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页(1 / 1)

加入书签

('

可来都来了,夏侯霸和秦朗难道还能坐视天子在城外,自己闭门不纳不成?!

夏侯霸亲自领兵出城,把天子接入朝歌。

而诸葛亮和庞统也傻眼……这真的就是天要大汉三兴,还能有这种好事落在自己头上?!

既然曹魏的天子都到了朝歌,亲自来给两人送一战而定之功了,以诸葛亮和庞统的能力,岂会轻易放过?!

这里面真正懊悔的人,只有郭氏……她是到了朝歌,见到了秦朗和夏侯霸后,才知道自己到底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

这真的不能怪郭氏,毕竟她就是一个后宫女人而已,也不是什么中原世家大族出身,眼光只有这些,什么战略局势,她根本不懂,也不知道去朝歌投靠秦朗和夏侯霸,完全是往敌人的包围圈里撞。

然而事已至此,郭氏后悔也没用,甚至于,郭氏想要迁怒孙资和刘放两人,现在也没有机会了……孙资还好,还在朝歌城内,而刘放,却已经不知所踪了。

第1210章 六伐结束

延熙九年十月,曹魏天子曹芳亲临朝歌“督战”,陷入季汉北伐中路军的包围。

延熙九年十月下旬,季汉北伐北路军攻破邺城,邓艾不做休整,立刻全军南下,包抄朝歌后路。

延熙九年十一月上旬,曹魏魏县守将司马懿奉命弃守魏县,西进救援朝歌……魏县被张溪,魏延领兵占据。

延熙九年十一月中旬,司马懿在西进途中,突然转道北上,突袭无人防守的邺城,再次占据这个曾经的曹魏国都。

延熙九年十一月下旬,夏侯霸,秦朗,乐綝,兵分三路突围,试图重新退回邺城,跟司马懿汇合。

延熙九年十二月,夏侯霸,秦朗,乐綝的三路兵马被诸葛亮,庞统,邓艾,张溪,魏延率领的五路大军,合围在邺城西南的荡水附近。

延熙九年十二月,夏侯霸等人再三向邺城司马懿告急,希望司马懿出兵接应,司马懿以蜀贼围点打援,不可轻动为由,拒不出兵。

延熙十年正月,夏侯霸,秦朗奋力一搏,在荡水南岸于诸葛亮决一死战,却最终因为兵力悬殊,一战溃败。

秦朗为突围断后,不幸战死,乐綝防护侧翼,被魏延斩杀,夏侯霸亲自护卫天子和太后北撤,却遭遇到荡水北岸的邓艾和张溪联手堵截,拼尽全力后依然兵败,不幸被擒。

曹魏天子曹芳,太后郭氏,乃至在最后关头依然心怀大魏,赶到朝歌的曹魏官员,大多被擒。

延熙十年正月下旬,诸葛亮领大军继续北上,再次反攻邺城。

司马懿见势不妙,带领三万士卒撤离邺城,东逃至界桥,继续领兵防守,守卫冀州东部。

邺城,再次被季汉攻下。

而曹爽,此时已经早早的逃到了幽州,跟田豫汇合。

至此,第六次北伐,基本结束。

此次北伐,基本击溃了曹魏的主力军,俘获了曹魏的天子曹芳和文武官员,攻占了邺城。

虽然说,逃到幽州的曹爽依然不甘心失败,在田豫的支持下,另立曹宇为帝,继续延续曹魏政权……但天下人基本都已经确定,这不过是曹魏最后的挣扎了,北方大势已定。

就跟当年袁绍输了官渡之战一样,虽然袁谭,袁熙,袁尚三兄弟还在,但谁也不认为他们能逆境翻盘,如今的曹魏,已经大势已去。

季汉方面,在二度占据了邺城之后,诸葛亮也开始逐渐安排退兵事宜。

北伐终究是动用了太多的军力,后勤粮草的压力也很大,继续维持着四十余万军队的规模,并没有实际意义。

也是时候重新安排防务,让一部分军卒回军,减轻后方压力了。

当然,这不是纵敌,诸葛亮对司马懿,对曹爽,还是有所戒备的,因此,在占据邺城后,诸葛亮又派姜维北上,进攻幽州范阳郡,把冀州北部和幽州接壤的两个郡都拿下来,并且让姜维驻守在这里。

