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7页(1 / 1)
('
看看王昶和王凌这两人,在蜀汉不同的处境和地位,就知道这里面的区别了。王昶现在负责留守洛阳,守卫蜀贼北伐大后方,而王凌,现在不过是杂号将军,听命于毌丘俭,在兖州南部防备淮安的东吴而已。这就是不得不降和兵败而降的区别。至于蒋济……司马懿确实是有意要支开他的。一来,蒋济在这里,司马懿确实无法完全控制住魏县的兵权,毕竟蒋济这个参军同样是三朝老臣,同时司马懿也不确定,蒋济是不是会为大魏尽忠。二来,司马懿也需要蒋济去邺城,替自己在曹爽和大魏群臣面前说话,塑造他“大魏忠臣”的形象,为后续的一系列计划做准备。至于魏县守军……司马懿是一个兵都不会往邺城调的。这可都是他司马懿未来获取地位的资本,一个都不能少。就这样,司马懿拒绝了曹爽的调兵命令,依然坚守魏县……不过是派出了蒋济亲赴邺城,向曹爽解释不调兵的原因而已。而见到蒋济的曹爽,这次差点把桌子都给掀翻了。这个司马懿,到底想要干什么?!!!第1205章 兵临城下季汉三路大军讨伐邺城,如今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了。东路,张溪,魏延两人领兵围攻魏县,司马懿在东路陈兵阻挡,西路军诸葛亮为帅,围攻朝歌,秦朗和夏侯霸联军敌之。这两路大军,暂时还都有人能挡住他们,把他们挡在邺城之外。可北路的邓艾军,曹爽就只能依靠唐隆率领的两万范阳郡兵了……这个时候曹爽抽调司马懿回援,司马懿不仅不回军,还派了蒋济到邺城来说明情况,曹爽能不生气吗。往小了说,司马懿这是不听军令,罔顾国家大事。往大了说,他司马懿这是拥兵自重,包藏祸心,有叛国之危。尤其是司马懿派遣蒋济回邺城来解释原因的作为,更加加深了曹爽对司马懿的猜忌。真要是对大魏忠心不二的话,你司马懿要派人来解释不调兵的原因,不应该派你儿子司马昭来解释么?!找理由把蒋济调离魏县,恐怕转头你司马懿就会投降蜀贼,引兵反攻邺城吧!!!因此,当蒋济回到邺城后,曹爽第一时间就选择了扣押蒋济,然后紧急派出了自己的胞弟曹训,带着天子旨意,前往魏县,接管司马懿的兵权。务必要在司马懿彻底控制住魏县兵权,投降蜀贼前,把司马懿拿下,替代司马懿守卫魏县。事实上,曹爽其实也知道,这么做不过是亡羊补牢,司马懿要是真的想要投降或者造反的话,当蒋济离开魏县的那一刻,他就能做……但如今不是没有办法了嘛,如果不掌握住司马懿手里的那支军队的话,蜀贼就长驱直入了。因此,曹爽这么做,也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但,还没等曹训从邺城出发呢,曹爽再次接到了北方的战报——邓艾领兵,入常山国。邓艾在攻取代城后,并没有顺势去收降代郡的其他各县,而是在代城稍作休整,补充了一些粮草后,立刻出兵西南的常山国。刘豹和步度根率领的胡兵义从在中山国跟唐隆所部的两万范阳郡兵对峙,导致唐隆根本不敢轻易离开自己驻防的城池……在大平原上,步兵放弃城防优势,跟骑兵野战,不管怎么想,都不会有太大的胜算。哪怕对手是胡人骑兵,战斗力无法跟中原骑兵比较,但唐隆也不是什么名将,他麾下的郡兵也不是什么精锐,兵种的克制还是无法消除的。因此,唐隆根本不敢离开中山国境内的县城,去隔壁常山国布防,而常山国此时根本无兵可用,邓艾完全是长驱直入。从常山国到邺城,虽然算是转了一个圈,但是进军路线上,只有夏侯献率领的一万士卒,而这一万士卒之前的任务是进攻壶关,如今也驻扎在壶关之下,要撤回常山国布防的话,时间上也有点不够。但除此之外,曹爽已经找不到可以抽调的最后兵力了。无奈之下,曹爽只能动用最后的手段——世家大族。