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1页(1 / 1)

加入书签

('

陆逊前脚被孙权叫回建业去,蜀汉就出兵进攻淮南,而陆逊刚刚回到淮南不到一个月,蜀汉就退兵了……啥意思嘛?!

再加上蜀汉这次进攻淮南几乎没有任何前兆,可以说就跟临时起意一样的出兵,草率异常的退兵……你说吕壹的校事府,能查出什么真相来?!

前方校事府的校尉还算公正,给了一个“战事蹊跷”的论断,倒是没有引申到陆逊身上……但这事儿到了吕壹手里,不得给定个“养寇自重”的嫌疑,那真说不过去了。

而孙权在看到吕壹调查出的“真相”后,也是陷入了沉思。

什么“养寇”的嫌疑,孙权是不信的……对陆逊这点信任,孙权还是有的。

但是吧,“自重”这方面,孙权还是有些疑虑的。

当然,这个“自重”不见得是陆逊故意为之,但客观上来看,陆逊确实有“拥兵自重”的嫌疑。

蜀汉方面在陆逊去留寿春期间明显的态度变化,让孙权意识到,陆逊对淮南地区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震慑外地,同样,也是寿春守军的主心骨。

这在平时,不是什么坏事,有利于边境稳定。

但如今,两宫之争愈演愈烈,而陆逊又是东吴世家的代表,而东吴世家,普遍支持鲁王孙霸……有些事情,孙权不得不防。

因此,孙权下诏书,升孙韶为骠骑将军,幽州牧,假节……这一手,是用来制衡陆逊,防止陆逊在淮南一家独大的。

之后,孙权再次下诏,升朱据为镇北将军,兖州牧,假节……这一手,是为了分陆逊之权,把在东吴掌控下的兖州谯郡和梁国的一部分战事指挥权,划给了在汝南郡的朱据。

这其中,孙韶是东吴宗室将领,而朱据虽然是吴中朱氏出身,但他是孙权的小女婿,也算是半个自己人。

孙权开始加快自己宗室势力的培养,慢慢的开始取代一部分外姓将领的职权了。

第1219章 东征准备(一)

孙权忙着制衡和宫斗,而季汉这边,也开始做起了未来的打算。

如今季汉占据天下八州,国力今非昔比,已经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精打细算的过日子了。

很多的国事政策,可以多管齐下的开始准备了。

当然,如今的大汉,最大的外部敌人,也就是那么两个,东吴和曹魏小朝廷。

而要应对这两个大敌,主要靠的,还是冀州和荆州两个大州。

冀州方面,诸葛亮坐镇邺城,经过了三年多的努力,终于是初步的梳理清楚了地方政务和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三年没有对外用兵,也算是初步完成了休养生息和政令推行两项基本工作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诸葛亮只需要积攒下足够的钱粮和军械,就可以对幽州用兵了。

甚至连进攻幽州的战略,诸葛亮都已经谋划好了,只要在幽州一路取得突破,攻到蓟县,基本就可以锁定大局。

至于冀州东部的司马懿,未必会领兵救援蓟县……司马懿所求,诸葛亮已经猜的差不多了。

现在的冀州方面,只需要做好钱粮积累,就可以随时出兵。

而荆州方面,张溪现在在为东征东吴的事情做着准备。

东征这个国策,是天子刘禅亲自确定的,那么不管困难如何,最后肯定是要一步一步的实现它。

虽然如今攻吴的时机还不成熟,但准备工作,必须做在前面。

而张溪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扩建水军。

说实话,以东吴如今的国力,以及东吴君臣保守的心态,你让他们北上争霸,他们既没有这个实力,也没有这个雄心。

但如果说让东吴据江自守,他们还真的能守得下来。

东吴依然还有天下第一的水军,这支甚至有跨海作战能力的水军,是东吴立足天下的资本。

如果没有办法在长江上彻底击溃东吴水军的话,垮江攻击江东地区,汉军的后勤补给线随时都会被东吴水军掐断,最后难以久持。

当初的赤壁之战,曹操不选择从荆南进兵,而是选择在赤壁与东吴水军决战,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水战获胜,是进攻江东的第一步。