之后,诸葛亮任命姜维为幽州刺史,领兵五万,驻守在代郡,范阳郡。命邓艾为冀州刺史,领兵十万留守邺城。命魏延为并州刺史,护卫河东北方。

顺带一提,原本困守河东郡北部的司马师,在邺城全面溃败,近无援军,后无退路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了向姜叙投降。

做完这些准备后,诸葛亮才下令回军……庞统领兵回洛阳,姜叙领兵回雍州,张溪领兵先回兖州,跟徐庶交割兵权后,再领兵回荆州。

而诸葛亮自己,暂时留在邺城,一方面对冀州东部的司马懿和幽州东北的曹爽持续制造压力,另一方面,他也要亲自留在邺城,跟河北世家大族们打交道。

毕竟,跟历史上邓艾进攻成都不同,邓艾进攻成都的时候,益州世家大族巴不得早点投降曹魏呢,因此邓艾攻下成都后,基本就是传檄以定,整个益州都没有翻起什么波浪来。

但河北之地不同,河北世家大族们对大汉可没有太多的好感,不过是曹魏确实兵败如山倒,他们才不得不降……因此,想要治理河北,同时收拢河北世家大族的心,推行大汉现行政策,诸葛亮不亲自守着,可不太放心。

顺带一提,攻下了邺城后,诸葛亮还有一件棘手的事情,需要秘密处理。

那就是曹魏的山阳公的下落,诸葛亮必须确定。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麻烦的烫手山芋……刘协这个人,在季汉的官方层面上来说,是“孝愍皇帝”,是一个死人了。

但实际上,到了诸葛亮这个层次的高层,其实是知道,刘协当时还没死,还活着的。

如今虽然过去了快二十年了,大汉也基本已经可以确保三兴了,但这么一个人,如果再被有心人利用的话……虽然不至于动摇大汉三兴的根基,但确实挺恶心人的。

因此,诸葛亮必须找到刘协,同时做好妥善的安置。

不一定会杀了刘协,但是,至少要确保刘协是在自己控制之下的……这是一个政治家的基本操作,无关于人性。

但,好在,诸葛亮获得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消息……刘协已经在五年前,去世了。

如今刘协留在世上的亲族,只有刘协的几个儿子,以及他的遗孀曹氏。

嗯,也就是曹操的女儿。

有一说一,曹氏真的是曹氏宗族中的一朵奇葩。

说实话,就算曹氏为了脸面,做做样子的怒斥哥哥,一时陪在刘协身边,倒也说得过去……为了名声嘛。

但这么多年一直陪着刘协不离不弃,哪怕跟着刘协一起当赤脚医生也没有抛弃刘协,去过大魏公主的生活……就冲这点,也值得世人敬佩。

事实上,当诸葛亮的人找到曹氏和刘协的几个儿子女儿的时候,曹氏已经穿好了丧衣丧服,在家等死了。

当诸葛亮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是真心实意的给曹氏鞠躬致意,然后派人把这一家人给秘密保护起来,同时密书送给刘禅,请求刘禅发落。

这不是诸葛亮可以擅自做主的事情,身为人臣,同时身为汉臣,诸葛亮必须对前朝的天子家属保持足够的尊重,真正能决定的人,只有刘禅。

如果刘禅要解除后患,那诸葛亮就算再怎么不愿意,也必须充当一次黑手,把这个罪名背起来……但好在,一个月后,诸葛亮接到了刘禅的密旨。

封刘协长子为清河王,封曹氏为王太后,以宗族王礼以待……待收复清河后,划拨封地,安置刘协一家。

诸葛亮看到这份密旨后,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同时,这封密旨,也让诸葛亮看到了刘禅独当一面的能力。

善待刘协后人,展现出了刘禅宽厚待人的一面……天下纷乱了数十年,一朝大汉再兴,势必要休养生息,需要的不是一个擅长杀伐的君主,宽厚待人,才是天下百姓需要的主君。

而封刘协长子为清河王,也展现出了刘禅的政治智慧……清河如今还是在司马懿的控制之下,表面上还是曹魏的地盘,在没有打下来之前,刘协一家只能在邺城呆着,也就是在诸葛亮的监控之下。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