只是,局势已经崩坏到了这个地步,河北的世家大族是不是还愿意站在大魏这一边,实在有点不太好说了。河北世家也好,河东世家也罢,确实在大魏可以获取自己家族的最大利益,如果有可能,他们当然会愿意支持曹魏政权。但是吧,如果当曹魏政权真的到了朝不保夕的时候,世家大族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家族的利益,其次,才是如何保全曹魏政权。曹魏给的特权虽好,但也要有命享受才行……为了曹魏,豁出去自己家族的事儿,这可不符合世家大族一贯的作风。所以,当曹爽试图通过说服邺城周边的世家大族,从他们身上征集到足够的私兵,用来保护邺城的时候……其实曹爽自己也觉得这事儿不太靠谱。但,出乎曹爽预料的是,他居然真的凑出了两万多各大世家的私兵部曲出来。这事儿,真的是让曹爽大喜过望了。其实吧,这事儿也不难理解……烂船还有三千钉呢。曹魏统治中原和河北地区几十年的时间,历经三代帝王,不管是曹操,曹丕,曹叡,严格意义上讲,没有一个人算是昏君,庸君。这么多年的时间,总会培养出一些愿意支持曹魏,也愿意为曹魏尽心尽力的臣子的……连刘璋那样的货色都能有郑度,王累这样的忠臣,凭什么曹魏就没有呢?!虽然这个时代的世家大族不太要脸,但这个时代的价值观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这种生死关头,自然也会有忠于大魏的臣子站出来,愿意为国尽忠的。而这些臣子背后所代表的世家,在这种关键时刻,也未必真的会选择抛弃曹魏……两头下注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所以,还真的就让曹爽凑出了两万多乌合之众来。只是吧,这两万多乌合之众,出自十几个不同的世家大族,组织度和纪律性都无法得到保证,哪怕曹爽提供了他们制式军械,看着也不像正规军。按理说啊,这样的军队,就应该让他们在某个地方固守城池,扬长避短,这样还能有一线生机……可我们的曹大将军,偏偏要让自己的弟弟曹羲带着他们主动出战。按照曹爽的想法,他会下令让夏侯献所部的兵马放弃进攻壶关,退回常山国,而曹羲则率领这两万多士卒去跟夏侯献汇合,凑足三万兵马,阻挡邓艾。毕竟,曹爽得到的情报显示,邓艾西进常山国,总兵力也不过是三万人左右。而且,没有骑兵。这种情况下,只要曹羲能及时赶到常山国布防,汇合夏侯献,凭借城防优势,还是能挡住邓艾的。之后嘛……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看看能不能拖到蜀贼粮尽而退,又或者幽州的田豫能组织第二波援军来邺城勤王救驾。这就是曹爽现在唯一的期望……但这个期望,很快就又破灭了。首先,是夏侯献所部的一万郡兵,在后撤回常山国的途中,被王平抓住机会主动出击,一举击破了。夏侯献就不是什么有能力的人,也算不上什么大将……这点从他率领一万郡兵围攻壶关,打了两个多月毫无进展就可以看的出来。而王平呢,虽然驻守壶关,以三千士卒对抗夏侯献的一万士卒进攻,但一方面王平本来就擅守,另一方面,王平率领的三千人,全都是无当飞军。壶关本身是依山而建的,无当飞军又擅长山地作战,以王平的能力,当然不会在这种地形下一昧死守,当然会让无当飞军主动出击,骚扰敌军战备,半攻半守。因此,虽然王平是守了两个多月没错,但实际损失,王平真没有多少,反而是夏侯献那边的进攻方,损失要比王平大的多。也正是这个原因,当夏侯献选择撤军的时候,王平还有足够的兵力发动反击。王平的反击,自然不是简单的追击,如果只是这么简单,夏侯献就算再无能,分兵断后还是会的,不可能轻易被王平击破。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