否则的话,不管他是当场战死还是被蜀贼俘虏,他都是死定了的。郭淮是不会降的,这点认知,曹叡还是有的。所以,曹叡在司马懿完成撤军的一个月后,多方寻找也没有发现郭淮的踪迹,不得不下诏追赠郭淮为大将军,谥号“贞”。然后吧……郭淮就回来了。给曹叡整的那叫一个尴尬。之前找了一个月,半点消息没有,连郭淮的儿子郭统都已经接受了自己老爹战死沙场的结局了……结果才下完诏书不到半个月,郭淮就出现在冀州。不过嘛,尴尬归尴尬,郭淮能回来,还是让曹叡很高兴的……能用的可靠大将不多了,以前曹叡不怎么在意郭淮,可现在,曹叡不能不在意。立刻下诏,改封郭淮为车骑将军,都乡侯,诏命郭淮立刻入邺城,曹叡要跟郭淮私谈。有很多事情,曹叡要好好的问问郭淮……其中最关键的,是要问问郭淮,兖州之战,怎么就能打成这个鬼样子。但是呢,因为郭淮是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勉强捡了一条命回来,而之前的一个半月时间,郭淮都是在山里躲起来养伤,没有因伤重而亡就已经是万幸了……一时半会儿的,真没法立刻前往邺城。因此,曹叡一直是到了十一月底的时候,才见到了郭淮,两人在皇宫内,密谈了很久。而郭淮前脚离开皇宫,后脚,曹叡就下旨,解除了司马懿的兵权,让他把兵权交给曹爽,本人立刻返回邺城叙职。而等到司马懿赶回邺城,见过曹叡后,就被曹叡留在了邺城。这个处置吧,就很耐人寻味了……至少上次大战一直留在邺城的司马昭,是非常的不能理解的。“父亲,天子此番所为,何意也?!”司马昭私下里,询问自己的老爹。而司马懿只是微微叹了一口气,然后微微摇头,对司马昭说道,“我儿莫问,天子之意,非你我可揣度也。”把司马昭给整迷糊了。司马昭都迷糊了,邺城内外的大小世家和群臣们,就没有不迷糊的。这次兖州战事,不管怎么洗,丢失了整个兖州,怎么看都是一场耻辱性的大败,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这次司马懿就算撤回了那么多的士卒,保存了大魏的主力,但一场责罚是在所难免的。就算不被下狱问罪,至少也得降职,剥夺爵位之类的。可现在司马懿受到的惩罚,仅仅是解除了兵权,不仅依然保留了爵位,连征西大将军的官职都没有被剥夺。所以……大魏天子,到底是依然看重司马懿,还是说,有着其他的目的?!而且,大魏天子在召见了郭淮后,立刻召回了司马懿,并且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这其中是否存在一定的牵连关系?!朝中也好,世家大族也好,对这个事情也是议论纷纷……对待郭淮和对待司马懿的态度差距,是很有可能决定曹叡对待朝臣和世家大族之间的态度的,不能不问。可不管他们怎么旁敲侧击,郭淮也好,司马懿也好,两个人都是采取了相同的应对措施——闭门不出。都是老狐狸了,有些事情,他们知道,天子知道,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跟自己就无关了。事实上,曹叡对兖州的丢失,不可能不生气,这事儿太大了,不仅仅是丢城失地,政治影响力比丢失一州的土地更加麻烦。甚至曹叡一度也确实想过,把锅丢给司马懿去扛,毕竟他是整个兖州战役的实际指挥者,仗打成那样,他不承担责任,谁来承担?!也就搭着那时候司马懿刚刚领兵撤回河北,还需要他来安定军心,暂时不能动,否则的话,曹叡早就甩锅了。而曹叡召见郭淮,一方面确实是希望能够安抚郭淮,为将来重用郭淮,取代司马懿做准备,另一方面,曹叡也想知道,兖州之战,司马懿是不是存在玩忽职守,惧敌怯战的行为。可经过跟郭淮的仔细交谈后,曹叡得知,这次兖州之战,司马懿的战略制定,指挥作战,虽然有点保守吧,但真谈不上什么玩忽职守,惧敌怯战。郭淮这个人吧,格局还是很高的,虽然他真的很讨厌司马懿,但站在国家大局的立场上,他是该说什么说什么,不会因为其他因素改变自己的想法。因此,郭淮告诉曹叡,司马懿在兖州之战中,最大的问题是在陷入战略被动后,没有任何试图扭转这种战略被动的想法,只是在当时的局势下被动防守,更改战略的目的,也是为了保存己方退路,撤军河北,而不是想法击破敌军。这是郭淮在兖州之战中,对司马懿最大的不满。但同样,郭淮也向曹叡当面承认,以当时的被动局面,郭淮也不认为能有什么可靠的办法来扭转战略被动……至少自己想不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司马懿从战略布置上来看,确实有些趋向于保守,不敢冒险,但还不至于到什么“惧敌怯战”的程度。至于司马懿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保守应对战略,这个郭淮没有多嘴。一方面,他不是司马懿本人,他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许司马懿有什么其他顾虑没有跟郭淮明说,郭淮也不好贸然去判断司马懿的用意。另一方面,司马懿在兖州中后期采取保守应对战略的原因郭淮不一定知道,但在早期的时候为什么采取保守应对的原因,郭淮还是知道的。毕竟,当初曹叡下的是明诏,让司马懿进攻洛阳的,这事儿满朝文武都知道。这事儿,郭淮只要不傻,就不会当着曹叡的面主动提起来……而且就算不提,曹叡也未必不知道。因此,曹叡在郭淮这边,得到的是一个对司马懿来说,还算正面的评价。也许司马懿在这次兖州之战的指挥中,有些保守,但大多都是情势所迫,司马懿作为指挥十几万大军的主帅,他趋向保守一点的用兵风格,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在搞清楚了这些事情后,曹叡再下诏,先解除了司马懿的兵权,然后再把他召回邺城来。解除兵权,不是要收拾司马懿,而是曹叡必须给外界一个交代……你司马懿指挥十几万大军作战,最后丢了整整一个州,总得有个说法。不可能再让司马懿继续掌握着兵权了,否则朝廷内部必然物议汹汹。而招司马懿回邺城,就是曹叡想当面问问司马懿,兖州之战中,他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毕竟,前有曹爽弹劾司马懿,后有郭淮帮司马懿说话,其中真伪曲直如何,最后还是要曹叡自己来判断。只有亲自问过了司马懿之后,曹叡才能最后决定对司马懿的惩罚到底是什么样的。而经过这一通私下的交谈后,曹叡最后做出的决断,就是现在这样的——剥夺司马懿兵权,留在邺城听用。曹叡也难啊。不是他不想追究司马懿的责任,也不是他不想让司马懿背锅……而是,没法这么做啊。跟司马懿的初次交谈里,曹叡能听得出来,司马懿并没有推脱自己责任的意思,相反,司马懿主动揽责,向曹叡请罪。至少在态度上,曹叡是很满意的。而继续深入交谈,曹叡一一提问,司马懿一一回答后,曹叡才知道,有些事情吧,他真的没法太深究。要追责司马懿战略制定不利,可以,但这事儿曹叡要是真的干了的话,那多少有些亏心……无视司马懿请求就地防守的策略,非要让司马懿主动出击洛阳的人,是曹叡。当然,当皇帝的嘛,心都黑,曹叡完全可以拉下脸来不承认,司马懿自己也会乖乖的背锅……可当初明诏是自己下的,这年月的明眼人又不是只有司马懿一个人,用这种罪名让司马懿背锅的话,朝廷内部和天下的有识之士,都不会心服的。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