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9页(1 / 1)

加入书签

('

但可惜,陆逊进攻兖州迟迟不下,江夏那边又遭遇到了挫败,导致孙权自己也顶不住了压力,不得不下令撤军,草草的结束了这场战事。

对外战事没有获得胜利,甚至还因此丢掉了半个汝南郡……不仅淮泗集团对这场战事的结果不满,就是江东世家,也对这样的战事不满意。

江东集团认为进攻兖州完全是为淮泗集团在谋取福利,跟江东集团关系不大,因此从战事一开始,以顾雍,全琮为首的江东集团大佬就极力反对这场战争,最后也说动了孙权,选择撤兵休战。

而淮泗集团却认为,如果不是江东集团在关键时刻拖后腿,不从江东本土发兵去支援江夏,而是要从淮南撤兵回援的话,兖州之地就算攻不下来,至少也能攻下一两个郡,总比现在的结果好。

战事结束后,反而加剧了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分裂,两家利益集团的代表,就战事责任该由谁负责的问题,一连吵了好几个月,甚至再次牵扯回到底该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让孙权实在头大。

再这么下去的话,孙权有预感,自己恐怕也很难再控制住这个两宫之争的局势和规模了。

甚至,孙权现在也开始琢磨,是不是到了该结束这些争议的时候了……索性册立太子吧。

只是,这个事儿,显然也没有孙权想象的那么简单。

挑起党争这事儿容易,但是要结束党争,可就没有那么轻松了……谁也不想自己的投资和利益,因为某个人的一句话而打水漂。

哪怕这个人是皇帝。

所以啊,这事儿,现在已经不是孙权想立谁当太子,谁就是太子的问题了,而是孙权只能在两宫之间,选择一个人成为太子。

想要一拍两散,选择第三人成为太子……孙权答应,两大利益集团也不答应。

第1217章 陆逊离淮南

东吴赤乌二年,东吴大帝孙权册封孙和为太子,孙霸为鲁王,但因孙霸未曾成年,故留在建业,暂不赴封地就蕃。

这个决定,不是孙权想要的结果,他也是没办法,只能选择妥协。

两宫之争,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孙权的掌控,变得不可控制起来。

孙权本来以为,自己只需要册立太子,决定了继承人的归属,自然可以中止两宫之争,让东吴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外上来……可实际上,不管是孙和的支持者还是孙霸的拥趸,都不会在这个时候轻易退让。

孙登死后,孙权一直没有册立太子,而孙和和孙霸是最年长的两名皇子,太子之位自然是在两人之中产生,因此两人吸引了不少的人的拥护。

这两个人的拥护者里,其实淮泗集团和江东世家都有,但大体上来说,淮泗集团主要是支持孙和,江东世家主要是支持孙霸。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陆逊,他虽然是江东世家出身,但他从来不在两宫之争中表态,或者说,他的态度,是谁是太子他支持谁。

因此,孙权册立孙和,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选择了淮泗军功集团,以及拉拢住了陆逊,至少在孙权看来,有这些人的支持,自己应该能继续制衡朝政。

但,事情出乎了孙权的预料。

他刚刚册封孙霸为鲁王,还没来得及下旨要求孙霸就蕃呢,就接到了不少臣子的上书,言称鲁王年幼,不宜就蕃,还是留在建业更好。

这么做的目的,孙权这个政治生物能不懂么,说白了,就是孙霸的支持者依然不愿意放弃争夺太子的地位,只有让孙霸留在建业,才有机会。

这让孙权非常的不满。

但是,看看这些支持孙霸的大臣,几乎一水儿都是江东世家大族出身,甚至其中还有全琮,朱据这样掌握兵权的将军,孙权就一阵的头疼。

任何政权,在建立一定时间后,必然面临着官员本土化的进程……说直白一点,就是如今的东吴朝廷,江东世家官员的人数,已经超过了淮泗集团的官员人数。

虽然在朝廷高层上,孙权通过制衡调配,让江东世家和淮泗集团保持了平衡,但是,中下级官员数量上,江东世家官员占据了多数。

如果贸然驳回这些官员的请求,或者说因为鲁王孙霸的就蕃问题大动干戈,势必会引起朝廷底层的动荡。

虽然孙权还是认为,最后自己能控制住局面,但难免要付出代价。

所以,孙权最后选择了妥协,同时,也开始寻求自己的突破办法。

如今的东吴政局,太过于单一了,基本都是淮泗集团和江东集团两个政治利益集团,虽然方便制衡,但也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变得有些尾大不掉。