为此,张溪必须要扩建水军。

毕竟,在短时间内,张溪无法做到让荆州水军的个体战斗力和战斗经验超过东吴水军,如果在同等兵力下,荆州水军也许可以凭借船阵做到远程压制,但近战搏杀,依然不是东吴水军的对手。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是全军覆灭的下场。

因此,张溪要在短时间内补足大汉水军近战能力不足的弱点,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数量取胜。

近战搏杀,个体战力不足,那就用兵力来凑

现在在荆州地界,江陵水军和襄阳水军加在一起,也只有不到五万人,三百艘战船……对比在陆口驻扎的三万江东水军来说,总体战力只能说是势均力敌。

但是,如果张溪能把水军数量提升到十万人,近千艘战船的话,在长江水域多线作战,分散东吴水军的布防,以数量优势抵消东吴水军的近战搏杀能力,也不是没有机会获胜。

只是……这么做不仅需要更多的钱粮来建造船坞,荆州地界也没有那么多的渡口和水军基地来操练这么多的水军。

钱粮的问题倒是好解决。

不仅仅因为东征是天子制定的国策,全国上下都必须鼎立配合,更多的还在于……负责施政的尚书台,尚书令是李严。

李严这个人吧,真的有点不太好形容……但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有能力,也有野心的人。

如今的朝廷中枢,论资历,论威望,都是李严最高,能跟他匹敌的诸葛亮,张溪,庞统,徐庶等人都在地方坐镇……这么好的机会,李严不可能不抓住。

一方面,李严需要时间来掌控朝政,在朝中安插自己人,巩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另一方面,李严也需要时间来跟刘禅建立起信任关系,让自己能在刘禅心里的地位,超过其他人。

因此,李严必然会想方设法的满足张溪这边的钱粮要求的。

这么做,对李严来说,有两个好处。

一个,是可以讨好刘禅,毕竟刘禅亲自制定的东征国策,李严做的尽心尽力,完全可以在刘禅心里加深印象分,为他获取刘禅的信任。

另一个,李严尽可能的把钱粮分配往东征方面倾斜,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冀州等地的钱粮分配数额。

这样的话,在邺城坐镇的诸葛亮,只要一天无法稳定冀州,彻底灭魏,那么他就得邺城呆着,无法回到长安,跟李严争夺中枢控制权。

甚至于,李严这么做,诸葛亮连上书弹劾李严都没用,毕竟李严是在严格贯彻国策施政,合情合理。

相比较张溪,李严还是更加忌惮诸葛亮,毕竟诸葛亮现在还是丞相,天然有掌控朝政的名义,一旦回到长安,李严手里的权利必然被削弱……至于东征计划,李严真不担心。

东吴如今国力还算强盛,岂是那么好灭的,就算李严全力支持张溪灭吴,张溪没个三五年的时间,也别想平定东吴,顺利回师。

再说了,张溪这个人,久镇地方,在朝中也没什么根基,哪怕立下了灭国大功回朝,对李严也造不成太大的威胁……支持张溪,可比支持诸葛亮划算的多。

因此,当张溪上书,向朝廷要钱要粮要人的时候,李严配合的那叫一个积极。

不仅很快就帮张溪搞定了钱粮的问题,甚至是张溪要求的,抽调王濬前往巴郡,担任巴郡太守,操练水军的事情,也是很快就搞定了。

一封诏书,就把王濬从并州给调任到了巴郡……一南一北,相差数千里。

差点把王濬都给整的有点懵了。

王濬虽然在配合邓艾进攻并州和邺城的时候立功不小,但他资历太浅,战后也不过是得了一个荡寇将军的杂号将军衔而已,让他去巴郡当太守算是破格提拔,是好事儿。

但问题是……奉命组建巴郡水军是个什么鬼?!

他又不懂水战!!!

是的,这个时空的王濬,从出仕开始,就一直是在河洛以北的地区作战,指挥的都是步骑,根本没有任何水战经验。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