孙权试图引入第三方势力,掌握朝政,同时,这个第三方势力,还必须能够足够值得孙权信任。

在这个时代,其实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只有一个——宗族皇亲势力。

三国时代,宗族皇亲势力最大的一方,是曹魏。

托福于曹氏和夏侯氏人才辈出,曹魏从曹操起兵时开始,曹魏的宗族皇亲势力就一直很庞大,再加上曹魏三代帝位都很依赖宗室将领,导致到现在为止,曹魏虽然已经退居幽州了,成了小朝廷,但是曹氏宗族依然稳定的掌握着皇权。

田豫那么高的资历,那么大的名声,曹爽说夺军权就夺军权,田豫半点不满都没有。

就算是司马懿,至少在明面上还是得听从朝廷的号令。

而宗族势力最弱的,则是蜀汉……没办法,老刘家虽然人才遍天下,但是刘备这个人的亲戚是真的少。

也不知道是刘备起兵的时候家族不支持,还是说支持了,但早年刘备总是输的掉底裤,导致跟随他的宗亲都死光了……连个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刘琰都在蜀汉被供起来享福着呢。

不过嘛,刘备好歹还有两个兄弟,关氏和张氏两兄弟也算是半个宗室,至少到现在为止,关张两家跟宗室没什么区别。

而东吴这边吧……其实有一说一,孙权从接班孙策开始,就在注重培养宗室将领。

孙策时期,掌握军权的孙氏宗族将领只有一个孙静,剩下的都是外姓将领,而且基本都是淮泗军功集团。

没办法,那是孙策,本身武力值极高,统帅能力极强,凭借数千兵马打下大半个江东的存在,他有这个自信。

但孙权掌权后,虽然在内政上逼孙策这个铁憨憨要强的多,但是在军事方面……孙十万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因此,孙权在那个时候开始,就在注重培养宗族势力,先后提拔了孙朗,孙翊,孙瑜,孙桓,孙韶,孙盛等人。

严格说起来,孙氏的宗族将领也不算少,如果好好的发展起来,完全可以起到孙权利用宗室将领掌控权利的目的。

但,就一点比较可惜……这些人,大多不长寿,活过四十岁的人少之又少,孙桓,孙瑜这样的大才,连三十岁都没有活过。

这就导致了孙氏宗族将领看似人才不少,但基本都跟韭菜一样,割完一茬才有第二茬,只能接班,完全不能发展壮大。

要是搁以前吧,孙权还能控制的住朝政的时候,他还不太着急。

可这次两宫之争,让孙权意识到,哪怕是自己都有点掌控不住了,如果再没有一个合格的宗室势力,等到自己死后,不管最后是孙和还是孙霸继位,都会被政治利益集团裹挟。

到时候,东吴到底姓什么,谁也不敢保证。

因此,孙权不得不开始大肆提拔重用宗族中的年轻人,哪怕这些人其实没什么太大的才能,但他还是不得不用。

同时,孙权依然放不开吕壹的这把尖刀,他还有用,因此不管吕壹受到了多少人的弹劾,孙权都不理会。

甚至,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为了让吕壹这把尖刀更加锋锐一些,一些弹劾吕壹的的臣子,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位置,孙权直接下狠手,该杀杀,该流放的流放。

如此一来,闹得建业城内的风气,变得越来越恶劣,人人自危。

但孙权却依然一意孤行,继续保持着这样的做派,甚至影响到了前线。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